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0年第25卷第7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首届试验仿真与数据挖掘测试与分析会议(624)
    • Numerical simulation on a film-cooled rotating model with 30° injection holes

      2010, 25(7):1443-1453.

      摘要 (1140) HTML (0) PDF 1.91 M (383) 评论 (0) 收藏

      摘要:The flow and heat transfer characteristics were numerically investigated on a film cooling model under different rotating operating conditions.The computational model was originated from the mid-span section of a typical turbine rotor with two rows of 14 staggered injection holes angled 30° both on the suction surface and pressure surface,and the flow through the coolant plenum and all the hole-pipes were resolved as a part of the computational domain by specifying the coolant mass flux in the plenum.The computations primarily focus on under-standing the rotational effect on film cooling performance in mechanism research approach.In the present study,the Reynolds number(Re) based on mainstream velocity and injection hole diameter varied from 1835.5 to 5507.4,and the averaged blowing ratio(M) ranges of 0.5 to 1.5.Results show that the coolant will move on to the high-radius locations near the suction and pressure surfaces due to the strong centrifugal effect,which leads to the decrease in adiabatic effectiveness accordingly.The discharge coefficients(Cd),on the pressure surface,are much higher than that on the suction surface under a given operating condition.In addition,the critical values of angular speed which represent the equilibrium of centrifugal force and Coriolis force near the pressure surface are also presented.

    • Measured overall effusion cooling effectiveness over a wide blowing ratio range using infrared imaging

      2010, 25(7):1454-1463.

      摘要 (1268) HTML (0) PDF 1.56 M (458) 评论 (0) 收藏

      摘要:Experimental investigations were performed on the overall cooling effectiveness η of a flat effusion wall over a wide range of blowing ratio(M=0.47~5.27).The effusion wall had a staggered multi-hole pattern typical of gas turbine combustor application,with a ratio of hole pitch to row spacing P/S=1∶2,a porosity PS/d2=72,and an inclination angle α=30°.The current paper documented distribution of the overall cooling effectiveness on the wall surface,based on infrared imaging of the 2-D surface tem...

    • 叶片前缘圆柱形孔和扩张形孔气膜冷却特性研究

      2010, 25(7):1464-1470.

      摘要 (1956) HTML (0) PDF 8.67 M (390) 评论 (0) 收藏

      摘要:采用考虑曲率影响的瞬态液晶测量技术测量了叶片前缘扩张形孔和圆柱形孔的气膜冷却特性,分析了不同孔形在不同平均吹风比下气膜冷却效率的局部分布特征及定量变化关系,结果表明:①与圆柱形孔相比,扩张形孔射流的覆盖面更大,主要覆盖区域的偏移角度更小;②圆柱形孔的平均冷却效率在不同测量区域内均随平均吹风比的增加先升高后下降,扩张形孔的平均冷却效率在孔排间区域随平均吹风比的增加单调升高,在第二排孔后区域各平均吹风比下基本一致;③在实验范围内,扩张形孔的展向平均冷却效率较高.

    • 脉冲爆震发动机旋流式气动阀的设计与实验

      2010, 25(7):1471-1477.

      摘要 (1876) HTML (0) PDF 790.78 K (436)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了研究大管径吸气式脉冲爆震发动机(PDE)的爆震性能,设计了不同结构的旋流式气动阀,由弯曲叶片构成气动阀推力壁"封闭"平面.开展了气动阀阻力系数实验与工程计算方法研究,不同气动阀的阻力系数差别很大,实验结果与理论计算结果相符.爆震燃烧实验证明,阻力系数较大的气动阀能够产生爆震波,要求气动阀阻力系数大于10,堵塞比大于60%,才能实现PDE的协调工作.从而获得了气动阀设计一般原则与工程计算方法,对于气动阀的优化设计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 燃烧室贫油熄火极限数值预测

      2010, 25(7):1478-1484.

