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预排版期

预排版期栏目中展示近期即将出版的文章,这些文章的内容已经过编校和修改,基本确定了卷号、期号及页码(印刷前可能稍有改动)。
显示方式:
2023年11期
2023年10期
冗余驱动变后掠机翼驱动机构优化设计与分析
田应仲, 姜汉斌, 李龙, 王文斌
2023, 38(11): 2561-2573. doi: 10.13224/j.cnki.jasp.20210375
摘要:

为满足对宽速域变后掠飞行器的迫切需求,设计了一种适用于分布式驱动的局部旋转变后掠机翼的过约束冗余驱动机构。以传动性能为指标对单元驱动机构进行尺度初步设计,后结合SQP(sequence quadratic program)算法以机构变形全过程的能量转化率为优化目标对机构尺度进行了优化,优化后的驱动机构在恒定作用力下的输出功提高了44.3%,能量转化率提高了37.5%,驱动距离缩短了9.7%。为解决多个驱动支链驱动力如何分配的问题,将分析超静定结构内力的力法与传统机构受力分析方法结合提出一种准静态驱动力的求解方法,对一定负载及构件材料条件下的四翼梁模型进行了驱动力计算并基于ADAMS(automatic dynamic analysis of mechanical system)在相同负载及构件材料条件下做了动力学仿真实验验证驱动力分配模型的精确度,误差分析显示该模型对于准静态驱动过程驱动力计算误差小于5.5%。最后综合仿真结果及驱动机构的质量对驱动链数目进行优化,确定了最佳驱动链数目为3个。

为满足对宽速域变后掠飞行器的迫切需求,设计了一种适用于分布式驱动的局部旋转变后掠机翼的过约束冗余驱动机构。以传动性能为指标对单元驱动机构进行尺度初步设计,后结合SQP(sequence quadratic program)算法以机构变形全过程的能量转化率为优化目标对机构尺度进行了优化,优化后的驱动机构在恒定作用力下的输出功提高了44.3%,能量转化率提高了37.5%,驱动距离缩短了9.7%。为解决多个驱动支链驱动力如何分配的问题,将分析超静定结构内力的力法与传统机构受力分析方法结合提出一种准静态驱动力的求解方法,对一定负载及构件材料条件下的四翼梁模型进行了驱动力计算并基于ADAMS(automatic dynamic analysis of mechanical system)在相同负载及构件材料条件下做了动力学仿真实验验证驱动力分配模型的精确度,误差分析显示该模型对于准静态驱动过程驱动力计算误差小于5.5%。最后综合仿真结果及驱动机构的质量对驱动链数目进行优化,确定了最佳驱动链数目为3个。

高温非平衡流地面试验及数值模拟
李俊红, 苗文博, 谌君谋, 程晓丽
2023, 38(11): 2574-2582. doi: 10.13224/j.cnki.jasp.20220243
摘要:

基于高温非平衡流动数值计算和试验验证不足的现状,发展了高温流场地面试验模拟技术与流场显示技术。分别在FD-21高焓激波风洞和FD-20常规激波风洞中,开展了高温非平衡流动地面试验,获得了半圆球空间流场结构和气动加热结果。同时,针对典型高超声速飞行环境,建立了高空高超声速热化学非平衡流动数值模拟技术,并利用地面试验对计算方法的可靠性进行了验证,试验模型半径20 mm和60 mm的半圆球。计算结果表明:①风洞来流参数经过数值计算对比验证,其测得的来流压力和组分可以作为后续数值模拟方法的输入条件。②对典型半圆球模型进行了流场数值模拟,并对比分析了半圆球热流试验结果与计算结果。表明双温模型(热化学非平衡模型-2T)计算与试验吻合良好;非催化壁面条件下,总温为2700 K时,2T模型热流计算结果与试验结果的相对误差为11.6%;总温为4050 K时,2T模型热流计算结果与试验结果的相对误差为17.5%。③计算结果获得的试验纹影(圆球脱体激波距离)与吻合良好;非催化壁面条件下,2T模型激波脱体距离与纹影的相对误差为−1.9%~0.86%。

基于高温非平衡流动数值计算和试验验证不足的现状,发展了高温流场地面试验模拟技术与流场显示技术。分别在FD-21高焓激波风洞和FD-20常规激波风洞中,开展了高温非平衡流动地面试验,获得了半圆球空间流场结构和气动加热结果。同时,针对典型高超声速飞行环境,建立了高空高超声速热化学非平衡流动数值模拟技术,并利用地面试验对计算方法的可靠性进行了验证,试验模型半径20 mm和60 mm的半圆球。计算结果表明:①风洞来流参数经过数值计算对比验证,其测得的来流压力和组分可以作为后续数值模拟方法的输入条件。②对典型半圆球模型进行了流场数值模拟,并对比分析了半圆球热流试验结果与计算结果。表明双温模型(热化学非平衡模型-2T)计算与试验吻合良好;非催化壁面条件下,总温为2700 K时,2T模型热流计算结果与试验结果的相对误差为11.6%;总温为4050 K时,2T模型热流计算结果与试验结果的相对误差为17.5%。③计算结果获得的试验纹影(圆球脱体激波距离)与吻合良好;非催化壁面条件下,2T模型激波脱体距离与纹影的相对误差为−1.9%~0.86%。

三维曲面边界层的简化线性稳定性理论
涂国华, 赵磊, 万兵兵, 陈曦, 李晓虎, 陈坚强
2023, 38(11): 2583-2590. doi: 10.13224/j.cnki.jasp.20210378
摘要:

分析了贴体曲线正交坐标系下线性化小扰动方程(LPEs)中各曲率项的量级,结果显示大部分曲率项都是高阶小量。通过忽略这些高阶小量,得到了贴体曲线正交坐标系下的简化版小扰动方程。简化版小扰动方程不需要繁琐推导,可直接来源于笛卡儿坐标系下的小扰动方程的简单拓展,方便初学者使用。基于简化版的小扰动方程,发展出了能适用于三维曲面边界层的简洁形式的线性稳定性理论(LST)。针对亚声速后掠翼的边界层稳定性及高超声速尖锥边界层稳定性测试,检验了简洁形式的LST拥有与完整形式的LST几乎相同的精确度。

分析了贴体曲线正交坐标系下线性化小扰动方程(LPEs)中各曲率项的量级,结果显示大部分曲率项都是高阶小量。通过忽略这些高阶小量,得到了贴体曲线正交坐标系下的简化版小扰动方程。简化版小扰动方程不需要繁琐推导,可直接来源于笛卡儿坐标系下的小扰动方程的简单拓展,方便初学者使用。基于简化版的小扰动方程,发展出了能适用于三维曲面边界层的简洁形式的线性稳定性理论(LST)。针对亚声速后掠翼的边界层稳定性及高超声速尖锥边界层稳定性测试,检验了简洁形式的LST拥有与完整形式的LST几乎相同的精确度。

基于QAR数据的航空发动机热力学模型构建方法
马超, 赵树杰, 徐建新, 巴翔
2023, 38(11): 2591-2600. doi: 10.13224/j.cnki.jasp.20220101
摘要:

为了能够建立更加接近真实运行环境的航空发动机热力学模型,提出了一种依据航空发动机运行QAR(quick access recorder)数据的热力学模型构建方法。依据发动机传统设计点热力学方程,利用最小二乘辨识原理,修正25站位压强求解方程,获得干空气热力学模型;根据混合气体熵值的可加性,构建了降雨工况下的湿空气热力学模型;最后结合遗传算法优化的粒子群算法,依据QAR数据进行干空气和湿空气热力学模型参数计算与验证。结果表明该热力学模型计算得到的干空气和湿空气热力学参数与QAR数据间最大误差小于13%,较为接近实际绝热参数。证实了基于QAR数据构建发动机热力学模型的可行性和该热力学模型构建方法求解热力参数的有效性。

为了能够建立更加接近真实运行环境的航空发动机热力学模型,提出了一种依据航空发动机运行QAR(quick access recorder)数据的热力学模型构建方法。依据发动机传统设计点热力学方程,利用最小二乘辨识原理,修正25站位压强求解方程,获得干空气热力学模型;根据混合气体熵值的可加性,构建了降雨工况下的湿空气热力学模型;最后结合遗传算法优化的粒子群算法,依据QAR数据进行干空气和湿空气热力学模型参数计算与验证。结果表明该热力学模型计算得到的干空气和湿空气热力学参数与QAR数据间最大误差小于13%,较为接近实际绝热参数。证实了基于QAR数据构建发动机热力学模型的可行性和该热力学模型构建方法求解热力参数的有效性。

带动力模型水平风洞自由飞试验
王建锋, 芦士光, 冯帅
2023, 38(11): 2601-2609. doi: 10.13224/j.cnki.jasp.20220018
摘要:

为了在设计初期开展气动/飞行/控制一体化研究,缩短研制周期,降低研发成本,在FL-10风洞开口试验段建立了水平风洞自由飞试验系统。该系统根据尺寸、质量及转动惯量相似准则设计缩比验证机模型,建立飞行控制系统,在此基础上对系统建模仿真,设计闭环增稳控制律,实现配平迎角稳定飞行。试验结果显示:根据相似准则设计的飞行控制律结构及参数,仿真配平迎角为5°,配平升降舵舵偏为−4.5°,风洞试验迎角控制在(5±0.2)°范围内,由于供电、信号线缆会给试验模型一个正向俯仰力矩,升降舵舵偏控制在−3.2°左右,略小于仿真配平升降舵舵偏。

为了在设计初期开展气动/飞行/控制一体化研究,缩短研制周期,降低研发成本,在FL-10风洞开口试验段建立了水平风洞自由飞试验系统。该系统根据尺寸、质量及转动惯量相似准则设计缩比验证机模型,建立飞行控制系统,在此基础上对系统建模仿真,设计闭环增稳控制律,实现配平迎角稳定飞行。试验结果显示:根据相似准则设计的飞行控制律结构及参数,仿真配平迎角为5°,配平升降舵舵偏为−4.5°,风洞试验迎角控制在(5±0.2)°范围内,由于供电、信号线缆会给试验模型一个正向俯仰力矩,升降舵舵偏控制在−3.2°左右,略小于仿真配平升降舵舵偏。

短舱扰流片对螺旋桨飞机的失速减缓研究
温庆, 杨康智, 魏猛, 程志航, 贾重任
2023, 38(11): 2610-2617. doi: 10.13224/j.cnki.jasp.20220043
摘要:

翼吊螺旋桨发动机的短舱对飞机的升力失速特性有明显的影响,采用数值模拟方法研究了短舱扰流片对失速的影响效果。数值仿真和风洞试验表明,在零推力状态,某大型四发螺旋桨飞机在超过失速迎角以后,内外发动机之间的机翼首先分离,并快速推进到机翼前缘,失速以后升力损失达到最大升力系数的30%左右。为了限制机翼的分离速度,在外发短舱的内侧,安装了一个扰流片。仿真结果表明,在最佳设计位置,明显改善了失速特性,与无扰流片状态相比失速以后升力损失减小50%左右,失速迎角没有明显变化。不同的扰流片安装位置对失速的改善效果差异明显,从最佳位置向周向以及螺旋桨方向移动会造成扰流片失效,向机翼方向移动对改善机翼分离速度有效,但是会明显降低失速迎角,向机翼方向移动后,受周向位置的影响减小。针对最佳设计位置开展了着陆构型零推力状态的风洞试验验证,加装扰流片以后,机翼失速后的升力损失由0.92降低至0.42左右,升力损失减少54%,与数值仿真结论基本一致。

