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排行

  • 显示方式:
  • 简洁模式
  • 摘要模式
  • 1  面向21世纪航空动力控制展望
    孙健国
    2001, 16(2):97-102.
    [摘要](10835) [HTML](0) [PDF 162.54 K](1902)
    摘要:
    本文展望了跨入21世纪之际航空动力装置控制系统的发展方向,在技术上将向数字、综合、分布、光纤、多变量、容错及智能控制等方向发展,其达到的效益是提高性能(推力或功率)、提高可靠性、减轻重量、降低耗油率。
    2  涡喷发动机过渡态工作线显示仪及其应用
    王宗源 方金焰
    1986, 1(1):41-46,91-92.
    [摘要](9554) [HTML](0) [PDF 412.88 K](1828)
    摘要:
    本文提出了一种测量涡喷发动机过渡过程的专用仪器——涡喷发动机过渡工作线显示仪。它可以根据发动机进气的总压和静压以及出口的总压信号实时计算出发动机的瞬时换算空气流量及压气机增压比,因而将发动机的瞬时工作线自动显示出来。文章给出了仪器的原理,线路和性能。利用此仪器对发动机的各种过渡过程进行了分析研究。测定了发动机在加速、减速过程和失速喘振过程中工作点移动的轨迹,分析了其工作特征。
    3  大流量比涡扇发动机的发展
    陈光
    1986, 1(1):69-75,94-95.
    [摘要](9361) [HTML](0) [PDF 590.10 K](1796)
    摘要:
    本文概述并评介了第二代、第三代大流量比涡扇发动机的发展途径,以及为提高发动机性能所采取的主要技术措施。并对我国发动机的发展提出了一些意见。
    4  高亚音速压气机静子串列叶栅试验研究
    庄表南 郭秉衡
    1986, 1(1):37-40,91.
    [摘要](9255) [HTML](0) [PDF 754.13 K](1898)
    摘要:
    本文给出了C型串列叶栅(其叶型近似于C-4叶型)和双圆弧叶型串列叶栅,在高亚音速(Ma1=0.55~0.57)下进行试验的一些结果。试验结果以气流转角Δβ,静压上升系数cp和总压损失系数随进口气流攻角Ⅰ(-5°~+7.5°)变化的特性线表示,并获得性能最佳值。
    5  波瓣喷管红外抑制系统的实验研究
    张靖周 李立国 高潮 何文斌
    1997, 12(2):212-214,224.
    [摘要](9238) [HTML](0) [PDF 292.51 K](1621)
    摘要:
    An experimental study on the lobed nozzle of an infrared suppression system has been carried out at the low-speed wind tunnel with the electrical heater.The total temperature distribution at mixing flow exit and the temperature distribution on mixing duct and sheltering sheath were measured under different mass flow ratios of secondary stream to primary stream and differeat distances of the mixing duct from the sheltering sheath.The results show that ambient air mixing plays a dual role for reducing the exhaust temperature and mixing duct temperature.Sheltering from the hot wall makes the sheltering sheath temperature close to ambient temperature in case of the sheltering distance greater than 20 mm.Simultaneously,the plume irradiance and total radiation intensity for a typical lobed nozzle of an infrared suppression system were also measured to evaluate the infrared suppression effect.The data indicate that it does significantly reduce infrared radiation signature.
    6  分析燃气轮机动态特性的“主导因素法”
    倪维斗 徐向东
    1986, 1(1):59-62,93-94.
    [摘要](9110) [HTML](0) [PDF 179.02 K](1750)
    摘要:
    本文利用伪随机二进制信号现场辨识的结果,与理论分析相结合,提出了分析燃气轮机动态特性的一种新设想——“主导因素法”。其基本思想是:在各个不同工况下,燃气轮机中的某个参数可以作为决定其动态响应的主导因素。这个方法对建立燃气轮机的简化数学模型有很大用处。先由设计工况点出发,取得该点的动态特性,然后根据“主导因素”的变化便可大致决定其他运行点(包括稳态工况和非稳态工况)的动态特性。实验结果和用“主导因素法”的计算结果基本吻合。
    7  二维激光多普勒测速仪在扩散火焰测量中的应用
    马捷频 林其勋 杜琴芳 肖宁芳
    1986, 1(1):27-30,90.
