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1986年  第1卷  第1期

显示方式:
研究论文
用动坐标计算带轴间阻尼器双转子系统的动力特性
晏砺堂, 李其汉
1986, 1(1): 1-6,87.
摘要:
简化传递矩阵法用于分析带刚性支承、套齿联轴器、轴间轴承多转子系统的稳态特性非常简便;动坐标系用于分析带定心弹性支承阻尼器的轴对称转子系统则独具优点。本文将两法结合用于分析这类问题比用其它方法简便、省时得多。
非同心型挤压油膜阻尼器的试验和理论研究
冯心海, 傅才高, 许世安, 李希凡
1986, 1(1): 7-10,87-88.
摘要:
本文介绍非同心型挤压油膜阻尼器在非对称模型转子和燃气涡轮发动机上的试验和理论研究。挤压油膜阻尼器能有效地抑制和减小传递到支承结构上的振动力。理论研究与试验结果是吻合的。本文推荐非同心型挤压油膜阻尼器设计方法。
某发动机后机匣的低循环疲劳寿命试验研究
蒲瑞刚
1986, 1(1): 11-14,88.
摘要:
本文从标准循环载荷的确定、试验件及其安装设计、全尺寸机匣多点协调加载应力试验和循环试验、批准循环寿命和使用寿命的确定等几方面具体介绍某发动机后机匣低循环疲劳寿命试验研究的方法和概况。
双排离散孔在凸表面上气膜冷却有效温比的传质实验研究
姚永庆, 夏彬, 葛绍岩, 邹福康
1986, 1(1): 15-19,88-89.
摘要:
本文采用传质实验的方法,对叉排双排离散孔在凸表面上的气膜冷却特性,做了精确地测量,以大量实验数据为依据,总结出在凸表上气膜冷却有效温比分布特征,为设计者提供了有实际参考价值的依据。
振荡管流换热的影响因素
赵令德, 曹玉璋
1986, 1(1): 21-25,89.
摘要:
本文对振荡管流换热的层流理论公式做了改造,又从方程组无因次化导出了若干无因次参数群,再根据实验数据的整理,得到了轴向换热的经验公式,三者具有相同的形式。这种表达式具有更清晰的物理概念和方便的使用形式。
二维激光多普勒测速仪在扩散火焰测量中的应用
马捷频, 林其勋, 杜琴芳, 肖宁芳
1986, 1(1): 27-30,90.
摘要:
利用二维激光多普勒测速仪测量了液化石油气-空气扩散火焰的流场,得到了满意的结果。测量采取前向散射接收方式,为此对原后向散射接收光路进行了改造,结果在激光输出功率较低的情况下得到了比较好的多普勒信号。
涡轮叶栅下游二次流损失增长的研究
陈立德
1986, 1(1): 31-36,90.
摘要:
本文采用了一低速涡轮叶栅在下游若干平面上测量了二次流的总压损失。经研究分析,得出了一套损失的经验公式,并与国外已发表的二次流损失关系式作了比较,对其中存在的疑点提出了看法。试验中采用一小型Kiel快速响应的压力探针,在微机控制下,迅速得到各个截面的总压损失系数平均值,大大提高了测量的速度和精确度。
高亚音速压气机静子串列叶栅试验研究
庄表南, 郭秉衡
1986, 1(1): 37-40,91.
摘要:
本文给出了C型串列叶栅(其叶型近似于C-4叶型)和双圆弧叶型串列叶栅,在高亚音速(Ma1=0.55~0.57)下进行试验的一些结果。试验结果以气流转角Δβ,静压上升系数cp和总压损失系数随进口气流攻角Ⅰ(-5°~+7.5°)变化的特性线表示,并获得性能最佳值。
涡喷发动机过渡态工作线显示仪及其应用
王宗源, 方金焰
1986, 1(1): 41-46,91-92.
摘要:
本文提出了一种测量涡喷发动机过渡过程的专用仪器——涡喷发动机过渡工作线显示仪。它可以根据发动机进气的总压和静压以及出口的总压信号实时计算出发动机的瞬时换算空气流量及压气机增压比,因而将发动机的瞬时工作线自动显示出来。文章给出了仪器的原理,线路和性能。利用此仪器对发动机的各种过渡过程进行了分析研究。测定了发动机在加速、减速过程和失速喘振过程中工作点移动的轨迹,分析了其工作特征。
液体火箭发动机燃烧室燃烧效率计算理论
陈新华, 庄逢辰
1986, 1(1): 47-52,92.
摘要:
本文提出了一个高压液体双组元自燃推进剂火箭发动机燃烧室计算模型。利用此模型对特种发动机燃烧室不同工况进行了计算,所得结果和各参数变化规律与试验数据相符合。该模型能将燃烧历程与燃烧室结构参数、工作参数、推进剂特性等关联起来,因而可为燃烧室设计提供理论予测。
全耦合的一维两相喷管流的数值解
王慧玉, 张远君
1986, 1(1): 53-58,93.