翼吊螺旋桨发动机的短舱对飞机的升力失速特性有明显的影响,采用数值模拟方法研究了短舱扰流片对失速的影响效果。数值仿真和风洞试验表明,在零推力状态,某大型四发螺旋桨飞机在超过失速迎角以后,内外发动机之间的机翼首先分离,并快速推进到机翼前缘,失速以后升力损失达到最大升力系数的30%左右。为了限制机翼的分离速度,在外发短舱的内侧,安装了一个扰流片。仿真结果表明,在最佳设计位置,明显改善了失速特性,与无扰流片状态相比失速以后升力损失减小50%左右,失速迎角没有明显变化。不同的扰流片安装位置对失速的改善效果差异明显,从最佳位置向周向以及螺旋桨方向移动会造成扰流片失效,向机翼方向移动对改善机翼分离速度有效,但是会明显降低失速迎角,向机翼方向移动后,受周向位置的影响减小。针对最佳设计位置开展了着陆构型零推力状态的风洞试验验证,加装扰流片以后,机翼失速后的升力损失由0.92降低至0.42左右,升力损失减少54%,与数值仿真结论基本一致。

燃机总体性能与二次空气系统耦合的过渡态仿真
杨学森, 程显达, 王天赤, 简梦华, 董威
2023, 38(11): 2618-2628. doi: 10.13224/j.cnki.jasp.20210376
摘要:

为提高燃机过渡态总体性能仿真精度,采用模块化思想建立和完善了二次空气系统精细化模型,提出了燃机总体性能与二次空气系统(SAS)耦合的过渡态仿真方法。以双轴燃机为研究对象建立了仿真算例,模拟并分析了突增、突卸和突甩负荷时二次空气系统各支路引气和汇流的动态变化对总体性能参数的影响。结果表明:通过耦合仿真可以评估燃机运行工况的变化对引气比的作用效果,在突增、突卸负荷时,二次空气系统引气比变化量为0.18%,而对于突甩负荷这种极端工况,引气比的变化量增大至0.55%;燃机主流道与二次空气系统之间的动态交互作用不会显著影响过渡态总体性能参数,但对二次空气系统各支路非均衡响应过程有较大影响,这是现代燃机精细化仿真中不可忽略的因素。

为提高燃机过渡态总体性能仿真精度,采用模块化思想建立和完善了二次空气系统精细化模型,提出了燃机总体性能与二次空气系统(SAS)耦合的过渡态仿真方法。以双轴燃机为研究对象建立了仿真算例,模拟并分析了突增、突卸和突甩负荷时二次空气系统各支路引气和汇流的动态变化对总体性能参数的影响。结果表明:通过耦合仿真可以评估燃机运行工况的变化对引气比的作用效果,在突增、突卸负荷时,二次空气系统引气比变化量为0.18%,而对于突甩负荷这种极端工况,引气比的变化量增大至0.55%;燃机主流道与二次空气系统之间的动态交互作用不会显著影响过渡态总体性能参数,但对二次空气系统各支路非均衡响应过程有较大影响,这是现代燃机精细化仿真中不可忽略的因素。

端封开口角度对挤压油膜阻尼器影响试验
陈亚龙, 马会防, 黄延忠, 张广辉
2023, 38(11): 2629-2638. doi: 10.13224/j.cnki.jasp.20220117
摘要:

采用正交激振测试方法,研究了不同供油孔数、不同供油压力与活塞环开口角度对泄漏量的影响,试验识别了挤压油膜阻尼器(SFD)系统的阻尼系数。结果表明:1孔供油且活塞环开口与供油孔重合时泄漏量最大;供油孔数、供油压力与活塞环开口角度共同影响下,低供油压力、1孔供油活塞环开口角度0°时主阻尼系数\begin{document}$ { C_{xx }} $\end{document}\begin{document}${ C_{yy} } $\end{document}差异最小;活塞环开口角度0°且最下方的1孔供油时,SFD系统的阻尼性能最好,平均主阻尼系数能达到9.04×104 N·s/m,约为理论短轴承解最大值的5.7倍,建议安装时两个活塞环开口角度为0°以保证具有较好的密封性,提升SFD工作时的减振性能。

采用正交激振测试方法,研究了不同供油孔数、不同供油压力与活塞环开口角度对泄漏量的影响,试验识别了挤压油膜阻尼器(SFD)系统的阻尼系数。结果表明:1孔供油且活塞环开口与供油孔重合时泄漏量最大;供油孔数、供油压力与活塞环开口角度共同影响下,低供油压力、1孔供油活塞环开口角度0°时主阻尼系数$ { C_{xx }} $${ C_{yy} } $差异最小;活塞环开口角度0°且最下方的1孔供油时,SFD系统的阻尼性能最好,平均主阻尼系数能达到9.04×104 N·s/m,约为理论短轴承解最大值的5.7倍,建议安装时两个活塞环开口角度为0°以保证具有较好的密封性,提升SFD工作时的减振性能。

航空发动机拍振问题研究与验证
丁小飞, 廖明夫, 彭丹阳, 韩方军
2023, 38(11): 2639-2647. doi: 10.13224/j.cnki.jasp.20220112
摘要:

结合拍振理论仿真分析、实测振动信号分析和工程实际拍振总结,讨论了航空发动机存在的3种多源拍振模式;建立了拍振故障识别流程和排除方法。工程试验验证表明:对于航空发动机常见的3种多源耦合拍振模式,当激振频率相差大于3%时,即可消除多源拍振及其引起的振动值波动问题。所建立的流程和方法在某型发动机振动波动问题排故中进行了应用验证,准确识别出低压转子2倍频-高压转子基频耦合拍振。通过控制规律微调低压转子转速,使低压转子2倍频和高压转子基频相差3% ,消除了拍振引起的振动波动,验证了研究结论的正确性。

结合拍振理论仿真分析、实测振动信号分析和工程实际拍振总结,讨论了航空发动机存在的3种多源拍振模式;建立了拍振故障识别流程和排除方法。工程试验验证表明:对于航空发动机常见的3种多源耦合拍振模式,当激振频率相差大于3%时,即可消除多源拍振及其引起的振动值波动问题。所建立的流程和方法在某型发动机振动波动问题排故中进行了应用验证,准确识别出低压转子2倍频-高压转子基频耦合拍振。通过控制规律微调低压转子转速,使低压转子2倍频和高压转子基频相差3% ,消除了拍振引起的振动波动,验证了研究结论的正确性。

石墨密封流固热耦合泄漏特性研究与公式构造
赵欢, 张然, 孙丹, 王双, 胡海涛, 常城
2023, 38(11): 2648-2658. doi: 10.13224/j.cnki.jasp.20220013
摘要:

分析了石墨密封流固热多物理场耦合理论,建立了考虑石墨环变形的石墨密封流固热多物理场耦合数值求解模型,在验证模型准确性基础上,研究了碳石墨、浸锑石墨材料的石墨密封在不同压比、温度下的流场特性、结构力学特性以及泄漏特性,比较分析了石墨环变形前后密封泄漏量,并基于传统圆周石墨密封泄漏量公式构造了考虑石墨环变形的石墨密封泄漏量理论公式。结果表明:建立的石墨密封流固热多物理场耦合模型考虑了石墨环变形,可准确计算其泄漏流动特性与力学特性。流体在周向剪切流的作用下进入浅槽,并在浅槽内经挤压形成局部高压区。高压侧石墨环变形显著,其中碳石墨材料在高压比作用下变形明显,浸锑材料在高温作用下变形明显。当温度为400 K、压比为2~4时,碳石墨密封环变形量相较于浸锑材料平均减小了12.99%,密封泄漏量相比于浸锑石墨材料最大减小了6.89%。所构造的泄漏量理论公式可准确计算考虑石墨环变形的泄漏量,为石墨密封泄漏特性分析提供理论依据。

分析了石墨密封流固热多物理场耦合理论,建立了考虑石墨环变形的石墨密封流固热多物理场耦合数值求解模型,在验证模型准确性基础上,研究了碳石墨、浸锑石墨材料的石墨密封在不同压比、温度下的流场特性、结构力学特性以及泄漏特性,比较分析了石墨环变形前后密封泄漏量,并基于传统圆周石墨密封泄漏量公式构造了考虑石墨环变形的石墨密封泄漏量理论公式。结果表明:建立的石墨密封流固热多物理场耦合模型考虑了石墨环变形,可准确计算其泄漏流动特性与力学特性。流体在周向剪切流的作用下进入浅槽,并在浅槽内经挤压形成局部高压区。高压侧石墨环变形显著,其中碳石墨材料在高压比作用下变形明显,浸锑材料在高温作用下变形明显。当温度为400 K、压比为2~4时,碳石墨密封环变形量相较于浸锑材料平均减小了12.99%,密封泄漏量相比于浸锑石墨材料最大减小了6.89%。所构造的泄漏量理论公式可准确计算考虑石墨环变形的泄漏量,为石墨密封泄漏特性分析提供理论依据。

湿热环境下ZT7H/5429复合材料层合板的拉伸性能
常楠, 辜良勇, 张勇波, 郭建超
2023, 38(11): 2659-2665. doi: 10.13224/j.cnki.jasp.20220354
摘要:

为湿热环境条件下ZT7H/5429复合材料层合板的拉伸破坏应变基准值提供了一种精细化确定方法。通过在不同湿热环境下对含孔复合材料层合板进行拉伸试验,定量分析了温度和湿度对于层合板拉伸破坏应变的影响,并采用小子样整体推断技术建立了拉伸破坏应变预测模型。结果表明:拉伸破坏应变随温度升高而下降,并且下降幅度趋于平缓,而湿度所产生的影响并不显著。在拉伸破坏应变预测曲面的基础上,通过引入单侧容限系数进一步确定了拉伸破坏应变B基准值。相比传统单点法仅分析单一状态试验数据来获得B基准值,该方法充分考虑了不同状态下试验数据之间的关系模型,得到的B基准值具有2%~25%的提升,为复合材料结构的精细化设计提供了理论依据。

为湿热环境条件下ZT7H/5429复合材料层合板的拉伸破坏应变基准值提供了一种精细化确定方法。通过在不同湿热环境下对含孔复合材料层合板进行拉伸试验,定量分析了温度和湿度对于层合板拉伸破坏应变的影响,并采用小子样整体推断技术建立了拉伸破坏应变预测模型。结果表明:拉伸破坏应变随温度升高而下降,并且下降幅度趋于平缓,而湿度所产生的影响并不显著。在拉伸破坏应变预测曲面的基础上,通过引入单侧容限系数进一步确定了拉伸破坏应变B基准值。相比传统单点法仅分析单一状态试验数据来获得B基准值,该方法充分考虑了不同状态下试验数据之间的关系模型,得到的B基准值具有2%~25%的提升,为复合材料结构的精细化设计提供了理论依据。

金属橡胶减振器准静态加载力学性能
彭云强, 贾东, 钟卫洲, 韦利明
2023, 38(11): 2666-2674. doi: 10.13224/j.cnki.jasp.20220225
摘要:

基于金属橡胶减振器实际服役场景,设计了金属橡胶减振器横向和轴向准静态加载夹具,获取了5种型号共175个金属减振器横向和轴向准静态力学性能数据。借助数据分析软件对试验数据进行高阶多项式拟合,成功确定了5种金属橡胶减振器的横向和轴向载荷-位移曲线平均值和性能边界。结果表明,减振器横向和轴向载荷-位移曲线分散性并不服从常见的高斯概率分布规律,且难以同时兼顾,轴向加载时MR2型减振器分散性最小,MR3型减振器分散性最大,而横向加载时MR3分散性最小,MR2分散性最大。相关性能边界可为金属橡胶减振器的选型和安全性、可靠性评定提供重要支撑。基于μCT三维断层扫描分析设备,亦建立了金属减振器中金属丝组件的三维编织形貌,并成功确定了不同高度区域金属丝体积。