    [摘要](8260) [HTML](0) [PDF 109.52 K](1840)
    摘要:
    利用二维激光多普勒测速仪测量了液化石油气-空气扩散火焰的流场,得到了满意的结果。测量采取前向散射接收方式,为此对原后向散射接收光路进行了改造,结果在激光输出功率较低的情况下得到了比较好的多普勒信号。
    8  The role of AVDR in linear cascade testing
    Bo Song Wing F. Ng
    2007, 22(6):933-944.
    [摘要](7439) [HTML](0) [PDF 1.04 M](2241)
    摘要:
    Linear cascade testing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of turbomachinery and is widely used over the world.The ideal cascade model of a turbomachinery blade row is two-dimensional.In actual linear cascade testing, the flow through the test section converges due to the development of the boundary layer and secondary flow along the sidewall surfaces of the test section.Axial velocity density ratio(AVDR) is adopted to account for the deviation of the tested cascade flow from the ideal 2D model.Among numerous published cascade works, the influence of AVDR on cascade performance is seen to be complicated with many affecting factors, such as those related to cascade/blade geometry and flow conditions.Also, controlling AVDR is limited by the facility capability.Furthermore, real blade-to-blade flow in turbomachines is usually associated with AVDR greater than unity due to limited span of blades between the hub and shroud such that cascade testing without reducing AVDR could be favored sometimes.All these facets add complexity and diversification to the matter.The current paper reviews previous studies and results on AVDR.Consolidated understanding on the role of AVDR and recommendations on how to deal with it in linear cascade testing are provided.
    9  变循环发动机部件级建模技术
    苟学中 周文祥 黄金泉
    2013, 28(1):104-111.
    [摘要](7375) [HTML](0) [PDF 1.05 M](4284)
    摘要:
    以双外涵变循环发动机为研究对象,建立了其整机部件级稳态及动态数学模型,建模过程中考虑了导叶角和导向器面积变化对压气机和涡轮部件特性的影响,考虑了模式选择活门面积变化对副外涵进口空气流量的影响,所建立的模型能够执行变循环发动机2种典型工作模式:稳态及模式切换过渡态仿真.仿真结果表明:随着模式选择活门逐渐关闭,前段风扇喘振裕度显著减小;双涵工作模式下发动机耗油率低,适用于亚声速巡航飞行;单涵工作模式下发动机单位推力高,适用于超声速巡航飞行.
    10  考虑几何偏心的斜齿轮耦合转子系统振动响应分析
    马辉 王奇斌 黄婧 张义民
    2013, 28(1):16-24.
    [摘要](6257) [HTML](0) [PDF 1.25 M](3773)
    摘要:
    以一个2对斜齿轮耦合的三平行轴转子系统为研究对象,考虑静态传递误差、齿轮几何偏心等因素的影响,建立了全自由度通用齿轮啮合动力学模型,并将其与转子系统有限元模型进行耦合,建立了平行轴系齿轮转子系统的有限元模型,其中转子系统采用梁单元来模拟,齿轮之间的啮合通过啮合刚度矩阵和阻尼矩阵来模拟,最后分析了静态传递误差、转子质量不平衡、齿轮几何偏心以及三者耦合对系统动力学特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齿轮几何偏心对啮合力有很大影响,其作用相当于一个扭矩作用于齿轮.
    11  航空发动机燃烧室燃烧过程与排放物生成的反应动力学数值模拟
    马洪安 解茂昭 曾文 陈潇潇
    2013, 28(2):297-306.