      摘要 (1566) HTML (0) PDF 2.62 M (442)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在任意曲线坐标系下分别对双级轴向涡流器矩形燃烧室及涡流杯回流环形燃烧室三维两相反应流场进行数值模拟,采用RNG(renormalization group)k-ε,SOM-EBU(second order moment-eddy break up model)及六通量辐射等模型考虑紊流流动、化学反应及辐射传热对燃烧过程的影响;采用SI MPLE(semi-implicit method for pressure linked equation)算法求解流场,气液两相耦合采用颗粒源项法处理.采用提出的燃油稳态逐次逼近法对贫油熄火极限进行数值预测,所得计算值与实验数据较为相符,表明此数值预测方法可靠,可用于工程实践.

    • 二维翼型结冰数值计算

      2010, 25(7):1485-1490.

      摘要 (1851) HTML (0) PDF 939.34 K (43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翼型结冰计算是随着结冰时间步长变化的准定常过程,因此在每个时间步长后都要更新各个模块的计算工作,如此反复直到达总结冰计算时间.在各模块计算中,分别采用了泊松方程法生成网格、求解雷诺时均方程计算流场、拉格朗日追踪法求解水滴轨迹、基于Messinger模型计算冰形、采用变距滤点法重构边界.引入动态链接库技术将各模块集成为结冰计算平台,并将三种冰形(楔形冰、槽状冰及混合冰)计算结果与国外软件及试验数据进行了对比.

    • 机翼电加热防冰表面内外传热的耦合计算

      2010, 25(7):1491-1496.

      摘要 (1562) HTML (0) PDF 1.98 M (466) 评论 (0) 收藏

      摘要:分析了机翼防冰表面的传热传质现象,对电加热防冰表面内外传热耦合计算进行了研究.采用附面层积分法对机翼表面传热系数进行计算.根据传热传质比拟得到了防冰表面蒸发量.建立表面微元的能量与质量守恒差分方程组,利用高斯-赛德尔迭代法求解,将外部防冰载荷、蒙皮弦向导热和内部加热热流三者耦合,采用亚松弛系数稳定迭代过程,最后得到平衡表面温度、溢流水和溢流结冰的范围.计算结果和文献中试验以及其他数值仿真结果比较,吻合较好,表明了模型及计算方法的正确性.

    • 基于充分搅拌反应器模型简化详细反应机理

      2010, 25(7):1497-1505.

      摘要 (1839) HTML (0) PDF 795.16 K (470) 评论 (0) 收藏

      摘要:基于充分搅拌反应器(perfectly stirred reactor)模型,改进了相关性分析方法和主成分分析方法的应用方式,对航空煤油(替代燃油)的详细反应机理进行了简化.该详细反应机理由航空煤油替代燃油(80%的正癸烷,20%的1,2,4-三甲基苯组成,以质量计)的反应机理和的NOX反应机理综合得到,总共包含131种组分,1020个不可逆基元反应.简化工况选为:充分搅拌反应器进口温度800 K、压力101325 Pa、停留时间3 ms、体积为常数、忽略热损失;目标是使得简化机理在绝热的充分搅拌反应器中计算得到的温度和重要组分(CO,CO2,NO)的摩尔分数与详细机理的计算结果在5%的误差范围内.结果表明,在简化工况宽广的当量比范围内(0.5~2.0)简化机理均能满足设定的目标.

    • 采用多源涡技术强化燃料/空气小尺度混合研究

      2010, 25(7):1506-1511.

      摘要 (1557) HTML (0) PDF 606.23 K (435) 评论 (0) 收藏

      摘要:通过数值模拟,研究了在空气入口总温为294.28 K,燃料气体为乙烷(C2H6)时在轴向旋流器出口截面上安装多个小突片的多源涡(MSV)结构对燃烧室内燃料/空气掺混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每个小突片下游产生的小尺度流向涡使得局部的燃料/空气掺混加强;装有多源涡结构的燃烧室内对应的C2H6质量分数在文氏管下游2 mm截面上的混合不均匀度由不带多源涡结构时的13.0%下降到小于7.4%.在该研究的范围内,当小突片总的阻塞比增大时,对应的混合不均匀度减小,掺混效果变好.

    • 涡轮级间单涡燃烧室壁温研究

      2010, 25(7):1512-1517.