基于金属橡胶减振器实际服役场景,设计了金属橡胶减振器横向和轴向准静态加载夹具,获取了5种型号共175个金属减振器横向和轴向准静态力学性能数据。借助数据分析软件对试验数据进行高阶多项式拟合,成功确定了5种金属橡胶减振器的横向和轴向载荷-位移曲线平均值和性能边界。结果表明,减振器横向和轴向载荷-位移曲线分散性并不服从常见的高斯概率分布规律,且难以同时兼顾,轴向加载时MR2型减振器分散性最小,MR3型减振器分散性最大,而横向加载时MR3分散性最小,MR2分散性最大。相关性能边界可为金属橡胶减振器的选型和安全性、可靠性评定提供重要支撑。基于μCT三维断层扫描分析设备,亦建立了金属减振器中金属丝组件的三维编织形貌,并成功确定了不同高度区域金属丝体积。

航空发动机宽弦空心风扇叶片制造研究综述
李灿, 郎利辉, SARDAR MUHAMMAD I, 郭英健, 张德鑫
2023, 38(11): 2675-2687. doi: 10.13224/j.cnki.jasp.20220145
摘要:

详细介绍了国外航空发动机风扇叶片结构及成形技术的发展与现状,从结构设计、成形工艺以及力学性能领域分析了国内钛合金宽弦空心风扇叶片研究现状。基于宽弦空心风扇叶片服役过程中现存问题,结合扩散焊接/常规塑性/超塑性成形技术,探讨了叶片空腔结构设计、成形工艺优化以及扩散焊结构力学性能三大领域的关键技术研究发展方向。结果表明:空腔结构的设计应基于结构轻量化、成形可行性及力学性能最优三大目标展开研究;成形工艺的优化着重开展多工序多目标耦合优化、数值计算精度提高、材料冷热复合加工过程形性演变精确预测与控制等方面的研究;扩散焊结构力学性能的提高应当从复杂载荷条件下焊缝裂纹扩展以及疲劳性能演变等方面展开研究。

详细介绍了国外航空发动机风扇叶片结构及成形技术的发展与现状,从结构设计、成形工艺以及力学性能领域分析了国内钛合金宽弦空心风扇叶片研究现状。基于宽弦空心风扇叶片服役过程中现存问题,结合扩散焊接/常规塑性/超塑性成形技术,探讨了叶片空腔结构设计、成形工艺优化以及扩散焊结构力学性能三大领域的关键技术研究发展方向。结果表明:空腔结构的设计应基于结构轻量化、成形可行性及力学性能最优三大目标展开研究;成形工艺的优化着重开展多工序多目标耦合优化、数值计算精度提高、材料冷热复合加工过程形性演变精确预测与控制等方面的研究;扩散焊结构力学性能的提高应当从复杂载荷条件下焊缝裂纹扩展以及疲劳性能演变等方面展开研究。

航空发动机双转子模态动平衡方法研究
周旋, 黄江博, 廖明夫, 况钧耀
2023, 38(11): 2688-2700. doi: 10.13224/j.cnki.jasp.20230275
摘要:

针对双转子系统低压激励和高压激励振动模态的正交性受转速比影响,提出了以定转速比转子模态替代实际工作转速线下的转子模态进行双转子系统N1+N2N1+N2+4平面模态动平衡的方法。推导了N1+N2N1+N2+4平面模态动平衡法的平衡条件,给出了模态不平衡质量和正交校正质量组的计算式,并以某型航空发动机双转子系统为例,给出了N1+N2模态动平衡方法平衡各阶模态的过程。最后在双转子实验系统上进行了动平衡验证实验,实验研究发现在定转速比的条件下动平衡的减振效果最大可达72.4%;当高、低压转子转速控制率为实际工作转速线时,在工作转速范围内,各阶临界转速处的振动幅值总量都降低到120 μm以下,满足设计要求。实验结果表明提出的双转子航空发动机模态动平衡方法是可行的。

针对双转子系统低压激励和高压激励振动模态的正交性受转速比影响,提出了以定转速比转子模态替代实际工作转速线下的转子模态进行双转子系统N1+N2N1+N2+4平面模态动平衡的方法。推导了N1+N2N1+N2+4平面模态动平衡法的平衡条件,给出了模态不平衡质量和正交校正质量组的计算式,并以某型航空发动机双转子系统为例,给出了N1+N2模态动平衡方法平衡各阶模态的过程。最后在双转子实验系统上进行了动平衡验证实验,实验研究发现在定转速比的条件下动平衡的减振效果最大可达72.4%;当高、低压转子转速控制率为实际工作转速线时,在工作转速范围内,各阶临界转速处的振动幅值总量都降低到120 μm以下,满足设计要求。实验结果表明提出的双转子航空发动机模态动平衡方法是可行的。

一种氢燃料微尺度非预混燃烧室数值模拟
莫妲, 尚守堂, 林宇震, 马宏宇, 刘一雄
2023, 38(11): 2701-2710. doi: 10.13224/j.cnki.jasp.20220027
摘要:

为降低航空发动机和地面燃机碳排放和NOx,提出一种多射流布局的氢燃料微尺度非预混燃烧室头部结构。为获得微尺度非预混燃烧组织机理,以及关键设计参数对燃烧性能的影响,采用k-ω SST(剪切应力输运)和FGM(火焰面生成流行)方法中的扩散火焰方法,通过9种组分共26步反应开展数值仿真模拟,对动量通量比、当量比、空气和氢气的导流板高度进行敏感性分析,探究氢气与空气的混合特性、火焰结构、温度分布、NOx排放的影响因素。对比分析了传统航空煤油与氢气NOx排放。结果表明:减小动量通量比有利于缩短火焰长度,可降低169.6%的NOx;存在一个空气导流板高度的临界值,使得NOx最高,在15%含氧量条件下NOx的体积分数为5×10−6;氢气导流板高度由3 mm增加为11 mm,NOx减少75.9%。与传统煤油相比,最优结构参数组合方案可进一步降低85.7%的NOx。

为降低航空发动机和地面燃机碳排放和NOx,提出一种多射流布局的氢燃料微尺度非预混燃烧室头部结构。为获得微尺度非预混燃烧组织机理,以及关键设计参数对燃烧性能的影响,采用k-ω SST(剪切应力输运)和FGM(火焰面生成流行)方法中的扩散火焰方法,通过9种组分共26步反应开展数值仿真模拟,对动量通量比、当量比、空气和氢气的导流板高度进行敏感性分析,探究氢气与空气的混合特性、火焰结构、温度分布、NOx排放的影响因素。对比分析了传统航空煤油与氢气NOx排放。结果表明:减小动量通量比有利于缩短火焰长度,可降低169.6%的NOx;存在一个空气导流板高度的临界值,使得NOx最高,在15%含氧量条件下NOx的体积分数为5×10−6;氢气导流板高度由3 mm增加为11 mm,NOx减少75.9%。与传统煤油相比,最优结构参数组合方案可进一步降低85.7%的NOx。

大直径小环腔燃烧室设计及试验
邬俊, 陈敏敏, 陈翔, 张险, 康尧, 汤姣, 刘达兵, 郭青林, 杨志
2023, 38(11): 2711-2717. doi: 10.13224/j.cnki.jasp.20220115
摘要:

针对某创新构型的涡轮发动机,在国内首次开展大直径小环腔燃烧室的设计及试验研究。提出基于扩压器逆向进气条件下的环涡流场匹配切向燃油喷射的燃烧室设计方案,开展不同状态下燃烧室冷态及热态性能试验,得到燃烧室流阻特性、地面点火特性、贫油熄火特性以及燃烧效率、出口温度场等特性,结果表明:①该设计方案可以满足燃烧室的设计要求;②与常规燃烧室相比,该方案的喷嘴间距比设计达到1.65;③该方案燃烧室的点火性能优异,最低贫油点火油气比达到0.016,点火联焰时间可在4 s以内;④该方案燃烧室的总压损失、燃烧效率、出口温度分布系数(OTDF)、出口径向温度分布系数(RTDF)等综合性能优异,其中慢车状态的燃烧效率能够达到98.6%,设计点的OTDF达到0.16。

针对某创新构型的涡轮发动机,在国内首次开展大直径小环腔燃烧室的设计及试验研究。提出基于扩压器逆向进气条件下的环涡流场匹配切向燃油喷射的燃烧室设计方案,开展不同状态下燃烧室冷态及热态性能试验,得到燃烧室流阻特性、地面点火特性、贫油熄火特性以及燃烧效率、出口温度场等特性,结果表明:①该设计方案可以满足燃烧室的设计要求;②与常规燃烧室相比,该方案的喷嘴间距比设计达到1.65;③该方案燃烧室的点火性能优异,最低贫油点火油气比达到0.016,点火联焰时间可在4 s以内;④该方案燃烧室的总压损失、燃烧效率、出口温度分布系数(OTDF)、出口径向温度分布系数(RTDF)等综合性能优异,其中慢车状态的燃烧效率能够达到98.6%,设计点的OTDF达到0.16。

横掠叉排管束传热特性的数值研究
覃扬佳, 庄来鹤, 刘启航, 刘志伟, 闻洁
2023, 38(11): 2718-2728. doi: 10.13224/j.cnki.jasp.20220102
摘要:

为验证基于大管径实验数据的经典传热关联式在小尺度管束传热问题上的适用性,针对横掠叉排管束的管外流动换热特性进行了数值研究。在建立了确定变几何结构合理网格密度的方法基础上,探究了大参数范围内管径、管间距比和雷诺数对管外传热努塞尔数和流动特征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①管排流动马赫数小于0.1时,雷诺数不变,管径对管外努塞尔数影响很小,不同管径对应的管外流动特征差别很小;②管间距比通过改变管外的流动特征来影响管外努塞尔数,且雷诺数和管径不变时,努塞尔数分布在特定管间距比范围内存在峰值区;③需要更为具体的分段函数来拟合传热关联式以准确预测努塞尔数。

为验证基于大管径实验数据的经典传热关联式在小尺度管束传热问题上的适用性,针对横掠叉排管束的管外流动换热特性进行了数值研究。在建立了确定变几何结构合理网格密度的方法基础上,探究了大参数范围内管径、管间距比和雷诺数对管外传热努塞尔数和流动特征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①管排流动马赫数小于0.1时,雷诺数不变,管径对管外努塞尔数影响很小,不同管径对应的管外流动特征差别很小;②管间距比通过改变管外的流动特征来影响管外努塞尔数,且雷诺数和管径不变时,努塞尔数分布在特定管间距比范围内存在峰值区;③需要更为具体的分段函数来拟合传热关联式以准确预测努塞尔数。

涡轮叶片中旋流冷却的肋片对流动换热的影响
严彪, 朱华, 刘雨松, 李亮
2023, 38(11): 2729-2737. doi: 10.13224/j.cnki.jasp.20220024
摘要:

为了探究肋片结构对旋流冷却进气腔和旋流腔内冷却气体流动和换热特性的影响,建立了六种不同的带肋旋流冷却模型,在相同的边界条件下对比分析了6种结构的流动换热特性和综合换热性能的差异。结果表明:在进气腔靶面加肋片能使进气腔靶面换热强度明显增强,而且肋片对进气腔整体流动的扰流影响较小;在旋流腔靶面加肋片增强了旋流腔靶面换热强度,并且提高了旋流腔内综合换热因子。在6种结构中,进气腔靶面上加45°斜肋并且旋流腔靶面加90°环肋的结构获得了最高的靶面总换热量和旋流腔内综合换热因子;与不加肋的旋流冷却结构相比,两个靶面的总换热量提高了51.8%,旋流腔内综合换热因子提高了3.44%。

为了探究肋片结构对旋流冷却进气腔和旋流腔内冷却气体流动和换热特性的影响,建立了六种不同的带肋旋流冷却模型,在相同的边界条件下对比分析了6种结构的流动换热特性和综合换热性能的差异。结果表明:在进气腔靶面加肋片能使进气腔靶面换热强度明显增强,而且肋片对进气腔整体流动的扰流影响较小;在旋流腔靶面加肋片增强了旋流腔靶面换热强度,并且提高了旋流腔内综合换热因子。在6种结构中,进气腔靶面上加45°斜肋并且旋流腔靶面加90°环肋的结构获得了最高的靶面总换热量和旋流腔内综合换热因子;与不加肋的旋流冷却结构相比,两个靶面的总换热量提高了51.8%,旋流腔内综合换热因子提高了3.44%。