    [摘要](6179) [HTML](0) [PDF 2.12 M](3504)
    摘要:
    选用正癸烷作为航空煤油的替代燃料,建立了正癸烷的化学反应详细机理与简化机理(包括50种组分,118个基元反应).分别采用详细机理与简化机理对正癸烷在激波管中的着火延迟时间、在预混燃烧炉内的燃烧过程进行了数值计算,并与实验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同时,耦合该简化机理与CFD计算软件Fluent,对某型航空发动机环管形燃烧室中单个火焰筒内流动特性与燃烧过程、排放物及活性中间组分生成的反应动力学特性进行了详细分析,并与采用C12H23为燃料的单步反应机理的计算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采用简化机理计算得到的着火延迟时间、反应物与各主要生成物摩尔分数的整体变化趋势与实验数据吻合较好;与采用C12H23为燃料的单步反应机理相比,采用正癸烷为替代燃料的简化反应机理计算得到的温度场分布更符合实际,其出口平均温度亦更为接近燃烧室出口设计温度;同时,能更为详细了解燃料低温裂解过程及裂解产物、中间产物及主要排放物的生成规律.
    12  基于支持向量机的航空发动机转静碰摩部位诊断规则提取
    李爱 陈果 于明月
    2013, 28(10):2181-2193.
    [摘要](6092) [HTML](0) [PDF 18.12 M](13610)
    摘要:
    引入基于支持向量机(SVM)的数据挖掘技术,提出了基于SVM的转静碰摩部位诊断知识获取.首先,基于带机匣的航空发动机转子实验器,模拟了4个碰摩部位的碰摩实验,利用机匣4个部位的应变测试,获取了4个碰摩部位和4个测点的大量实验数据;然后提出了一种基于支持向量聚类(SVC)的诊断知识规则提取方法.在该方法中,利用SVC算法得到特征选取后样本的聚类分配矩阵,最后根据聚类分配矩阵构建超矩形规则.为使规则更加简洁,易于解释,采用规则合并、维数约简、区间延伸等方法对超矩形规则进行进一步简化.利用基于SVM的数据挖掘方法,从大量的碰摩部位实验数据中提取出了转静碰摩部位诊断的知识规则,并进行了相应解释和验证,规则识别率达到了99%以上,表明了该方法的正确有效性.
    13  样本重复使用失效响应曲线分析结构可靠度方法
    冯欢欢 蒋向华
    2013, 28(10):2228-2234.
    [摘要](5622) [HTML](0) [PDF 12.77 M](9086)
    摘要:
    用基于样本重复使用失效响应曲线逼近法,为充分利用迭代过程中的样本点,提出了样本重复使用的思想,并由此发展出一种结构可靠度的计算方法.利用可靠度指标作为收敛条件,从迭代收敛后的所有样本点中选取靠近失效界线处的样本点构造失效曲线响应函数,最后通过蒙特卡洛抽样的方法计算可靠度.多个算例表明:该响应函数避免了对传统意义上的功能函数响应面的模拟,降低了模型维数,又由于适当地 引入了带交叉项、具有曲线旋转功能的响应函数,因此能够很好地逼近失效曲线,有效地提高可靠度计算精度.
    14  某固体火箭发动机工作末期不稳定燃烧
    苏万兴 李世鹏 张峤 赵艳栋 叶青青 王宁飞
    2013, 28(10):2376-2383.
    [摘要](5514) [HTML](0) [PDF 11.00 M](6985)
    摘要:
    针对某固体火箭发动机工作末期出现的压力振荡现象开展了数值研究与线性预估.通过有限元方法得到了燃烧室空腔的声模态及固有声振频率,轴向1阶与2阶声振频率随燃面退移先减小后增大;利用大涡模拟方法分析了燃烧室内的流场特性及压力振荡特性,振荡频率与试验结果一致,判定该发动机出现了以轴向1阶声振频率为主导的不稳定燃烧;其次分析了发动机内阻尼特性,其阻尼随燃面退移不断减小;最后通过不稳定燃烧线性理论解释了该发动机工作末期出现压力振荡的机理,表明燃面退移过程中喉通比下降是导致发动机由线性稳定转向线性不稳定状态的关键因素.
    15  某发动机后机匣的低循环疲劳寿命试验研究
    蒲瑞刚
    1986, 1(1):11-14,88.
    [摘要](5508) [HTML](0) [PDF 397.06 K](1518)
    摘要:
    本文从标准循环载荷的确定、试验件及其安装设计、全尺寸机匣多点协调加载应力试验和循环试验、批准循环寿命和使用寿命的确定等几方面具体介绍某发动机后机匣低循环疲劳寿命试验研究的方法和概况。
    16  克努森数在微尺度相似流动特性研究中的作用
    许艳芝 朱惠人 郑杰
    2013, 28(8):1752-1758.