      摘要 (1861) HTML (0) PDF 1.08 M (436) 评论 (0) 收藏

      摘要:由于燃烧区和壁面的距离过近,驻涡燃烧室壁温过高的问题一直存在,影响其在实际发动机上的应用.对某涡轮级间驻涡燃烧室进行壁温分布试验研究,研究供油量、主流进气参数对壁温分布的影响,并考察燃烧室的冷却和进气结构是否合理.试验结果表明,试验件的最高壁温出现在凹腔后壁面;供油量和主流马赫数对试验件的壁温分布趋势影响较大,主流温度对壁温分布趋势的影响较小.

    • 齿冠形收敛喷管模型气动和红外辐射特性数值研究

      2010, 25(7):1518-1523.

      摘要 (1617) HTML (0) PDF 615.44 K (413) 评论 (0) 收藏

      摘要:针对齿冠形收敛喷管的气动和红外辐射特性进行了数值计算,并与常规收敛喷管进行了对比.在本文研究范围内的结果表明:①齿冠形收敛喷管的推力损失大于常规收敛喷管;②齿冠形尾缘引射外界大气与主流掺混的能力强于常规收敛喷管,核心区长度得到有效衰减;③齿冠形喷管的热喷流3~5μm红外辐射强度在侧向相对常规收敛喷管的衰减量在15%左右,尾缘内倾角对于尾喷流红外辐射强度衰减的影响甚微;④齿冠内倾时,尾向处能遮挡喷管内部热部件.

    • 全覆盖气膜孔阵列方式对冷却特性的影响

      2010, 25(7):1524-1529.

      摘要 (1522) HTML (0) PDF 939.83 K (463) 评论 (0) 收藏

      摘要:运用标准k-ε湍流模型对不同吹风比下正菱形、长菱形和超长菱形三种气膜孔阵列方式的多孔全覆盖气膜冷却的气膜出流流场特性、气膜绝热冷却效率和气膜综合冷却效率进行了数值模拟对比研究.结果表明:气膜孔阵列超长菱形排布是较优的排布方案,在该排布方式下,气膜出流向主流的穿透相对较弱,气膜沿展向的覆盖率也较高,因而气膜绝热冷却效率相对最高;气膜孔排布方式对气膜综合冷却效率的影响规律与气膜绝热冷却效率的基本一致,超长菱形排布仍然是较优的排布方案.

    • 深冷环路热管稳态运行特性的理论分析

      2010, 25(7):1530-1535.

      摘要 (1881) HTML (0) PDF 673.85 K (446) 评论 (0) 收藏

      摘要:基于能量平衡、压力平衡以及质量守恒,建立了氮工质深冷环路热管(CLHP)的稳态数学模型,模拟结果同实验数据具有良好的一致性.应用该模型对CLHP的稳态运行特性进行了理论分析,考察了寄生热载荷、次蒸发器功率等对CLHP运行性能的影响,并得出如下结论:同常温环路热管相比,CLHP的传热能力明显减小;当主蒸发器热载荷较小时,寄生热载荷以及反重力高度的存在使CLHP的稳态运行温度明显升高,而通过对次蒸发器施加功率可显著改善CLHP的工作性能;CLHP最高运行温度/压力随储气室容积的增大而减小,相应的,其最大传热能力将受到限制.

    • 不同结构多点喷射燃烧室冷态流场研究

      2010, 25(7):1536-1544.

      摘要 (1810) HTML (0) PDF 1.21 M (449) 评论 (0) 收藏

      摘要:用数值模拟的方法对旋流数、文氏管间距、扩压器与头部的间距等多点喷射燃烧室设计中的关键参数进行研究,来获取它们对多点喷射燃烧室回流区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旋流数由0.82提高到1.24,回流区最大负速度和长度分别增加了52%和34%,最大负速度随旋流器叶片安装角是线性变化的;文氏管间距由0增加到0.4倍的文氏管出口直径时,回流区半径增加了33%,长度增加了43%;增大扩压器出口面积和头部与扩压器间距有利于旋流器之间流量分配均匀.

    • 椭圆形扰流柱冷却通道流动与换热数值研究

      2010, 25(7):1545-1552.

