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1993年  第8卷  第2期

显示方式:
研究论文
排气装置的模型试验与研究
陈立德
1993, 8(2).
摘要:
在低Ma情况下,对两种方案的排气扩压器和排气管1/5模型进行了试验与研究。一种是大扩压角内有分割锥的扩压器;一种是小角度扩压器,其扩压比分布在直扩压段和转向叶片两个部分上。得出了不同的试验结果,同时对一方案的不同结构分别测定了压力损失系数和总压恢复系数,并进行了分析。文中引用了Sovron等人推荐的曲线进行研究,又解释了预旋叶片的作用,得出一些有益的设计思想。
周向槽机匣处理的二维理论分析
杜朝辉, 刘前智, 刘志伟
1993, 8(2): 97-100,199.
摘要:
本文在分析周向槽机匣处理二维简化模型基础上,采用边界元方法为分析提供边界条件;发展了一个不含迭代过程的计算任意回转面上叶栅流场的快速准确程序。文中详细分析了处理机匣各种几何尺寸及叶排参数对扩稳效果的影响;建立了一套便于工程设计与分析周向槽机匣处理的快速实用的定量方法。
跨音叶栅非定流场数值模拟
张扬军, 陶德平
1993, 8(2): 101-104,199.
摘要:
本文将二维平面振荡叶栅的非定常流场分解为定常平均流场和以简谐振荡为运动规律的非定常小扰动的叠加,分别求解定常的N-S方程和非定常线化N-S方程,能对不同分离形式进行数值模拟,有效地处理分离流动。计算结果表明,非定常分离、粘性效应和跨音激波对叶栅气动弹性稳定性有极其重要的影响,并且说明分离区内的脉动压力对叶栅振荡的响应只比分离区外低一个数量级,因而在处理非定常分离流动时不能简单地将分离区内的压力脉动视为零。
进气总压总温畸变对压气机稳定性的影响
廉小纯, 陈辅群, 王骊安
1993, 8(2): 105-108,200.
摘要:
本文对Melick提出的进口总压周向稳态畸变对压气机稳定性裕度损失的估算方法作了改进,并加以推广应用于进口总温周向稳态畸变的情况。在此基础上,本文提出了总温和总压组合畸变下压气机稳定性裕度损失的预测方法。以某型双轴涡喷发动机为例作了某些具体的计算。
动态射流控制附面层的分离
任国平, 张世英
1993, 8(2): 109-111,200.
摘要:
本文介绍了利用动态涡流器的流向涡和垂直于型面振动的射流所产生的横向涡的联合作用来控制大攻角下翼型表面附面层分离的实验。实验结果表明:两种涡的作用能有效地同时推迟附面层分离和提前其再附着,使分离区大大缩小,附面层内的速度分布相应变得极为饱满。
高速滚子轴承运动特性的动态模拟
李锦标, 吴林丰
1993, 8(2): 112-116,200-201.
摘要:
在高速轻载的工况下,滚子轴承的打滑蹭伤及由于滚子歪斜引起的滚子端面磨损已成为滚子轴承的主要失效原因。本文根据牛顿运动定律,建立了滚子的动力学模型,并对滚子轴承径向载荷分布和油膜拖动力的计算进行了详细讨论。利用本文所编制的软件,对滚子和保持架的打滑以及滚子的歪斜运动进行了动态模拟,得到与实际相符的结果,可用为实际轴承设计。
双侧进气突扩燃烧室冷态两相流场的LDV实验研究
廖昌明, 沈熊, 周力行
1993, 8(2): 117-120,201.
摘要:
本文用二维LDV研究了两种双侧进气突扩燃烧室中三维冷态两相流场。结果表明,这两种燃烧室可在头部产生较强的气相及颗粒相逆流运动,且有一种结构还可使头部气相及颗粒有旋流运动。本研究还表明两相间有速度滑移,气相及颗粒相均有较高的湍流强度。这些特征都有利于点火,火焰稳定及强化燃烧。
两个模型螺桨声场性质的实验研究
李晓东, 孙晓峰, 胡宗安, 周盛
1993, 8(2): 121-124,201.
摘要:
本文利用两个缩尺模型螺桨在地面上进行了一些声场性质对比实验,实验结果表明,ARA-D翼型4叶桨的气动与声学性能均优于NACA64翼型3叶桨,螺桨辐射声场具有指向性特征,在螺桨噪声中,离散噪声居主导地位,其中前几次谐波所占份额又最多,这对新型螺桨设计和螺桨飞机舱壁隔声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推力室槽道式冷却通道尺寸优化设计方法
陈杰
1993, 8(2): 125-128,201.
摘要:
新一代液氧/烃类推进剂液体火箭发动机将采用高燃烧室压力方案,这时推力室冷却成为一项关键技术问题。本文构造了一个槽道式再生冷却通道几何尺寸的优化设计方法,其优化目标是使通过冷却通道的冷却剂的压力损失最小。典型的计算、实验表明,采用优化设计方法可使冷却压力损失减少50%,即采用优化设计有利于高室压推力室冷却问题的解决。
多级轴流压气机二次流和落后角计算
李士明, 陈矛章
1993, 8(2): 129-132,202.
