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2001年  第16卷  第2期

显示方式:
研究论文
面向21世纪航空动力控制展望
孙健国
2001, 16(2): 97-102.
摘要:
本文展望了跨入21世纪之际航空动力装置控制系统的发展方向,在技术上将向数字、综合、分布、光纤、多变量、容错及智能控制等方向发展,其达到的效益是提高性能(推力或功率)、提高可靠性、减轻重量、降低耗油率。
推重比12~15发动机技术途径分析
江义军
2001, 16(2): 103-107.
摘要:
依据发动机数据库统计结果和大量计算研究,本文探讨了提高发动机推重比的技术途径。在当代高性能发动机参数的基础上,依靠气动热力学的进步和配以相应材料、工艺技术,发动机推重比可达到约12;进一步依靠发动机部件设计技术的提高,减少叶片机级数、采用整体叶盘结构、高通流设计,可使发动机推重比达到13~14左右;要想使推重比达到15.
21世纪航空发动机动力传输系统的展望
林基恕, 张振波
2001, 16(2): 108-114,118.
摘要:
21世纪航空发动机动力传输系统仍以机械传动为主,在主轴轴承、润滑、齿轮传动及主轴密封方面,将继续对付与迎接先进发动机更高使用要求的挑战。电磁轴承与电气化附件传动研究方兴未艾,在航空发动机上应用已为期不远了。
短突扩扩压器与火焰筒匹配的实验研究
何小民, 谈浩元
2001, 16(2): 115-118.
摘要:
本研究通过实验的手段在前置扩压器的结构和进口马赫数不变的条件下,改变内、外环突扩角和相对突扩间隙,研究总压损失和静压恢复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在本研究的参数范围内,存在有最佳的内外环突扩角的组合(βi=40~45°,βo=45~50°)及相应的相对突扩间隙(δ=1.8),使得总压损失系数σ*有最小值。
带前输出轴直升机进气道侧滑特性
韩东, 郭荣伟, 万大为
2001, 16(2): 119-122.
摘要:
本文针对带有前输出轴直升机进气道结构特点,以实验的方法,在直升机飞行包线范围内,着重研究在侧滑角从0°到135°状态下的直升机进气道流场特性,测量分析了沿程静压分布、进气道出口截面流场畸变指数、总压恢复系数等进气道性能参数。研究结果表明,这类进气道在各种侧滑状态下总压恢复系数较高,且与侧滑角的关系不大。但是进气道内气流分离的区域和出口截面流场畸变指数却与侧滑角的大小密切相关。其中在侧滑角为90°时,进气道出口截面流场品质最佳。
一种进气道流场畸变模拟装置的研究
余安远, 王琴芳
2001, 16(2): 123-127.
摘要:
提出了一种用于进/发匹配的畸变模拟板与紊流发生环组合畸变模拟技术,根据该技术所设计的畸变模拟装置由可调节角度的模拟板以及可换装的紊流环组成,轴向长度仅等于通道截面一倍当量直径。通过实验研究得到了可调畸变模拟板与可换紊流发生环的几何设计参数及其组合状态下的气动性能变化规律,为该组合模拟技术的进一步运用打下了基础。
应用嵌入式H型网格技术计算孤立翼型绕流场
张谋进, 黄灿明
2001, 16(2): 128-130,127.
摘要:
提出一种嵌入式H型网格技术,用于生成孤立翼型和叶栅的计算网格。与传统的H型网格相比,采用嵌入式H型网格时,翼型头部及尾部附近的网格畸变很容易得到控制,有益于提高计算的准确性。
非结构网格划分的喷管流场计算中单调性约束条件的研究
尹河, 常利娜, 严传俊
2001, 16(2): 131-134.
摘要:
提出了一种限制网格单元内梯度值大小的单调性约束条件,以减少间断附近数值解的振荡。这一约束条件在算法上具有易于实现的优点,因此能够很方便地用于非结构网格划分的流场计算中。
涡轮叶栅前缘上游端壁气膜冷却的流场实验研究
刘高文, 刘松龄, 许都纯, Lapw orth B L, Forest A E
2001, 16(2): 135-141.
摘要:
对前缘上游端壁有单排和双排孔冷却的大尺寸低速涡轮导向叶栅进行了气动测量、热示踪和端壁流场显示,在吹风比1~3范围获得了叶栅内的详细流场、冷气的空间分布和端壁上的流动图案。结合先前测得的没有冷却时的流场数据,这些结果表明端壁气膜冷却对叶栅流场结构有重大影响,吹风比是主宰射流与二次流间相互作用的主要因素,双排孔喷射使冷气比单排孔喷射更贴近端壁。低吹风比喷射冷气不能到达压力面并被二次流逐渐卷离端壁;中吹风比喷射有效的抑制了二次流的形成,并使端壁流线偏向于无粘流流线,冷气很均匀的覆盖在端壁上。
进气畸变对轴流压气机性能影响实验研究
胡骏
2001, 16(2): 142-146.
摘要:
本文针对RB-199五级高压压气机,实验研究了进口周向总压畸变和旋流畸变对其性能和失速边界的影响,获得了进口总压畸变度和周向畸变角变化,以及进气气流方向角不均匀时,RB-199五级高压压气机性能变化的详细实验数据,该实验数据对于型号研制中多级轴流压气机进气畸变影响和发动机的稳定性评估都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跨音风扇转子尖部非定常流场的PIV初步测量
刘宝杰, 严明, 刘胤, 王同庆
2001, 16(2): 147-152.