      摘要 (1566) HTML (0) PDF 1.30 M (451) 评论 (0) 收藏

      摘要:采用数值计算方法对涡轮叶片椭圆形扰流柱排冷却通道的流动和换热进行了研究,得到了排列间距、迎角、椭圆长短轴之比等因素对冷却通道流动和换热性能的影响.在相同截面积和排列方式条件下,椭圆形扰流柱迎角为0°时,分析结果表明,椭圆形扰流柱冷却通道压力损失系数约为圆形扰流柱通道的51.7%,平均努塞尔数约为圆形扰流柱通道的83.75%;长短轴比为5/1.8时,压力损失系数仅为圆形扰流柱通道的(长短轴比等于3/3)28.1%~35.5%,平均努塞尔数为圆形扰流柱通道的71.1%~75.06%.

    • >气动热力学与总体设计
    • 宽马赫数范围高超声速进气道转动唇口变几何方案研究

      2010, 25(7):1553-1560.

      摘要 (1613) HTML (0) PDF 1.08 M (425) 评论 (0) 收藏

      摘要:结合简单一维流理论讨论了一种工作于Ma=4~7、采用可转动唇口的变几何二元高超声速进气道设计方案,并利用数值仿真手段对其Ma=4下的自起动性能及其他不同工作马赫数下的性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所设计的变几何进气道必须辅以附面层排移措施才能在Ma=4下顺利实现自起动;该变几何方案Ma=4下的流量系数达0.7以上,这为飞行器加速提供了强有力保障;与定几何进气道相比,变几何进气道高低马赫数下的总体性能均得到显著提高;此外,转动唇口的铰接位置对自起动性能有重要影响.

    • 扑翼机翼气动力和惯性力对翼杆结构变形研究

      2010, 25(7):1561-1566.

      摘要 (1699) HTML (0) PDF 2.23 M (482) 评论 (0) 收藏

      摘要:通过有限元方法探究了机翼上气动力和惯性力对结构变形的影响.研究表明扑翼机翼产生的气动力和惯性力大小在同一量级.机翼惯性力对机翼结构变形具有不可忽视的影响.当机翼处于水平位置时机翼气动力对结构变形贡献最大,同时合力产生的最大变形也出现在机翼水平位置.仿生扑翼机翼结构变形研究为高升力、低能耗扑翼机翼的设计提供了理论指导.

    • 超声速空腔流激振荡与声学特性研究

      2010, 25(7):1567-1572.

      摘要 (1697) HTML (0) PDF 721.87 K (464) 评论 (0) 收藏

      摘要:基于高速风洞试验研究了超声速时空腔流激振荡与声学特性.试验马赫数为1.5,基于每米的雷诺数为2.26×107,来流边界层厚度为0.024 m,试验空腔长深比分别为15,12和6.结果表明:空腔内形成的剪切层与腔后壁相撞诱发腔内较强烈噪声,噪声从腔后缘向腔前缘传播时受到腔内流动的干扰,故同频率下腔后缘处的声压均高于腔前中部区域的声压.闭式和过渡式空腔长深比较大,剪切层与腔底面相撞在腔内形成的压缩波或激波,干扰了从腔内声波反馈回路、限制了流激振荡的形成,故腔内未出现明显的声压峰值激振频率;开式空腔长深比较小,剪切层直接跨过空腔中部与腔后壁相撞,产生的噪声向腔前缘传播,腔内形成流激振荡,并出现多个声压峰值激振频率.

    • 溢流槽对二元高超声速进气道性能的影响

      2010, 25(7):1573-1580.

      摘要 (1798) HTML (0) PDF 1.39 M (462) 评论 (0) 收藏

      摘要:首先对澳大利亚HyShot计划进气道模型进行了数值模拟,得到了设计状态及非设计状态下的流场特征,以及进气道性能随来流马赫数的变化规律.根据分析,提出了在二元高超声速进气道内压段开设溢流槽的设计思路,设计了工作马赫数范围为4.0~6.0的二元高超声速进气道,并给出了通过抬高或降低原设计槽口高度得到的两种新的开槽方案进气道的物理模型.通过数值模拟,结果表明:溢流槽有效改善了进气道的性能,拓宽了进气道的工作范围,槽口高度的不同对进气道性能有相当大的影响.

    • 无侧滑二元超声速进气道侧板遮挡度对其性能影响

      2010, 25(7):1581-1587.