一种结冰显微图像中气泡的自动提取方法
赵红梅, 彭博, 周志宏, 易贤
2023, 38(11): 2738-2746. doi: 10.13224/j.cnki.jasp.20220217
摘要:

针对传统图像分割方法提取结冰显微图像中的气泡漏检率高和无法分离粘连气泡的问题,提出深度神经网络和传统分割算法相结合的方法。基于Attention U-Net网络,采用双分支融合预测策略对结冰显微图像中的气泡进行提取。针对部分气泡粘连问题,引入直方图均衡化和局部极小值,采用基于距离变换的分水岭算法,对结冰显微图像中黏连气泡进行二次分割。实验结果表明:通过双分支融合预测的Attention U-Net网络,对不同结冰显微图像中的气泡提取更精确,特别是对于较小气泡的检出率更高。测试图像的像素精度、平均像素精度、平均交并比和频权交并比分别达到0.9767、0.8916、0.8188和0.9575。基于距离变换的分水岭算法在粘连气泡分割中也展现了良好的性能,为后续统计气泡个数、面积等特征提供可量化的数据支撑。

针对传统图像分割方法提取结冰显微图像中的气泡漏检率高和无法分离粘连气泡的问题,提出深度神经网络和传统分割算法相结合的方法。基于Attention U-Net网络,采用双分支融合预测策略对结冰显微图像中的气泡进行提取。针对部分气泡粘连问题,引入直方图均衡化和局部极小值,采用基于距离变换的分水岭算法,对结冰显微图像中黏连气泡进行二次分割。实验结果表明:通过双分支融合预测的Attention U-Net网络,对不同结冰显微图像中的气泡提取更精确,特别是对于较小气泡的检出率更高。测试图像的像素精度、平均像素精度、平均交并比和频权交并比分别达到0.9767、0.8916、0.8188和0.9575。基于距离变换的分水岭算法在粘连气泡分割中也展现了良好的性能,为后续统计气泡个数、面积等特征提供可量化的数据支撑。

航空活塞发动机的层次熵权性能评价方法
徐劲松, 陈科中, 刘保含
2023, 38(11): 2747-2756. doi: 10.13224/j.cnki.jasp.20230279
摘要:

针对航空活塞发动机多目标、多准则的性能评价问题,采用层次分析法和熵权法将其转化为单目标、多层次的评价,建立不同工况下的性能指标、权重分配和评价体系。用遗传算法BP(back propagation)神经网络(GA-BP)模型对其性能衰退状态进行计算判定,并结合实验与仿真,验证了该性能评价体系的正确性。以喷油孔异常导致发动机性能异常衰退为案例,从燃烧的角度探究其性能衰退出现的机理。结果表明:当发动机零部件出现异常时,层次熵权性能评价方法能较好地反映发动机当前的性能状态,可对其安全性做出准确判断;且GA-BP计算模型的平均绝对百分比误差比BP、RBF(radial basis function)、Elman模型分别减小了3.5208%、0.7027%、3.7854%,具有较高的精确性。

针对航空活塞发动机多目标、多准则的性能评价问题,采用层次分析法和熵权法将其转化为单目标、多层次的评价,建立不同工况下的性能指标、权重分配和评价体系。用遗传算法BP(back propagation)神经网络(GA-BP)模型对其性能衰退状态进行计算判定,并结合实验与仿真,验证了该性能评价体系的正确性。以喷油孔异常导致发动机性能异常衰退为案例,从燃烧的角度探究其性能衰退出现的机理。结果表明:当发动机零部件出现异常时,层次熵权性能评价方法能较好地反映发动机当前的性能状态,可对其安全性做出准确判断;且GA-BP计算模型的平均绝对百分比误差比BP、RBF(radial basis function)、Elman模型分别减小了3.5208%、0.7027%、3.7854%,具有较高的精确性。

二冲程航空活塞发动机空燃比控制
胡春明, 张波, 刘娜, 宋玺娟, 杜春媛
2023, 38(11): 2757-2765. doi: 10.13224/j.cnki.jasp.20220008
摘要:

以某型号二冲程航空活塞发动机为研究对象,通过建立一维、三维发动机模型、喷油器模型和空燃比控制模型,辨析进气量和喷油量的主要影响参数,基于递归神经网络进气量预测和喷油模型,在变工况下对二冲程发动机空燃比控制进行研究。在节气门开度变化的瞬态工况下,将空燃比控制的超调量控制在4.6%以内,能在变工况停止后较短的时间0.3 s内将缸内混合气恢复至当量比。在不同海拔工况的仿真研究下,随着海拔的增高,空燃比控制模型的超调量和回调时间适当减小并逐渐稳定。

以某型号二冲程航空活塞发动机为研究对象,通过建立一维、三维发动机模型、喷油器模型和空燃比控制模型,辨析进气量和喷油量的主要影响参数,基于递归神经网络进气量预测和喷油模型,在变工况下对二冲程发动机空燃比控制进行研究。在节气门开度变化的瞬态工况下,将空燃比控制的超调量控制在4.6%以内,能在变工况停止后较短的时间0.3 s内将缸内混合气恢复至当量比。在不同海拔工况的仿真研究下,随着海拔的增高,空燃比控制模型的超调量和回调时间适当减小并逐渐稳定。

考虑OTDF和氮氧化物排放特性的航空发动机部件级模型
胡晨旭, 潘阳, 郑前钢, 张海波, 李建中, 汪勇
2023, 38(11): 2766-2775. doi: 10.13224/j.cnki.jasp.20220005
摘要:

建立了一种考虑出口温度分布系数(OTDF)和氮氧化物(NOx)排放特性的航空发动机部件级模型,为发动机燃烧室出口温度分布和排放控制研究提供了仿真平台。以某变循环发动机为研究对象,依据其设计点参数设计燃烧室三维模型,基于CFD数值仿真方法,得到该燃烧室三维模型在海平面不同工作状态下的OTDF特性、氮氧化物排放特性。基于此,建立了适用于全包线、全状态下,可计算燃烧室特性参数的变循环发动机部件级模型。与传统部件级模型相比,该模型能准确地计算发动机在不同工作状态、不同包线点下的燃烧室出口温度分布、氮氧化物排放。仿真结果表明:燃烧室出口温度分布系数与发动机工作状态呈负相关关系,发动机转速越大,OTDF越小,燃烧室出口温度分布品质越好;燃烧室出口氮氧化物排放量与发动机工作状态呈正相关关系,发动机转速越大,燃烧室出口氮氧化物排放量越多,符合发动机燃烧基本规律。

建立了一种考虑出口温度分布系数(OTDF)和氮氧化物(NOx)排放特性的航空发动机部件级模型,为发动机燃烧室出口温度分布和排放控制研究提供了仿真平台。以某变循环发动机为研究对象,依据其设计点参数设计燃烧室三维模型,基于CFD数值仿真方法,得到该燃烧室三维模型在海平面不同工作状态下的OTDF特性、氮氧化物排放特性。基于此,建立了适用于全包线、全状态下,可计算燃烧室特性参数的变循环发动机部件级模型。与传统部件级模型相比,该模型能准确地计算发动机在不同工作状态、不同包线点下的燃烧室出口温度分布、氮氧化物排放。仿真结果表明:燃烧室出口温度分布系数与发动机工作状态呈负相关关系,发动机转速越大,OTDF越小,燃烧室出口温度分布品质越好;燃烧室出口氮氧化物排放量与发动机工作状态呈正相关关系,发动机转速越大,燃烧室出口氮氧化物排放量越多,符合发动机燃烧基本规律。

一种面向航空发动机数学模型的新型修正方法
钟文城, 汪勇, 宋劼, 张海波
2023, 38(11): 2776-2784. doi: 10.13224/j.cnki.jasp.20220114
摘要:

为了建立高置信度的航空发动机热力性能模型,以准确掌握发动机的性能变化,实现航空发动机非设计性能的高精度预测,提出了一种面向航空发动机数学模型的新型修正方法。在对发动机部件特性线平移和缩放的基础上,考虑旋转自由度,达到对压气机特性线旋转调整的目的。引入非线性缩放因子函数与旋转因子函数以实现在不同的工况下适应性调节压气机特性数据。基于某型涡轴发动机,开展模型修正方法仿真验证。仿真结果表明:相比于仅考虑平移与缩放双自由度的模型修正方法,所提出的考虑平移、缩放与旋转的三自由度修正方法能使模型稳态平均误差从0.901%降至0.344%,大功率变化下的模型动态平均误差从1.295%降至0.889%,模型稳动态整体修正效果分别提升了62.99%和31.31%,可满足航空发动机数学模型的高精度要求。

为了建立高置信度的航空发动机热力性能模型,以准确掌握发动机的性能变化,实现航空发动机非设计性能的高精度预测,提出了一种面向航空发动机数学模型的新型修正方法。在对发动机部件特性线平移和缩放的基础上,考虑旋转自由度,达到对压气机特性线旋转调整的目的。引入非线性缩放因子函数与旋转因子函数以实现在不同的工况下适应性调节压气机特性数据。基于某型涡轴发动机,开展模型修正方法仿真验证。仿真结果表明:相比于仅考虑平移与缩放双自由度的模型修正方法,所提出的考虑平移、缩放与旋转的三自由度修正方法能使模型稳态平均误差从0.901%降至0.344%,大功率变化下的模型动态平均误差从1.295%降至0.889%,模型稳动态整体修正效果分别提升了62.99%和31.31%,可满足航空发动机数学模型的高精度要求。

液氧温度仿真及其对离心喷嘴声学频率影响
张亚, 田原, 潘亮
2023, 38(11): 2785-2790. doi: 10.13224/j.cnki.jasp.20220022
摘要:

针对文献中采用离心喷嘴的氢氧预燃室热试车出现液膜声学相关频率的现象,采用两相流温度瞬态传热仿真计算了30 s热试车中喷嘴内液氧膜平均温度的变化过程。为节约计算资源和时间,采用Fluent多相流模型计算获得稳态等温速度场,采用二维轴对称传热模型调用两相流速度场和相分布结果进行流固耦合瞬态温度仿真。传热计算结果显示:喷嘴出口燃气温度对液氧膜温度有较为显著的影响。喷嘴出口气体温度升高50 K会导致液氧平均温度升高约2 K,喷嘴出口气体温度为105 K时,仿真计算得到的液氧平均温度数值与文献中经验修正值较为吻合,验证了其温度经验修正方法具有一定的合理性。模型计算结果能够解释固体热容对液氧加温作用导致喷嘴声学频率降低的现象。

针对文献中采用离心喷嘴的氢氧预燃室热试车出现液膜声学相关频率的现象,采用两相流温度瞬态传热仿真计算了30 s热试车中喷嘴内液氧膜平均温度的变化过程。为节约计算资源和时间,采用Fluent多相流模型计算获得稳态等温速度场,采用二维轴对称传热模型调用两相流速度场和相分布结果进行流固耦合瞬态温度仿真。传热计算结果显示:喷嘴出口燃气温度对液氧膜温度有较为显著的影响。喷嘴出口气体温度升高50 K会导致液氧平均温度升高约2 K,喷嘴出口气体温度为105 K时,仿真计算得到的液氧平均温度数值与文献中经验修正值较为吻合,验证了其温度经验修正方法具有一定的合理性。模型计算结果能够解释固体热容对液氧加温作用导致喷嘴声学频率降低的现象。

NEPE推进剂燃烧过程及铝团聚特性
涂乘崟, 庄宇倩, 李映坤, 周长省, 蔡文祥, 陈雄, 李唯暄
2023, 38(11): 2791-2798. doi: 10.13224/j.cnki.jasp.20220229
摘要:

为了研究NEPE推进剂的燃烧过程以及铝颗粒团聚特性,通过高速相机与长焦显微镜头结合的光学拍摄方法记录推进剂的燃烧过程,使用红外热像仪记录燃烧过程中的燃烧波火焰温度,同时收集推进剂的燃烧产物,最后使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激光粒度仪对燃烧产物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推进剂燃烧的5个阶段:起始点火、火焰扩散、稳定燃烧、火焰衰减、火焰熄灭中均存在铝团聚物的飞溅现象。在0.5~2.0 MPa下,随着环境压强的增大,高温燃烧区域逐渐增大,燃面处铝团聚物的数量增多,但铝团聚物的粒径逐渐减小。推进剂的燃烧产物主要分为铝团聚物和氧化颗粒两类,铝团聚物粒径在50~600 μm之间,氧化铝颗粒的粒径通常不超过1 μm。

为了研究NEPE推进剂的燃烧过程以及铝颗粒团聚特性,通过高速相机与长焦显微镜头结合的光学拍摄方法记录推进剂的燃烧过程,使用红外热像仪记录燃烧过程中的燃烧波火焰温度,同时收集推进剂的燃烧产物,最后使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激光粒度仪对燃烧产物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推进剂燃烧的5个阶段:起始点火、火焰扩散、稳定燃烧、火焰衰减、火焰熄灭中均存在铝团聚物的飞溅现象。在0.5~2.0 MPa下,随着环境压强的增大,高温燃烧区域逐渐增大,燃面处铝团聚物的数量增多,但铝团聚物的粒径逐渐减小。推进剂的燃烧产物主要分为铝团聚物和氧化颗粒两类,铝团聚物粒径在50~600 μm之间,氧化铝颗粒的粒径通常不超过1 μm。

常规推进剂火箭发动机膜冷却长度试验与仿真
侯瑞峰, 陈建华, 李龙飞, 杨建文, 张国栋
2023, 38(11): 2799-2808. doi: 10.13224/j.cnki.jasp.20230038
摘要:

针对液体火箭发动机推力室中膜冷却技术的有效作用范围,基于型号样机采用试验方法获得了液膜和气膜的有效长度数据、再生冷却剂的温升数据、外壁面测点温度,采用仿真方法获得了液膜的升温/蒸发长度、气膜冷却效率的分布、温升结果和外壁温结果。试验获得的再生冷却剂温升差值为90.1 K,测点外壁温约340 K。仿真计算的温升差值为89.7 K,测点外壁温约330 K。试验获得的液膜有效长度为74.67 mm,气膜有效长度为124.2 mm。仿真得到的液膜有效长度为75.0 mm,其中升温长度为66.0 mm,蒸发长度为9.0 mm。校验后得到气膜有效的冷却效率判断标准为≮0.687。通过比对试验结果和仿真结果,验证了仿真程序的适用性和准确性,得到了判断气膜是否有效的冷却效率临界值,可为推力室热防护设计提供参考。

针对液体火箭发动机推力室中膜冷却技术的有效作用范围,基于型号样机采用试验方法获得了液膜和气膜的有效长度数据、再生冷却剂的温升数据、外壁面测点温度,采用仿真方法获得了液膜的升温/蒸发长度、气膜冷却效率的分布、温升结果和外壁温结果。试验获得的再生冷却剂温升差值为90.1 K,测点外壁温约340 K。仿真计算的温升差值为89.7 K,测点外壁温约330 K。试验获得的液膜有效长度为74.67 mm,气膜有效长度为124.2 mm。仿真得到的液膜有效长度为75.0 mm,其中升温长度为66.0 mm,蒸发长度为9.0 mm。校验后得到气膜有效的冷却效率判断标准为≮0.687。通过比对试验结果和仿真结果,验证了仿真程序的适用性和准确性,得到了判断气膜是否有效的冷却效率临界值,可为推力室热防护设计提供参考。

基于CCD相机的转子PSP短曝光图像增强采集方法
高丽敏, 葛宁, 杨冠华, 王磊, 欧阳波
2023, 38(11): 2809-2816. doi: 10.13224/j.cnki.jasp.20220011
摘要:

针对转子光学压敏测量技术的需求,提出了基于CCD(charge-coupled device)相机的转子短曝光图像增强采集方法,并组建了相应的测量系统,采用两种方法(短曝光图像增强采集与瞬态图像采集)的9个曝光时间对转速为2700 r/min小型风扇转子叶片进行了图像采集。实验结果表明:该转子短曝光增强采集方法和测量系统可有效提升转子图像质量;转子短曝光图像增强采集得到的旋转状态图像模糊长度小于4像素时,实现图像“无运动模糊”采集;采集次数满足静止图像曝光时间与旋转图像曝光时间之比时,旋转状态图像亮度与静止状态图像相当。

针对转子光学压敏测量技术的需求,提出了基于CCD(charge-coupled device)相机的转子短曝光图像增强采集方法,并组建了相应的测量系统,采用两种方法(短曝光图像增强采集与瞬态图像采集)的9个曝光时间对转速为2700 r/min小型风扇转子叶片进行了图像采集。实验结果表明:该转子短曝光增强采集方法和测量系统可有效提升转子图像质量;转子短曝光图像增强采集得到的旋转状态图像模糊长度小于4像素时,实现图像“无运动模糊”采集;采集次数满足静止图像曝光时间与旋转图像曝光时间之比时,旋转状态图像亮度与静止状态图像相当。

空间热循环系统带载降温工况参数化分析
廖达雄, 张婉雨, 李春煜, 吴静怡
2023, 38(10): 2305-2316. doi: 10.13224/j.cnki.jasp.20210661
摘要:

用数值模拟的方法,以承载和转运飞行器模型的模型车及其温度调节室为例,进行了大空间热循环系统带载降温工况入口参数的优化与分析。优化与分析的变量包括了低温流体的入口速度、入口温度和入口角度,优化目标为获得更高的模型车降温速率和温度均匀度。结果表明:模型车平均温度及温度标准差随入口速度的增大而逐渐减小,但变化率有所减缓。本研究所制定的降温策略1,即入口温度随降温时间的变化速率先快后慢,可获得最佳的降温速率和温度均匀度。入口角度对降温速率和温度均匀的影响相对较小。当入口角度变化范围处于−15°~15°时,模型车降温速率和温度均匀度基本维持不变,而在其他入口角度区间变化较大。

用数值模拟的方法,以承载和转运飞行器模型的模型车及其温度调节室为例,进行了大空间热循环系统带载降温工况入口参数的优化与分析。优化与分析的变量包括了低温流体的入口速度、入口温度和入口角度,优化目标为获得更高的模型车降温速率和温度均匀度。结果表明:模型车平均温度及温度标准差随入口速度的增大而逐渐减小,但变化率有所减缓。本研究所制定的降温策略1,即入口温度随降温时间的变化速率先快后慢,可获得最佳的降温速率和温度均匀度。入口角度对降温速率和温度均匀的影响相对较小。当入口角度变化范围处于−15°~15°时,模型车降温速率和温度均匀度基本维持不变,而在其他入口角度区间变化较大。

航空替代燃料燃烧特性及碳烟生成数值模拟
杨晓军, 郑佳伦, 杨志衡, 刘文博
2023, 38(10): 2317-2327. doi: 10.13224/j.cnki.jasp.20210374
摘要:

对一种生物燃油(FAME)和传统航油(Jet-A)掺混后的碳烟生成情况进行了研究,燃烧室采用贫油预混预蒸发(lean premixed prevaporized,LPP)低污染燃烧室设计,应用ANSYS fluent软件计算分析了在地面慢车,起飞工况下燃烧室内的冷态流场,热态燃烧和碳烟生成三方面内容。结果表明:FAME燃油的添加有助于降低燃烧室内生成的碳烟数量和质量,但会生成更为精细的碳烟颗粒。随着FAME掺混比的增加,燃烧场温度,碳烟前驱体含量的下降引起了碳烟生成速率的降低,主燃区中心氧化速率的上升使得碳烟初始颗粒的粒径更小,进而最终生成更为精细的碳烟颗粒。FAME燃油的添加能大幅降低慢车工况下的碳烟排放,但对起飞工况下碳烟排放的降低并不显著。

对一种生物燃油(FAME)和传统航油(Jet-A)掺混后的碳烟生成情况进行了研究,燃烧室采用贫油预混预蒸发(lean premixed prevaporized,LPP)低污染燃烧室设计,应用ANSYS fluent软件计算分析了在地面慢车,起飞工况下燃烧室内的冷态流场,热态燃烧和碳烟生成三方面内容。结果表明:FAME燃油的添加有助于降低燃烧室内生成的碳烟数量和质量,但会生成更为精细的碳烟颗粒。随着FAME掺混比的增加,燃烧场温度,碳烟前驱体含量的下降引起了碳烟生成速率的降低,主燃区中心氧化速率的上升使得碳烟初始颗粒的粒径更小,进而最终生成更为精细的碳烟颗粒。FAME燃油的添加能大幅降低慢车工况下的碳烟排放,但对起飞工况下碳烟排放的降低并不显著。

前缘带光滑霜冰模型的翼型远场噪声特性实验
肖春华, 车兵辉, 仝帆
2023, 38(10): 2328-2337. doi: 10.13224/j.cnki.jasp.20220242
摘要:

结冰厚度与气动噪声增量的关系为探索一种新型的结冰厚度探测方法提供了新思路。在英国南安普敦大学的低噪声航空声学风洞中开展了前缘带光滑霜冰模型的NACA0012翼型远场噪声特性实验,翼型的远场噪声信号采用环形麦克风阵列测量,远场声压信号利用快速傅里叶变换处理,得到了最大结冰厚度、来流速度和来流攻角对NACA0012翼型远场噪声声压级的影响。结果表明:光滑霜冰模型改变了翼型前缘的局部流场,流动分离导致了远场噪声特性的较大变化。在实验条件下,结冰翼型与基准翼型间远场声压级的最大增量超过9.5 dB,出现在频率8×103~2×104 Hz范围。最大结冰厚度、来流攻角、来流速度与结冰翼型的远场声压级呈正相关性,建立了一种飞行参数、总声压级增量等多变量输入的最大结冰厚度神经网络预测模型。

结冰厚度与气动噪声增量的关系为探索一种新型的结冰厚度探测方法提供了新思路。在英国南安普敦大学的低噪声航空声学风洞中开展了前缘带光滑霜冰模型的NACA0012翼型远场噪声特性实验,翼型的远场噪声信号采用环形麦克风阵列测量,远场声压信号利用快速傅里叶变换处理,得到了最大结冰厚度、来流速度和来流攻角对NACA0012翼型远场噪声声压级的影响。结果表明:光滑霜冰模型改变了翼型前缘的局部流场,流动分离导致了远场噪声特性的较大变化。在实验条件下,结冰翼型与基准翼型间远场声压级的最大增量超过9.5 dB,出现在频率8×103~2×104 Hz范围。最大结冰厚度、来流攻角、来流速度与结冰翼型的远场声压级呈正相关性,建立了一种飞行参数、总声压级增量等多变量输入的最大结冰厚度神经网络预测模型。

短舱泄压门流场对排放特性影响的数值模拟
马率, 刘钒, 季佳圆, 邓阳, 张露
2023, 38(10): 2338-2348. doi: 10.13224/j.cnki.jasp.20210641
摘要:

在采用NACA TN4007报告中的试验数据验证了CFD方法正确性的基础上,通过计算研究了不同来流马赫数、总压比、挡板开启角度对挡板排放特性的影响规律,并通过流场分析了形成这些规律的原因。结果表明:当总压比大于一定值后,相同总压比下排放系数(DFR)随来流马赫数的增加而下降,是因为在排放通道形成壅塞流量受限后所致。而在不同总压比下,排放系数随挡板阀开启角度增大而发生复杂变化趋势,究其原因是因为挡板阀开启角度变大造成排放通道实际最小喉道位置和型线发生变化,导致最小几何面积处的平均马赫数在不同速度区间调整变化,同时挡板上表面发生分离后的分离涡回流如果进入到最小截面处,还会造成排放流量的减小。