摘要:
本文对控制方程组作了无因次处理,用龙格-库塔-基尔法进行了数值解。计算了五种粒度及两种微粒-气体质量流率比下微粒速度滞后及温度滞后;气相和凝相参数沿喷管长度的变化。分析讨论了所获得的结果,并简要地评论了几种一维两相喷管流模型。
液体火箭发动机液膜互击喷嘴研究动态
陈杰
1986, 1(1): 58-96.
摘要:
在以往变推力双组元液体火箭发动机的研制中,采用了一种同轴环形缝隙式喷注器。为了研究几何参数和工作参数的改变对该喷注器液膜互击混合特性的影响,设计了一对平板直缝喷嘴来进行冷流模拟实验。 在进行实验之前用量纲分析的方法对液膜互击混合问题进行了分析。
分析燃气轮机动态特性的“主导因素法”
倪维斗, 徐向东
1986, 1(1): 59-62,93-94.
摘要:
本文利用伪随机二进制信号现场辨识的结果,与理论分析相结合,提出了分析燃气轮机动态特性的一种新设想——“主导因素法”。其基本思想是:在各个不同工况下,燃气轮机中的某个参数可以作为决定其动态响应的主导因素。这个方法对建立燃气轮机的简化数学模型有很大用处。先由设计工况点出发,取得该点的动态特性,然后根据“主导因素”的变化便可大致决定其他运行点(包括稳态工况和非稳态工况)的动态特性。实验结果和用“主导因素法”的计算结果基本吻合。
双变量超音速动力装置的统一动态模型
杨剑波, 管彦深
1986, 1(1): 63-68,94.
摘要:
本文提出了将超音速进气道-发动机装置(简称动力装置)作为统一控制对象的双变量(进气道结尾正激波位移与发动机转速)动态模型。在作者前一篇论文的基础上,本文进一步考虑了动态过程中发动机对进气道的流量反馈机理,并采用矩阵分式描述法进行模型的频域向时域转换,因而使模型更趋近于反映实际。对NASA的48cm进气道—J85发动机装置的数字模拟表明,结果是满意的。
大流量比涡扇发动机的发展
陈光
1986, 1(1): 69-75,94-95.
摘要:
本文概述并评介了第二代、第三代大流量比涡扇发动机的发展途径,以及为提高发动机性能所采取的主要技术措施。并对我国发动机的发展提出了一些意见。
涡轮盘材料低周叠加高周复合疲劳断裂特性研究
涂柏林, 牛康民, 王章安, 颜鸣皋
1986, 1(1): 76-78-95.
摘要:
航空发动机的载荷谱,包含起飞和着陆间的各种巡航状态,可简化为梯形波表示。在涡轮盘和压气机盘的关键区域,如连接叶片的盘缘,离心力和热应力的变化,以起动——停车作为一个工作循环,称为主循环,是低周疲劳的主要损伤源。在载荷保持期间(巡航状态),局部高应力区可能产生蠕变或应力松弛,实际上还会有低幅值高周振动(称为次循环)应力叠加在主循环上,简化载荷谱如图1所示。这种状态除航空发动机外,在多数动力机械如原子能装置、内燃机等都可能发生。在评定承受低周叠加高周复合作用的构件及材料疲劳断裂性能时,应该考虑高周损伤的重要作用。本文介绍近年来所作初步研究的部分结果。
圆弧腔内有气膜孔的多排射流冲击传热试验研究
李立国, 常海萍
1986, 1(1): 79-81,95-96.
摘要:
在燃气涡轮叶片中,常常在内腔采用冷空气射流冲击热壁,和把冷空气从气膜小孔排往叶片外表面,形成冷气膜,冷却和保护叶片,以便提高燃气温度,改善发动机的性能。对于叶背内腔的多排射流冲击冷却,上游射流沿腔壁流动所形成的横流会影响到下游排孔的冲击射流;同时还具有受冲击的壁面是弧形的及沿弧腔一般存在气膜出气孔的特点。本文针对这两项因素进行了模拟试验,与新近获得的平直腔冲击传热试验结果作了比较。结果表明,这两项因素均有利于提高内部冷却效果。
逆风因子法在非正交曲线坐标系中解不可压N-S方程中的应用
王立成, 张惠民
1986, 1(1): 82-84,96.
摘要:
所谓的逆风因子法就是分别用二阶精度公式计算出对流项和扩散项的贡献,然后按此两项贡献的比值来确定一个逆风因子,来保证对流扩散方程数值解的精度和稳定性。这种逆风因子法是作者在用有限元素法解不可压N-S方程中提出来的。本文将逆风因子法应用于在非正交曲线坐标系中用有限差分法解不可压N-S方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