      摘要 (1504) HTML (0) PDF 1.15 M (428) 评论 (0) 收藏

      摘要:针对某Mad=2.4矩形进口截面的二元混压式进气道,在Ma=2.51及2.27条件下,数值研究了无侧滑角时侧板遮挡度对进气道性能的影响,获得了喉道处各性能参数随侧板遮挡度的变化关系并分析了其变化原因.研究表明:当侧板下端位于压缩面平直段后,各性能参数变化明显;对于所研究的进气道采用位置靠后的侧板有利于改善进气道的起动性能,但却大大增加了阻力也牺牲了流量系数.

    • >叶轮机械
    • 单级压气机性能衰退定量研究

      2010, 25(7):1588-1594.

      摘要 (1508) HTML (0) PDF 1.34 M (453) 评论 (0) 收藏

      摘要:压气机叶形改变会导致其性能的下降.以往计算其性能衰退通常假定叶形表面变化是均匀的,或在性能模型中引入损失系数,结果会产生误差.采用在易积垢部位增加随机尺寸的方法来模拟叶片积垢等原因造成的形状改变,并分析了叶片积垢、叶顶间隙增大等因素对压气机性能的影响.通过仿真获得了压气机在各种不同工况下性能定量衰退程度,以及压气机叶片表面气流流场、总温的变化情况.结果对发动机性能衰退研究和故障分析具有一定的理论与应用价值.

    • 轴向间距对涡轮损失影响的非定常数值研究

      2010, 25(7):1595-1601.

      摘要 (1525) HTML (0) PDF 1.19 M (405) 评论 (0) 收藏

      摘要:针对不同轴向间距下涡轮级内非定常流动进行了数值研究,讨论了非定常条件下轴向间距变化对气动损失、非定常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轴向间距的减小,涡轮级内流动的非定常性增大,流动的不均匀性更为强烈.大轴向间距方案的尾迹同主流区域的流体掺混距离较长,表现出大的总压损失系数的分布.小轴向间距下流动的不均匀性非常强烈,因而也表现出较高的损失分布.存在一个最优的轴向间距使得气动损失最小.

    • 大子午扩张涡轮的根部型线研究

      2010, 25(7):1602-1608.

      摘要 (1562) HTML (0) PDF 1.63 M (495) 评论 (0) 收藏

      摘要:大子午扩张涡轮具有外壁侧来流易分离、导叶出口径向压差较大等特点,对根部型线优化改型和原型进行全三维数值模拟,分析了下端壁叶型型线对流动的影响,并研究了根部型线设计特点.结果表明:优化根部型线,能够合理的对栅前流量径向分布进行调整,减弱甚至消除顶部来流分离,改善顶部流动;同时,此叶型也能合理的改善出口马赫数分布以及出口压力径向分布,减弱和消除吸力侧出口S1面分离的径向流动,改善根部流动.

    • 周向局部处理机匣对压气机影响的数值研究

      2010, 25(7):1609-1614.

      摘要 (1392) HTML (0) PDF 867.90 K (418)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了分析周向非均匀处理槽对压气机的影响,对一台单级跨声速轴流压气机进行了周向局部处理机匣与全周处理机匣的非定常数值研究.结果显示,具有相同处理槽数的周向局部处理机匣比全周处理机匣能获得更好的压气机性能.由于处理槽的周向非均匀性,前者给叶尖流场产生大尺度的周向非均匀特征,因而能提供后者所不具备的低频非定常作用.此外,提供了高、低频两种非定常作用的周向局部处理机匣能够同时改善叶尖泄漏涡与尾缘分离涡.

    • 激波/泄漏涡相互干扰对跨声压气机流动稳定性的影响

      2010, 25(7):1615-1621.

      摘要 (1743) HTML (0) PDF 1.06 M (495) 评论 (0) 收藏

      摘要:对单级跨声压气机Stage 35进行了单通道全三维定常数值模拟,开展了网格密度对计算结果影响的研究,从而确定了一套最佳网格配置,该套网格配置预测的总性能和基元性能与试验结果符合得最好.以此为基础对Stage 35的内部流场进行分析,发现其流动失稳最有可能是由动叶近叶顶靠近压力面侧的低能堵塞团引发的.随着流量的减小,间隙泄漏涡的强度和旋拧度随着叶片载荷的增加而增加,激波与泄漏涡相互干扰使得近失速条件下间隙泄漏涡破碎,涡破碎极有可能是动叶近叶顶靠近压力面侧低能流体产生的主要原因.