在采用NACA TN4007报告中的试验数据验证了CFD方法正确性的基础上,通过计算研究了不同来流马赫数、总压比、挡板开启角度对挡板排放特性的影响规律,并通过流场分析了形成这些规律的原因。结果表明:当总压比大于一定值后,相同总压比下排放系数(DFR)随来流马赫数的增加而下降,是因为在排放通道形成壅塞流量受限后所致。而在不同总压比下,排放系数随挡板阀开启角度增大而发生复杂变化趋势,究其原因是因为挡板阀开启角度变大造成排放通道实际最小喉道位置和型线发生变化,导致最小几何面积处的平均马赫数在不同速度区间调整变化,同时挡板上表面发生分离后的分离涡回流如果进入到最小截面处,还会造成排放流量的减小。

基于煤油燃料的斜爆轰发动机性能数值模拟
杜鹏, 薛瑞, 王晨, 张云天, 徐朝启
2023, 38(10): 2349-2359. doi: 10.13224/j.cnki.jasp.20210670
摘要:

针对马赫数为8以上高超声速飞行器的应用问题,采用11组分-10反应步的煤油/空气化学反应动力学模型,对不同来流及燃料喷注条件下的斜爆轰模型发动机进行数值研究,获得其对燃烧室内起爆驻定、爆轰波波面结构及推进性能的影响规律。研究结果表明:燃烧室入口马赫数为4.3时,超声速来流与壁面边界层作用加速了点火起爆过程,爆轰波在短时间内驻定。随着来流速度增大,爆轰波驻定位置更靠近燃烧室下游,爆轰波与边界层相互作用产生分离泡导致斜爆轰发动机推力显著降低。燃料当量比的变化直接影响爆轰波波面结构,减小当量比使得斜爆轰波稳定性降低,光滑的波面转变为“锯齿”状结构,具有该结构的爆轰波流场会显著降低发动机推进性能。

针对马赫数为8以上高超声速飞行器的应用问题,采用11组分-10反应步的煤油/空气化学反应动力学模型,对不同来流及燃料喷注条件下的斜爆轰模型发动机进行数值研究,获得其对燃烧室内起爆驻定、爆轰波波面结构及推进性能的影响规律。研究结果表明:燃烧室入口马赫数为4.3时,超声速来流与壁面边界层作用加速了点火起爆过程,爆轰波在短时间内驻定。随着来流速度增大,爆轰波驻定位置更靠近燃烧室下游,爆轰波与边界层相互作用产生分离泡导致斜爆轰发动机推力显著降低。燃料当量比的变化直接影响爆轰波波面结构,减小当量比使得斜爆轰波稳定性降低,光滑的波面转变为“锯齿”状结构,具有该结构的爆轰波流场会显著降低发动机推进性能。

隔板喷嘴间隙对燃烧室声学损耗的作用
王治宇, 郭康康, 黄卫东, 聂万胜
2023, 38(10): 2360-2369. doi: 10.13224/j.cnki.jasp.20210399
摘要:

为了定量研究隔板喷嘴对燃烧室声学脉动的抑制作用,基于线性声学理论,在喷嘴间隙大于声学层流边界层厚度的一般情况下,推导了双喷嘴单间隙模型的声学损耗理论计算模型。采用声学有限元方法(FEM)计算1阶声学扰动的衰减速率,与理论推导的相对误差仅为0.81%,并进一步揭示了隔板喷嘴壁面边界层黏性损耗和热损耗对声学脉动的抑制作用机理。在全尺寸发动机燃烧室中,当隔板喷嘴间隙不小于壁面两侧边界层厚度时,验证了燃烧室1阶切向声学模态损耗系数的变化趋势与理论模型一致。能为隔板喷嘴的设计提供一定的指导准则。

为了定量研究隔板喷嘴对燃烧室声学脉动的抑制作用,基于线性声学理论,在喷嘴间隙大于声学层流边界层厚度的一般情况下,推导了双喷嘴单间隙模型的声学损耗理论计算模型。采用声学有限元方法(FEM)计算1阶声学扰动的衰减速率,与理论推导的相对误差仅为0.81%,并进一步揭示了隔板喷嘴壁面边界层黏性损耗和热损耗对声学脉动的抑制作用机理。在全尺寸发动机燃烧室中,当隔板喷嘴间隙不小于壁面两侧边界层厚度时,验证了燃烧室1阶切向声学模态损耗系数的变化趋势与理论模型一致。能为隔板喷嘴的设计提供一定的指导准则。

超燃燃烧室中燃烧反应区域变化情况试验
何赞, 乐嘉陵, 田野, 钟富宇
2023, 38(10): 2370-2382. doi: 10.13224/j.cnki.jasp.20210664
摘要:

运用试验的方式在来流马赫数为2.5的条件下研究了气态燃料在直连式凹腔燃烧室内的燃烧过程,结合壁面压力测量以及OH-PLIF(OH-平面激光诱导荧光系统)方法分析了乙烯燃料在点火后1 ms内的燃烧反应区域发展过程和氢气燃料在稳焰时1 ms内的燃烧反应区域变化过程。结果表明凹腔后缘斜坡对于气态燃料的火焰传播起重要作用,初始燃烧区域在随来流到达后斜坡后会减速滞留,为附近的燃料提供适宜的点火环境。凹腔剪切层对气态燃料的稳焰燃烧起重要作用,剪切层内始终部分存在剧烈燃烧反应区域,这将为凹腔内部源源不断地提供点火能量,为维持凹腔内部燃料持续点火燃烧提供能源支撑。试验测得乙烯初始燃烧反应区域向凹腔上游的发展速度约为170 m/s。

运用试验的方式在来流马赫数为2.5的条件下研究了气态燃料在直连式凹腔燃烧室内的燃烧过程,结合壁面压力测量以及OH-PLIF(OH-平面激光诱导荧光系统)方法分析了乙烯燃料在点火后1 ms内的燃烧反应区域发展过程和氢气燃料在稳焰时1 ms内的燃烧反应区域变化过程。结果表明凹腔后缘斜坡对于气态燃料的火焰传播起重要作用,初始燃烧区域在随来流到达后斜坡后会减速滞留,为附近的燃料提供适宜的点火环境。凹腔剪切层对气态燃料的稳焰燃烧起重要作用,剪切层内始终部分存在剧烈燃烧反应区域,这将为凹腔内部源源不断地提供点火能量,为维持凹腔内部燃料持续点火燃烧提供能源支撑。试验测得乙烯初始燃烧反应区域向凹腔上游的发展速度约为170 m/s。

螺线管线圈式MEMS永磁电动机的热分析
黄志平, 吴玉莹, 王文斌, 朱凯云, 吴瀚枭, 雷凯博, 徐天彤
2023, 38(10): 2383-2394. doi: 10.13224/j.cnki.jasp.20210678
摘要:

MEMS(微机电系统)微电动机可作为微型旋翼飞行器的动力装置,但其功率密度高,散热问题突出,因此针对一种螺线管线圈式MEMS永磁电动机进行了热分析并给出了初步测温方案。介绍了此MEMS永磁电动机的总体设计方案,选用单晶硅衬底内二氧化硅绝缘的绕组达到散热性能优异的目的,利用ANSYS的稳态传热和静结构力学模块进行热固耦合模拟。在此基础上,通过数值模拟验证了电动机静子温度分布均匀,可将绕组和衬底视为无温度梯度。通过热固耦合模拟,得出不发生膨胀失配的最大工作温度为86 ℃和相应的最大发热损耗功率为2.83 W,据此预估电动机的额定工作性能,验证了本电动机的耐温能力和高功率密度潜力,最终设计的额定输出功率为0.362 W,计算得设计功率密度为0.117 W/g。

MEMS(微机电系统)微电动机可作为微型旋翼飞行器的动力装置,但其功率密度高,散热问题突出,因此针对一种螺线管线圈式MEMS永磁电动机进行了热分析并给出了初步测温方案。介绍了此MEMS永磁电动机的总体设计方案,选用单晶硅衬底内二氧化硅绝缘的绕组达到散热性能优异的目的,利用ANSYS的稳态传热和静结构力学模块进行热固耦合模拟。在此基础上,通过数值模拟验证了电动机静子温度分布均匀,可将绕组和衬底视为无温度梯度。通过热固耦合模拟,得出不发生膨胀失配的最大工作温度为86 ℃和相应的最大发热损耗功率为2.83 W,据此预估电动机的额定工作性能,验证了本电动机的耐温能力和高功率密度潜力,最终设计的额定输出功率为0.362 W,计算得设计功率密度为0.117 W/g。

基于热网络的储能翅片管温度响应计算模型
殷健宝, 邢玉明, 王仕淞, 侯煦, 王子贤, 许泽
2023, 38(10): 2395-2406. doi: 10.13224/j.cnki.jasp.20210665
摘要:

为了解决空载高能武器储能冷却设备出口温度的快速计算问题,提出了一种二维热网络模型,用于翅片管式储能换热器在储能阶段的温度响应预测。建立了等效热阻模型,并引入了等效导热系数来考虑自然对流对相变材料融化的影响。在不同体积流量、入口温度、翅片结构和相变材料下与焓-多孔介质法模拟结果进行了对比,验证了热网络模型的准确性,石蜡类相变材料平均出口温度最大误差为0.634 K。热网络模型相比焓-多孔介质法节约了99%的计算时间,可以有效地用于复杂翅片管式储能系统的设计和优化。

为了解决空载高能武器储能冷却设备出口温度的快速计算问题,提出了一种二维热网络模型,用于翅片管式储能换热器在储能阶段的温度响应预测。建立了等效热阻模型,并引入了等效导热系数来考虑自然对流对相变材料融化的影响。在不同体积流量、入口温度、翅片结构和相变材料下与焓-多孔介质法模拟结果进行了对比,验证了热网络模型的准确性,石蜡类相变材料平均出口温度最大误差为0.634 K。热网络模型相比焓-多孔介质法节约了99%的计算时间,可以有效地用于复杂翅片管式储能系统的设计和优化。

旁泄间隙对燃气弹射内弹道特性影响
赵加鹏, 张磊, 佘湖清, 郭晋兵
2023, 38(10): 2407-2414. doi: 10.13224/j.cnki.jasp.20210389
摘要:

为了研究旁泄间隙(发射筒与隔板的间隙)对燃气弹射内外流场及内弹道特性参数的影响,采用Realizable\begin{document}$ \kappa {\text{-}} \varepsilon $\end{document}湍流模型,结合动态分层动网格及用户自定义函数(user defined function,UDF)技术,对燃气弹射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分析了旁泄间隙大小对燃气弹射性能的影响,并进行了地面发射试验。通过与试验数据对比,验证了燃气弹射仿真模型的有效性。仿真结果表明,在旁泄间隙出口附近形成明显漩涡,旁泄间隙的增大会导致低压室压力与加速度峰值减小,并使试验弹出筒时间延长、出筒速度降低,但变化趋势呈现非线性特征。旁泄间隙从2 mm增大到6 mm时,出筒时间延长7.7%,出筒速度降低16.3%,可认为在此范围内旁泄间隙的影响幅度相对较小;但此后旁泄间隙的影响会显著增强,当旁泄间隙从6 mm增大到8 mm时,出筒时间延长20%,出筒速度降低35.8%,当旁泄间隙增大到10 mm时,试验弹到筒口速度甚至降为0 m/s。本文研究结果为燃气弹射装置的设计与优化提供参考借鉴。