    [摘要](5329) [HTML](0) [PDF 990.49 K](4108)
    摘要:
    为了研究克努森数对微尺度相似流动的影响,选取孔径分别为3,1,0.5,0.3mm的相似小孔模型并视流体为连续介质,在相同的雷诺数下对各尺度小孔流体克努森数不同和相同的情况进行数值模拟,计算小孔的质量流量系数并分析其内部流场特征.结果表明:在相同的雷诺数下,原件与放大件的内部流场在克努森数相同时表现出更好的相似性,小孔质量流量系数也表现出更好的吻合性,因此在采用相似放大模型研究微小尺度结构的流动特性时,为了得到更为准确的结果,必须保证相似放大件和微尺度原件克努森数相同.
    17  用动坐标计算带轴间阻尼器双转子系统的动力特性
    晏砺堂 李其汉
    1986, 1(1):1-6,87.
    [摘要](5268) [HTML](0) [PDF 589.47 K](1539)
    摘要:
    简化传递矩阵法用于分析带刚性支承、套齿联轴器、轴间轴承多转子系统的稳态特性非常简便;动坐标系用于分析带定心弹性支承阻尼器的轴对称转子系统则独具优点。本文将两法结合用于分析这类问题比用其它方法简便、省时得多。
    18  径向预旋系统温降与流阻特性的数值研究
    张建超 王锁芳
    2013, 28(10):2284-2291.
    [摘要](5156) [HTML](0) [PDF 15.92 M](7370)
    摘要:
    为了探索“预旋降温效应”在航空发动机中应用的新形式,研究径向预旋结构的温降和流阻特性,对径向预旋系统结构的简化模型进行了数值模拟,通过实验验证了数值方法,分析模型内部的流动结构,获得旋转雷诺数和无量纲质量流量对径向预旋系统温降和流阻特性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数值计算得到的结果与实验值趋势一致,最大相对误差不超过20%.计算的参数范围内,当流经径向预旋系统的冷气质量流量一定时,气流温降和压降均随旋转雷诺数的增大而降低;当径向预旋系统工作的旋转雷诺数一定时,气流温降和压降均随无量纲质量流量的增大而增加.
    19  基于GasTurb/MATLAB的航空发动机部件级模型研究
    张书刚 郭迎清 陆军
    2012, 27(12):2850-2856.
    [摘要](5088) [HTML](0) [PDF 1.62 M](1927)
    摘要:
    基于航空发动机总体性能分析软件GasTurb及其源代码,利用动态链接库技术实现在控制系统开发平台MATLAB下直接调用GasTurb部件级动态模型,并在Simulink下建立了包含涡喷、涡扇、涡轴、涡桨在内的22种发动机类型的部件级模型库,实现了两者之间的无缝衔接.应用实例与仿真结果验证了所建模型的有效性与高度可定制性.消除了从总体性能分析阶段过渡到控制系统开发阶段存在的交互障碍,为发动机控制和故障诊断研究提供了一种灵活的仿真平台.
    20  振荡管流换热的影响因素
    赵令德 曹玉璋
    1986, 1(1):21-25,89.
    [摘要](4842) [HTML](0) [PDF 420.16 K](1478)
    摘要:
    本文对振荡管流换热的层流理论公式做了改造,又从方程组无因次化导出了若干无因次参数群,再根据实验数据的整理,得到了轴向换热的经验公式,三者具有相同的形式。这种表达式具有更清晰的物理概念和方便的使用形式。

    当期目录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联系方式
    • 《航空动力学报》
    • 1986年创刊
    • 主办单位:
      中国航空学会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  
    • 联系方式:
      北京市昌平区沙河高教园南三街9号 《航空动力学报》编辑部
    • 邮编:102206
    • 电话:010-61716749
    • 电子邮箱:JAP@buaa.edu.cn
    • 网址:
      http://www.jasp.com.cn
    •  
    • 刊号:
      1000-8055
    • CN11-2297/V
      公开发行
    • 国内定价:60元/期
    您是第位访问者
    中文版 ® 2024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