    • >大飞机动力
    • 基于退化失效数据的环境因子问题研究

      2010, 25(7):1622-1627.

      摘要 (1528) HTML (0) PDF 498.04 K (456) 评论 (0) 收藏

      摘要:针对具有退化失效特性的高可靠性长寿命产品,在有限试验时间内难以获得大量失效数据进行环境因子研究的问题,通过对产品性能退化特性的监测和分析,研究退化失效环境因子的建模和估计方法.给出了退化失效环境因子的一般定义和数学描述;提出了复合Poisson过程退化轨道模型的退化失效环境因子模型,并给出了环境因子点估计的矩方法和区间估计的二项分布法;通过仿真实例,对方法在工程应用上的有效性进行了说明.

    • 基于尺度共生矩阵的滚动轴承故障诊断研究

      2010, 25(7):1628-1633.

      摘要 (1458) HTML (0) PDF 2.30 M (496) 评论 (0) 收藏

      摘要:基于滚动轴承振动信号的各种三维或二维谱图中包含的不同故障信息的客观现实,通过二维小波变换在不同尺度空间下构造的小波共生矩阵提取了谱图的纹理特征向量.利用灰关联分析表征这些纹理特征的不同发展态势从而实现滚动轴承的故障诊断.对实测滚动轴承不同状态故障数据的分析表明:该方法具有较高的故障模式分类精度;随着故障尺寸的增加,由于轴承各部件的相互影响诊断正确率会有所降低.同时研究表明对于特定的诊断方法是否进行特征向量归一化需区别对待.

    • 失谐叶盘结构鲁棒性能分析

      2010, 25(7):1634-1639.

      摘要 (1833) HTML (0) PDF 1.30 M (449)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在状态空间内建立了失谐叶盘结构的传递函数模型,以失谐传递函数矩阵的结构奇异值为指标,研究了各种失谐参数对叶盘结构鲁棒性能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对一个扇区两自由度的简化叶盘结构模型进行分析,考虑了激励阶次、阻尼、失谐程度和人为失谐等因素对系统鲁棒性能的影响.计算结果表明:增加系统阻尼,将失谐范围控制在阈值以外,以及在系统中引入适当形式的人为失谐等三种措施都能有效地提高叶盘结构的鲁棒性能.

    • 基于可靠性指标的测试系统校准周期优化

      2010, 25(7):1640-1645.

      摘要 (1504) HTML (0) PDF 443.39 K (460) 评论 (0) 收藏

      摘要:通过对测试系统校准周期的直接反应法(SRM)和威布尔(Weibull)可靠性模型法的分析、改进,以及对校准过程中误判率的分析测算,解决了测试系统检定决策的风险问题.首先介绍了测试系统可靠性指标的相关计量技术规范,然后通过对常用的校准周期确定方法的介绍与分析,进一步给出了测量可靠性观测值的可靠性概率函数描述方法,并利用主元分析法来综合评价不同测量参数的影响,修正了最佳校准周期的计算.通过对自动测试系统DMM(数字万用表)测量通道的检定,表明这些优化措施是可行的.

    • >火箭发动机
    • 小型气氢气氧火箭发动机试验系统设计研究

      2010, 25(7):1646-1652.

      摘要 (1822) HTML (0) PDF 801.84 K (455) 评论 (0) 收藏

      摘要:根据小型气氢气氧火箭发动机试验工况的要求设计完成1 000 N级的气氢气氧火箭发动机试验系统.介绍了供气系统的设计过程,详细讨论了气氢气氧流量与管径的选取过程,完成了比对式推力测量装置和计算机测量与控制系统的设计,并进行系统标定及冷流验证试验.该试验系统能在不同工况下开展小型火箭发动机冷热试验研究,同时实现远程计算机监控,具有较高精度.

    • 突变截面燃烧室声腔纵向振荡频率规律分析

      2010, 25(7):1653-1658.