为了研究旁泄间隙(发射筒与隔板的间隙)对燃气弹射内外流场及内弹道特性参数的影响,采用Realizable$ \kappa {\text{-}} \varepsilon $湍流模型,结合动态分层动网格及用户自定义函数(user defined function,UDF)技术,对燃气弹射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分析了旁泄间隙大小对燃气弹射性能的影响,并进行了地面发射试验。通过与试验数据对比,验证了燃气弹射仿真模型的有效性。仿真结果表明,在旁泄间隙出口附近形成明显漩涡,旁泄间隙的增大会导致低压室压力与加速度峰值减小,并使试验弹出筒时间延长、出筒速度降低,但变化趋势呈现非线性特征。旁泄间隙从2 mm增大到6 mm时,出筒时间延长7.7%,出筒速度降低16.3%,可认为在此范围内旁泄间隙的影响幅度相对较小;但此后旁泄间隙的影响会显著增强,当旁泄间隙从6 mm增大到8 mm时,出筒时间延长20%,出筒速度降低35.8%,当旁泄间隙增大到10 mm时,试验弹到筒口速度甚至降为0 m/s。本文研究结果为燃气弹射装置的设计与优化提供参考借鉴。

注水参数对火箭喷流流场的影响规律研究
刘俊林, 张子赫, 张志成, 徐希海
2023, 38(10): 2415-2429. doi: 10.13224/j.cnki.jasp.20230292
摘要:

为了研究火箭起飞时不同注水参数对火箭尾焰喷流流场的影响规律,以某火箭发动机缩比喷管为研究对象,基于计算流体力学(CFD)方法及Mixture多相流模型开展了注水时单喷管火箭喷流流场的数值计算研究。以注水速度、流量、位置等注水条件为变量,量化分析了注水对火箭喷流平均温度、压力、速度和湍动能场的影响。结果表明:注水速度大于30 m/s时,可有效降低喷管射流的温度和速度,当注水速度低于20 m/s时,注水对喷流轴线上物理量的影响变小;注水速度为30 m/s,且流量大于2.2倍喷管射流秒流量时,可以有效降低喷管射流温度和速度;注水与喷流作用点位于喷管射流前三个激波位置时,注水对喷流降温降速效果较好,且作用点越靠近上游,对喷管射流的影响越明显,但实际工程应用中应避免注水溅到喷管上。

为了研究火箭起飞时不同注水参数对火箭尾焰喷流流场的影响规律,以某火箭发动机缩比喷管为研究对象,基于计算流体力学(CFD)方法及Mixture多相流模型开展了注水时单喷管火箭喷流流场的数值计算研究。以注水速度、流量、位置等注水条件为变量,量化分析了注水对火箭喷流平均温度、压力、速度和湍动能场的影响。结果表明:注水速度大于30 m/s时,可有效降低喷管射流的温度和速度,当注水速度低于20 m/s时,注水对喷流轴线上物理量的影响变小;注水速度为30 m/s,且流量大于2.2倍喷管射流秒流量时,可以有效降低喷管射流温度和速度;注水与喷流作用点位于喷管射流前三个激波位置时,注水对喷流降温降速效果较好,且作用点越靠近上游,对喷管射流的影响越明显,但实际工程应用中应避免注水溅到喷管上。

基于MAC方法的膏体推进剂管道流动特性
单新有, 李映坤, 武炎, 陈雄, 何勇
2023, 38(10): 2430-2440. doi: 10.13224/j.cnki.jasp.20220010
摘要:

针对膏体推进剂管道内流动与挤出胀大问题,开发了基于标志网格(MAC)法和压力耦合方程组的半隐式方法(SIMPLE)的非牛顿不可压流体求解器,膏体推进剂本构方程采用剪切稀化幂率(power-law)模型。通过膏体推进剂管道出口挤出形态数值仿真结果与实验结果的对比,验证了数值计算方法的可靠性和准确性。在此基础上,对膏体推进剂在管道内的流动与挤出过程进行数值计算,详细分析了不同时刻下膏体推进剂的流动过程与挤出胀大形态,研究了入口速度和管道直径对膏体推进剂管道流动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 膏体推进剂在挤出过程中,自由表面随时间变化,稳定阶段呈半球形,在管道出口存在明显的挤出胀大现象,当管道长度和直径不变时,压降和挤出胀大比都随入口速度的增加而增大;当入口速度相同时,压降和挤出胀大比随管径的增加而减小。

针对膏体推进剂管道内流动与挤出胀大问题,开发了基于标志网格(MAC)法和压力耦合方程组的半隐式方法(SIMPLE)的非牛顿不可压流体求解器,膏体推进剂本构方程采用剪切稀化幂率(power-law)模型。通过膏体推进剂管道出口挤出形态数值仿真结果与实验结果的对比,验证了数值计算方法的可靠性和准确性。在此基础上,对膏体推进剂在管道内的流动与挤出过程进行数值计算,详细分析了不同时刻下膏体推进剂的流动过程与挤出胀大形态,研究了入口速度和管道直径对膏体推进剂管道流动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 膏体推进剂在挤出过程中,自由表面随时间变化,稳定阶段呈半球形,在管道出口存在明显的挤出胀大现象,当管道长度和直径不变时,压降和挤出胀大比都随入口速度的增加而增大;当入口速度相同时,压降和挤出胀大比随管径的增加而减小。

基于小脑模型关节控制器的无人机集群快速终端滑模容错控制
钱默抒, 吴柱, 王村松, 展凤江
2023, 38(10): 2441-2449. doi: 10.13224/j.cnki.jasp.20210310
摘要:

针对受执行器故障和外界干扰影响的集群无人机(UAV)协同编队控制问题,提出了一种自适应快速非奇异积分滑模(FNISM)容错控制(FTC)方法。为使集群无人机在执行任务时具有良好的协同跟踪性能,通过对无人机实际飞行情况的分析,考虑了无人机编队飞行时的执行器故障和尾涡扰动等对跟踪性能的不利影响。采用小脑模型关节控制器神经网络(CMANN)来估计并消除外部干扰的影响,同时运用CMANN逼近补偿执行器故障。研究表明:所提出的容错控制方案可以保证无人机编队闭环系统在故障情况下的最终一致有界稳定,并且可以通过减小滑模设计参数提高收敛速度,通过增大虚拟和实际控制器参数提高控制精度。4架无人机的集群编队在该方法、基于径向基神经网络(RBFNN)的鲁棒动态面容错控制、比例微分(PD)滑模容错控制3种方法下的对比仿真结果表明该方法在无人机集群编队出现故障时具有更优异的协同控制性能。

针对受执行器故障和外界干扰影响的集群无人机(UAV)协同编队控制问题,提出了一种自适应快速非奇异积分滑模(FNISM)容错控制(FTC)方法。为使集群无人机在执行任务时具有良好的协同跟踪性能,通过对无人机实际飞行情况的分析,考虑了无人机编队飞行时的执行器故障和尾涡扰动等对跟踪性能的不利影响。采用小脑模型关节控制器神经网络(CMANN)来估计并消除外部干扰的影响,同时运用CMANN逼近补偿执行器故障。研究表明:所提出的容错控制方案可以保证无人机编队闭环系统在故障情况下的最终一致有界稳定,并且可以通过减小滑模设计参数提高收敛速度,通过增大虚拟和实际控制器参数提高控制精度。4架无人机的集群编队在该方法、基于径向基神经网络(RBFNN)的鲁棒动态面容错控制、比例微分(PD)滑模容错控制3种方法下的对比仿真结果表明该方法在无人机集群编队出现故障时具有更优异的协同控制性能。

航天捕获拖曳伺服机构系绳张力峰均比抑制技术
张得礼, 卜飞飞, 潘子昊, 杨志达, 王俊, 王苑, 张宇
2023, 38(10): 2450-2459. doi: 10.13224/j.cnki.jasp.20230176
摘要:

系绳张力的建立需要收绳与目标物拖曳之间存在速度差,针对传统PI控制难以在张力建立或释放等动态过程中获得平稳快速的控制效果问题,提出了一种将积分控制器分段组合的抗冲击策略,在张力建立过程中采用纯积分控制,当张力反馈接近参考值时,加入比例控制使张力值快速收敛,进而较为精确地建立张力,并有效抑制张力冲击,同时采用积分重置的方法使动态控制过程前后张力连续稳定。仿真和样机实验表明,该控制策略精度较高,张力突变过程响应平稳且迅速,且不需要引入额外的物理量,结构简单,占用硬件资源少,可靠性较高。

系绳张力的建立需要收绳与目标物拖曳之间存在速度差,针对传统PI控制难以在张力建立或释放等动态过程中获得平稳快速的控制效果问题,提出了一种将积分控制器分段组合的抗冲击策略,在张力建立过程中采用纯积分控制,当张力反馈接近参考值时,加入比例控制使张力值快速收敛,进而较为精确地建立张力,并有效抑制张力冲击,同时采用积分重置的方法使动态控制过程前后张力连续稳定。仿真和样机实验表明,该控制策略精度较高,张力突变过程响应平稳且迅速,且不需要引入额外的物理量,结构简单,占用硬件资源少,可靠性较高。

基于流固耦合的反推力装置负载特性
谢容璋, 苏三买, 杨恒辉, 高吴浩
2023, 38(10): 2460-2472. doi: 10.13224/j.cnki.jasp.20210740
摘要:

反推力装置负载特性是其运动机构及驱动作动器强度设计的基础, 其中阻流门所受气动载荷及其应力分布计算是核心。以叶栅式反推力装置为对象,采用重叠网格方法实现阻流门和滑动整流罩的旋转以及平移运动网格划分,在STAR-CCM+软件环境下确定了流固耦合交界面的数据映射与交换关系,由此建立了反推力装置流固耦合数值分析模型。对反推力装置在飞机降落时正常打开和起飞滑跑紧急终止时应急打开两种动态过程进行仿真,结果表明:随阻流门旋转,阻流门所受气动载荷与等效应力快速增加,并在旋转角度为50°附近达到最大,且在应急终止起飞状态下打开反推力装置,阻流门承受的最大气动载荷是正常打开过程的3倍以上。

反推力装置负载特性是其运动机构及驱动作动器强度设计的基础, 其中阻流门所受气动载荷及其应力分布计算是核心。以叶栅式反推力装置为对象,采用重叠网格方法实现阻流门和滑动整流罩的旋转以及平移运动网格划分,在STAR-CCM+软件环境下确定了流固耦合交界面的数据映射与交换关系,由此建立了反推力装置流固耦合数值分析模型。对反推力装置在飞机降落时正常打开和起飞滑跑紧急终止时应急打开两种动态过程进行仿真,结果表明:随阻流门旋转,阻流门所受气动载荷与等效应力快速增加,并在旋转角度为50°附近达到最大,且在应急终止起飞状态下打开反推力装置,阻流门承受的最大气动载荷是正常打开过程的3倍以上。

基于油流图谱的高负荷压气机叶栅叶顶涡系研究
高丽敏, 蔺世彦, 李瑞宇, 赵磊
2023, 38(10): 2473-2482. doi: 10.13224/j.cnki.jasp.20210663
摘要:

对某高负荷扩压叶栅的叶顶间隙流动进行不同来流攻角和马赫数下的油流实验以及数值模拟,通过对油流图谱进行拓扑分析,同时辅以数值模拟结果,从近壁面和流场空间共同对叶顶区域的涡系结构及其随负荷变化的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高负荷压气机扩压叶栅叶顶区域存在6个关键的涡结构:叶尖泄漏涡、叶顶分离涡、叶尖二次涡、马蹄涡、通道涡和诱导涡;来流攻角的增加会导致叶片负荷增大以及负荷分布变化,引起最大压差位置提前,导致泄漏提前发生,对流场涡系结构影响较为明显;而来流马赫数的变化对涡系结构的影响较小。