摘要:
数字式PIV技术可以在瞬间记录下整个测量截面内的流动信息,从而为解决跨音压气机转子内非定常流动测量难题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代表着叶轮机械内部复杂流动测试技术的发展方向。本文将数字式二维PIV系统成功应用于跨音压气机实验台,对一小展弦比高负荷跨音风扇转子尖部的非定常瞬态流场进行了成功测量。
采用弯扭导向器改型涡轮级提高发动机性能的三维粘性流场的数值研究
郑严, 袁宁, 王仲奇
2001, 16(2): 153-157.
摘要:
对某型涡喷发动机涡轮级导向器进行了全三维弯扭设计以后,在保证涡轮前总温、总压和燃气流量的前提下,合理调整尾喷管面积,提高涡轮后背压,保证在设计转速下涡轮输出功与原型涡轮级相同,从而保证了压气机的设计点和喘振裕度,同时提高了发动机推力。带来这样效果的原因是弯扭导向器使涡轮级的效率提高,导致涡轮出口总压的提高。本文对改型和原型涡轮级进行了全三维粘性数值模拟和气动分析。
对旋风机对旋叶轮级间流场的实验研究
朱巍, 李秋实, 范洪涛, 陆亚钧
2001, 16(2): 158-162.
摘要:
采用实验方法对对旋风机对旋叶轮级间流场进行了研究。在改变级间间隙和前后级转速的情况下,采用五孔探针对级间压力场和速度场进行了了测量,并对结果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前后级动叶加功量的分配在对旋风机的气动设计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这种分配可以通过转速的匹配来实现;在气动设计中,应增加对旋叶轮级间间隙的控制设计。
封闭行星齿轮传动系统的扭振特性研究
孙智民, 沈允文, 李素有
2001, 16(2): 163-166.
摘要:
本文建立了封闭行星齿轮传动系统的扭振计算模型,模型中考虑了行星轮和星轮的啮合相位,行星架的弹性变形和负载惯性。用数值解法获得了在受周期性变化的齿轮啮合刚度和齿频综合误差激励下的齿轮啮合动载荷和在不同的输入转速下的动载荷系数。分析了在星形轮系和行星轮系动力耦合情况下齿轮系统的动态特性,得出了对封闭行星齿轮传动设计有意义的结论。
燃烧室升压梯度对固体推进剂裂纹燃烧与扩展影响的研究
原渭兰, 沈伟
2001, 16(2): 167-170.
摘要:
建立了描述固体推进剂裂纹燃烧与扩展过程的数学模型。通过实验和理论计算研究了燃烧室升压梯度对固体推进剂裂纹燃烧与扩展的影响。结果表明,燃烧室升压梯度对裂纹腔内对流燃烧流场、以及裂纹的开裂时间和开裂方式都有很大影响。实验结果和理论计算结果的一致及理论计算的双向耦合性质。
TBC界面裂纹K因子的有限元求解方法
刘刘, 杨晓光, 耿瑞
2001, 16(2): 171-174.
摘要:
本文针对由陶瓷层和粘结层构成的热障涂层(TBC)双层材料结构,探讨了应用裂纹面位移数据及J积分计算分析陶瓷层/粘结层界面裂纹应力强度因子的有限元方法。考虑了拉伸及热应力两种载荷情况。在传热分析时,考虑了界面裂纹对传热的影响。对于这类双材料界面裂纹,应力强度因子是型和型裂纹复合的,它包括应力强度因子的模和相位角。根据所得的结果比较。
用于管路的薄金属橡胶减振器的性能研究
陈艳秋, 朱梓根
2001, 16(2): 175-178.
摘要:
金属橡胶是一种高阻尼非线性减振材料,本文对金属橡胶薄片减振器的基本性能进行了实验研究。设计了单自由度系统,详细研究了不同参数的金属橡胶减振器对系统的特性的影响。大量实验表明,金属橡胶的成型密度、安装紧度、成型厚度、金属丝材料等因素对金属橡胶的减振效果存在不同程度的影响,且承受的激振力水平越高,其减振效果越好。
利用SQP控制涡扇发动机加速过程的多目标最优化研究
何黎明, 樊丁
2001, 16(2): 179-181,178.
摘要:
在涡扇发动机加速过程控制中引入多目标评价函数法中的线性加权和法,实现发动机加速过程的双变量控制。研究过程中,充分考虑了涡扇发动机加速过程中的各项约束条件。仿真结果表明,应用多目标最优化方法来进行发动机加速最优控制是可行的,能充分发挥发动机的潜力。
管路系统计算机辅助设计方法研究
陈志英, 唐文哲
2001, 16(2): 182-184,188.
摘要:
为进行计算机辅助管路系统敷设,本文归纳出9条管路CAD规则,探讨了3种管路敷设方法。为满足管路设计规则,根据管路系统的复杂性和计算机辅助敷设的特点,本文提出了先敷设粗管再分区敷设最后解决跨区域管路的WRS法。它按照先重后轻、先短后长、先难后易的敷管原则,体现了局部最优从而达到全局最佳的原理。文中着重介绍了该方法的思路,并结合在电子模型样机上的敷管实例及过程,分析了该方法的特点。
模型两相脉冲爆震发动机推力的测试与研究
范玮, 严传俊, 邓君香, 黄希桥, 张群
2001, 16(2): 185-188.
摘要:
应用推力间接测量法,对模型两相脉冲爆震发动机的瞬时推力进行了详尽的测试,并依此计算了相应的平均推力。分析比较所得结果表明,该模型能产生很大的瞬时推力。
航空小型动力装置试验台测试系统
张天宏, 黄向华
2001, 16(2): 189-192.
摘要:
针对航模、无人驾驶侦察机和靶机等飞行器经常采用带螺旋桨的活塞式小型动力装置,本文设计了一种小型台架测试系统。文章介绍了系统的组成、硬件设计、软件设计及系统的应用。测试结果表明,该系统具有测试精度高、可靠性好、操作和维护方便等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