      摘要 (1770) HTML (0) PDF 731.92 K (419) 评论 (0) 收藏

      摘要:将药柱贴壁浇注的固体火箭发动机燃烧室简化为中间管型药两端容腔的形式,建立了突变截面H型声腔的物理模型,求解了此种声腔纵向振频的理论解和有限元解,以对称声腔与非对称声腔为对象,分析了一些关键几何尺寸对纵向声振频率变化的影响规律.计算结果表明,声振频率受装药长度与燃烧室长度的比值、装药内外径比值以及药柱浇注位置的共同影响.从合理的装药装填率考虑,初始振荡频率小于圆柱型声腔的振频,并随燃面退移连续增大.

    • 液体火箭发动机虚拟试验技术的研究

      2010, 25(7):1659-1663.

      摘要 (1548) HTML (0) PDF 851.33 K (437) 评论 (0) 收藏

      摘要:设计了虚拟试验平台的框架结构,开发了面向对象的映射型数据库系统,分析了试验管理器模块的实现流程,阐述了建模仿真模块、虚拟环境模块等关键功能模块的研制过程,通过多种接口机制将多种技术集成为一个无缝计算机环境.最后,举例进行说明,并总结了虚拟试验技术应用到液体火箭发动机试验的优势.

    • >动力传输
    • 螺旋锥齿轮啮合刚度及参数振动稳定性研究

      2010, 25(7):1664-1669.

      摘要 (1955) HTML (0) PDF 462.58 K (441) 评论 (0) 收藏

      摘要:准确计算时变啮合刚度是齿轮系统动力学研究的基础.针对航空高速重载螺旋锥齿轮,基于轮齿接触分析(TCA)和轮齿加载接触分析(LTCA)通过计算瞬时接触点的轮齿变形柔度建立了时变啮合刚度数值模型;将齿轮时变啮合刚度在一个啮合周期内视为逐段线性,基于Floquet理论推导了含时变刚度参数振动系统的状态转换矩阵解析式;通过修正小轮机床调整参数设计三种接触情况,分析了算例齿轮在相同载荷工况下的接触轨迹、传动误差、重合度和时变啮合刚度;采用二自由度齿轮系统动力学模型考察工作转速范围内的周期运动不稳定区间,分析了时变啮合刚度对螺旋锥齿轮系统参数振动稳定性的影响.

    • 含误差的齿面接触分析初始点确定算法

      2010, 25(7):1670-1675.

      摘要 (1759) HTML (0) PDF 5.69 M (459) 评论 (0) 收藏

      摘要:研究含误差的螺旋锥齿轮齿面接触分析中初值的选择与确定问题,基于几何等量关系,计算出离初始啮合点P较近的一点P',计算P'的过程不涉及两个齿面在安装坐标系下的旋转等操作,相比直接计算P所求解的方程简单,然后用迭代法计算出初始啮合点P.计算实例表明新方法对于迭代初值的敏感性下降,对迭代初值要求降低,提高了误差齿面接触分析(ETCA)的计算稳定性与效率,该方法使得ETCA的算法更加的实用、计算中初值的选取更加简单.

    • >自动控制
    • 基于攻角预测模型的航空发动机高稳定性控制

      2010, 25(7):1676-1682.

      摘要 (1550) HTML (0) PDF 1.02 M (41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研究了发动机稳定性控制问题.作战飞机在超机动飞行时,发动机进口流场畸变严重,采用常规控制并不能保证其稳定工作.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了基于攻角预测的发动机超机动飞行高稳定性控制器:首先建立了进气道攻角预测模型,以实时估计发动机进口流场畸变,并在此基础上用增广线性二次型调节器(augmented linear quadratic regulator,简称ALQR)方法设计了高稳定性控制器,最后在发动机/三自由度飞机综合模型平台上模拟大攻角飞行任务进行了数字仿真验证.数字仿真结果验证了提出的控制思想的合理性和可行性.

当期目录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联系方式
  • 《航空动力学报》
  • 1986年创刊
  • 主办单位:
    中国航空学会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  
  • 联系方式:
    北京市昌平区沙河高教园南三街9号 《航空动力学报》编辑部
  • 邮编:102206
  • 电话:010-61716749
  • 电子邮箱:JAP@buaa.edu.cn
  • 网址:
    http://www.jasp.com.cn
  •  
  • 刊号:
    1000-8055
  • CN11-2297/V
    公开发行
  • 国内定价:60元/期
您是第位访问者
中文版 ® 2024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