对某高负荷扩压叶栅的叶顶间隙流动进行不同来流攻角和马赫数下的油流实验以及数值模拟,通过对油流图谱进行拓扑分析,同时辅以数值模拟结果,从近壁面和流场空间共同对叶顶区域的涡系结构及其随负荷变化的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高负荷压气机扩压叶栅叶顶区域存在6个关键的涡结构:叶尖泄漏涡、叶顶分离涡、叶尖二次涡、马蹄涡、通道涡和诱导涡;来流攻角的增加会导致叶片负荷增大以及负荷分布变化,引起最大压差位置提前,导致泄漏提前发生,对流场涡系结构影响较为明显;而来流马赫数的变化对涡系结构的影响较小。

跨声速压气机转子几何误差气动敏感性统计
马峰, 尚珣, 刘汉儒, 王掩刚, 陈为雄, 杜亦璨
2023, 38(10): 2483-2500. doi: 10.13224/j.cnki.jasp.20210644
摘要:

为了研究跨声速压气机转子的气动性能对不同类型几何误差的敏感性,以NASA Rotor 37为研究对象,采用非均匀有理B样条(NURBS)曲面及遗传算法实现三维叶型曲面重构。考虑了26个几何误差模型。采用拉丁超立方结合蒙特卡洛模拟生成了800个样本,通过定常CFD数值计算获得叶型气动特性及流场结构,采用Spearman秩相关及期望值分析不同工况下几何误差与气动性能之间的非线性关系。对不同工况下效率最敏感的几何误差模型进行了流动机理分析。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堵塞工况下,叶中前缘轮廓度对效率有最显著的消极影响,叶尖吸力面轮廓度对压比有最显著的消极影响。最高效率工况下,叶中吸力面轮廓度对效率和压比都有着最显著的消极影响。近失速工况下,叶尖前缘轮廓度对效率有最显著的消极影响,而叶中尾缘轮廓度对压比有着最显著的积极影响。

为了研究跨声速压气机转子的气动性能对不同类型几何误差的敏感性,以NASA Rotor 37为研究对象,采用非均匀有理B样条(NURBS)曲面及遗传算法实现三维叶型曲面重构。考虑了26个几何误差模型。采用拉丁超立方结合蒙特卡洛模拟生成了800个样本,通过定常CFD数值计算获得叶型气动特性及流场结构,采用Spearman秩相关及期望值分析不同工况下几何误差与气动性能之间的非线性关系。对不同工况下效率最敏感的几何误差模型进行了流动机理分析。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堵塞工况下,叶中前缘轮廓度对效率有最显著的消极影响,叶尖吸力面轮廓度对压比有最显著的消极影响。最高效率工况下,叶中吸力面轮廓度对效率和压比都有着最显著的消极影响。近失速工况下,叶尖前缘轮廓度对效率有最显著的消极影响,而叶中尾缘轮廓度对压比有着最显著的积极影响。

飞机排放对机场周边环境的影响研究
曹惠玲, 晏嘉伟, 匡家骏, 李玉铭
2023, 38(10): 2501-2515. doi: 10.13224/j.cnki.jasp.20210673
摘要:

为真实有效地评估航空排放污染物对机场及其周边环境的影响,构建了多因素融合下的飞机LTO(landing and take-off, 起飞降落着陆)循环排放污染物扩散评估模型。依据机载QAR(quick access recorder,快速存取记录器)数据中表征发动机实际运行的诸多参数,准确获取污染物排放量,进而确定实时排放源强;建立飞行坐标系,结合飞机实际运行状况及机场周边环境因素对Gaussian puff模型进行修正。依据飞机不同飞行阶段下排放污染物质量浓度分布,确定了污染物扩散趋势,进而完成:①排放污染物扩散质量浓度超标地理范围确定;②排放污染物对常见区域影响分析;③多架次飞机排放污染物叠加扩散影响分析;④排放污染物质量浓度监测点设置。通过计算得出装配GE90-115B型发动机的B777-300ER飞机LTO循环中排放污染物扩散峰值质量浓度主要集中在26.05~576 mg/m3范围内,进近阶段污染物排放高度集中在446.49~593.67 m,下风向污染物质量浓度超标地理范围为0~647 m;起飞爬升阶段污染物排放高度集中在起飞前期1.34~96.03 m,下风向污染物质量浓度超标地理范围为0~127 m。下风向管制区域647~1000 m污染物扩散质量浓度未超标,但对环境造成的影响不可忽视。

为真实有效地评估航空排放污染物对机场及其周边环境的影响,构建了多因素融合下的飞机LTO(landing and take-off, 起飞降落着陆)循环排放污染物扩散评估模型。依据机载QAR(quick access recorder,快速存取记录器)数据中表征发动机实际运行的诸多参数,准确获取污染物排放量,进而确定实时排放源强;建立飞行坐标系,结合飞机实际运行状况及机场周边环境因素对Gaussian puff模型进行修正。依据飞机不同飞行阶段下排放污染物质量浓度分布,确定了污染物扩散趋势,进而完成:①排放污染物扩散质量浓度超标地理范围确定;②排放污染物对常见区域影响分析;③多架次飞机排放污染物叠加扩散影响分析;④排放污染物质量浓度监测点设置。通过计算得出装配GE90-115B型发动机的B777-300ER飞机LTO循环中排放污染物扩散峰值质量浓度主要集中在26.05~576 mg/m3范围内,进近阶段污染物排放高度集中在446.49~593.67 m,下风向污染物质量浓度超标地理范围为0~647 m;起飞爬升阶段污染物排放高度集中在起飞前期1.34~96.03 m,下风向污染物质量浓度超标地理范围为0~127 m。下风向管制区域647~1000 m污染物扩散质量浓度未超标,但对环境造成的影响不可忽视。

基于KG-KGCN的某型动力装置风险分析方法
陈国兵, 曾国庆, 王越, 王学峰, 谢旭阳, 杨自春
2023, 38(10): 2516-2526. doi: 10.13224/j.cnki.jasp.20220007
摘要:

针对动力装置危险因素众多、风险数据繁杂且利用率不高等问题,以故障模式、影响及危害性分析等数据为基础,提出基于知识图谱和图神经网络的系统风险分析方法及算法,利用事件的知识完成链接预测,推理出引发事件的原因及影响等,以实现其精准的统计分析。本文以某型发动机为对象,对其进行风险分析和推理。结果表明:该方法有效解决了传统方法存在的表单繁琐、分析单一等问题,结果更加准确和全面,可使分析效率提升60%以上;并可及时开展风险推理和预测,实现从事后分析向主动预防的转变,为动力装置的智能运维提供了有力支持。

针对动力装置危险因素众多、风险数据繁杂且利用率不高等问题,以故障模式、影响及危害性分析等数据为基础,提出基于知识图谱和图神经网络的系统风险分析方法及算法,利用事件的知识完成链接预测,推理出引发事件的原因及影响等,以实现其精准的统计分析。本文以某型发动机为对象,对其进行风险分析和推理。结果表明:该方法有效解决了传统方法存在的表单繁琐、分析单一等问题,结果更加准确和全面,可使分析效率提升60%以上;并可及时开展风险推理和预测,实现从事后分析向主动预防的转变,为动力装置的智能运维提供了有力支持。

不确定转子系统非参数建模与散度参数识别
刘彦旭, 刘保国, 张震, 冯伟, 张瑞丰
2023, 38(10): 2527-2535. doi: 10.13224/j.cnki.jasp.20230065
摘要:

针对具有不确定性的转子系统,提出了基于非参数建模和矩阵极分解理论的不确定动力学建模方法,并提出了适用于不确定转子系统非参数动力学模型散度参数识别的方法。利用所搭建的转子实验台对该方法进行了实验验证。结果表明:在转子系统的4个观测点处,转子转速不超过3 000 r/min时,非参数模型结果的均值和确定性模型几乎重合;但转速接近1阶临界转速时,采用非参数不确定动力学计算模型所得到的结果均值与实测结果更为接近。该研究可为研究具有模型不确定性的双转子或多转子系统的非参数建模方法及对应的散度参数识别方法研究提供参考。

针对具有不确定性的转子系统,提出了基于非参数建模和矩阵极分解理论的不确定动力学建模方法,并提出了适用于不确定转子系统非参数动力学模型散度参数识别的方法。利用所搭建的转子实验台对该方法进行了实验验证。结果表明:在转子系统的4个观测点处,转子转速不超过3 000 r/min时,非参数模型结果的均值和确定性模型几乎重合;但转速接近1阶临界转速时,采用非参数不确定动力学计算模型所得到的结果均值与实测结果更为接近。该研究可为研究具有模型不确定性的双转子或多转子系统的非参数建模方法及对应的散度参数识别方法研究提供参考。

航空发动机球铰熔断机构的关键尺寸设计与实验
周旋, 侯理臻, 黄巍, 廖明夫, 赵璐
2023, 38(10): 2536-2544. doi: 10.13224/j.cnki.jasp.20220224
摘要:

针对球铰熔断结构分析了其工作机理,提取了关键尺寸,设计了模拟球铰熔断机构,并完成了实验验证。研究发现:球铰熔断装置的关键参数包括熔断销钉减薄面、销钉材料以及销钉位置。其主要作用应侧重于在大不平衡量下,通过内轴承座的内外环相对滑移减小2号轴承的偏角,保护2号轴承。球铰结构熔断后,会进一步弱化刚度,降低转子的临界转速。,这会使得发动机减速至风车转速时通过的临界转速降低,进一步减小过临界时的不平衡载荷。

针对球铰熔断结构分析了其工作机理,提取了关键尺寸,设计了模拟球铰熔断机构,并完成了实验验证。研究发现:球铰熔断装置的关键参数包括熔断销钉减薄面、销钉材料以及销钉位置。其主要作用应侧重于在大不平衡量下,通过内轴承座的内外环相对滑移减小2号轴承的偏角,保护2号轴承。球铰结构熔断后,会进一步弱化刚度,降低转子的临界转速。,这会使得发动机减速至风车转速时通过的临界转速降低,进一步减小过临界时的不平衡载荷。

基于递归Gibbs-Appell的柔性空间机器人建模与特性分析
张福礼, 袁朝辉
2023, 38(10): 2545-2560. doi: 10.13224/j.cnki.jasp.20220052
摘要:

利用递归Gibbs-Appell方法研究了多重柔性的空间机器人动力学建模与特性分析。首先,根据Timoshenko beam theory与集中刚度分别对连杆与关节进行柔性描述,其次,利用旋转矩阵R3×3与平移向量L1×3的简化了齐次变换矩阵T4×4以降低递推运动学难度,利用递归Gibbs函数与势能函数推导了柔性空间机器人的逆向动力学模型,再次,利用反向递归法获取了惯量矩阵与耦合矩阵,并构建了正向动力学模型。最后数值仿真结果表明,Matlab与Adams的仿真结果相对偏差不超过0.1%,Z弯曲变形相对于X剪切变形与Y扭转变形数量级超过了103,这验证所建模型的正确性。在一定范围内,关节刚度增加50 N·m/rad时,连杆最大变形增量不超过1.5×10−3 m,关节摩擦成5倍增长时,连杆最大变形增量不超过2×10−3 m,帆板的增量变形具有相同变化趋势。

利用递归Gibbs-Appell方法研究了多重柔性的空间机器人动力学建模与特性分析。首先,根据Timoshenko beam theory与集中刚度分别对连杆与关节进行柔性描述,其次,利用旋转矩阵R3×3与平移向量L1×3的简化了齐次变换矩阵T4×4以降低递推运动学难度,利用递归Gibbs函数与势能函数推导了柔性空间机器人的逆向动力学模型,再次,利用反向递归法获取了惯量矩阵与耦合矩阵,并构建了正向动力学模型。最后数值仿真结果表明,Matlab与Adams的仿真结果相对偏差不超过0.1%,Z弯曲变形相对于X剪切变形与Y扭转变形数量级超过了103,这验证所建模型的正确性。在一定范围内,关节刚度增加50 N·m/rad时,连杆最大变形增量不超过1.5×10−3 m,关节摩擦成5倍增长时,连杆最大变形增量不超过2×10−3 m,帆板的增量变形具有相同变化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