摘要:
在含完全径向掺混作用多级轴流压气机子午二维流场计算基础上,基于Adkins-Smith二次流模型,发展了能计算各个叶片排出口截面上二次流以及相应的落后角计算方法。二次流包括通道涡、尾涡、叶顶间隙漏泄涡、静叶端部带冠叶片间隙漏泄流和叶片边界层及其尾迹中的径向位移速度。由于得出了二次流场的解析解,使得实际计算简单而迅速。在离设计工况不远以及无大分离泡出现情况下,所得二次流场的几种大尺度涡场与试验大体一致,落后角计算与试验相符。
加力燃烧室火焰稳定器截面两态燃油浓度分布计算
顾善建, 王俭, 杨茂林, 黄勇
1993, 8(2): 133-137,202.
摘要:
研究了气流速度、温度和喷嘴压降、稳定器位置对稳定器截面燃油浓度分布的影响,考虑了稳定器对流场的影响,应用轨道扩散法计算了模拟外涵温度下稳定器截面燃油浓度的分布。
发动机简化数学模型及数字仿真研究
赵子元, 姚华, 李维业
1993, 8(2): 138-142,202-203.
摘要:
本文论述了发动机实时大偏差数学模型两种建模方法,即综合数据法、气动热力计算法。完成了数学模型的数字仿真计算及模型比较。模型的计算周期小于20ms,满足实时性要求,误差在允许范围内。并讨论仿真计算结果,特别是计算步长和供油规律对发动机调节的影响。
压气机叶栅端壁流控制的试验研究
李喜宏, 吴国华, 彭泽琰
1993, 8(2): 143-147,203.
摘要:
本文通过“原始”叶栅(即常规的直叶片叶栅)、“前掠”叶栅、“端弯”叶栅和“掠弯”叶栅等四套大弯角叶栅的对比试验,研究端“前掠”、端“增弯”和端“掠弯”对流场的影响。其中,端“掠弯”是本文新创的一种端壁流控制技术。试验结果表明,作为前掠和增弯的结合体—“掠弯”叶栅,具有端“前掠”和端“增弯”对流场影响的双重特征。
气固两相压气机平面叶栅表面压力分布的试验研究
伊景海, 马材芳, 高晶石, 徐忠
1993, 8(2): 148-150,203.
摘要:
试验研究了气固两相流流过压气机平面叶栅时,叶栅表面压力分布随粒子浓度、叶栅进口气流速度和冲角改变而变化的规律。结果表明:随着粒子浓度、气流速度升高,叶栅表面的气相与纯气流的压力之间的差别增大;冲角不同叶栅表面的气相相对纯气流的压力系数变化规律不同。文中还对栅后沿栅距分布的气流速度进行了测量,发现气相速度在叶片附近不同于纯气流速度。
航空发动机减速系统的动力分析
袁向东, 周传荣
1993, 8(2): 151-154,204.
摘要:
以某型航发减速传动系统为研究对象,针对齿轮啮合传动系统的结构特点,把子结构分析法和结构动力修改再分析结合起来。综合时,从结构修改的观点出发,来考虑各子结构对接界面上的对接条件,认为综合系统是各子结构无耦合时系统的一个结构修改,从而求得整个结构系统的动力特性。既保留了子结构分析法优点,而处理子结构间的对接条件比子结构分析法更方便。
压气机叶片刻花纹试验研究
苗润田, 王连贵, 钱鲁泓, 唐智明, 高歌
1993, 8(2): 155-157,204.
摘要:
本文介绍压气机叶片表面刻花纹部件试验有关情况。部件试验结果表明,在现成的压气机叶片表面刻以特定型式的花纹,可使压气机效率、喘振裕度等主要性能指标有明显提高。
内腔辐射热损失对喷管壁温的影响
张青藩, 吴延铭, 邹建军
1993, 8(2): 158-160,205.
摘要:
本文利用排气管内腔表面的表观黑度,计算了内腔表面向外界环境的辐射热损失及其对喷管壁温的影响。结果表明,喷管下游端的壁面辐射损失高达壁面总热流的20~30%,在壁温计算时不容忽略。
气膜冷却涡轮叶栅气动损失数值计算
江涛, 范卫红, 刘松龄
1993, 8(2): 161-164,205.
摘要:
在二维气膜冷却边界层流动和传热计算方法[1]基础上,引入边界层积分参数法[2],计算叶栅的气动损失。结果表明,这种方法较适用于低吹风比和边界层较厚处有气膜冷却的情况。作者将边界层积分参数法与叶栅损失计算的另一种方法进行数值计算的比较,表明两种方法各有长处与适用范围,实际应用中应考虑两者的结合使用。
近距离散冲击射流换热实验研究
康滢, 邱绪光, 周维
1993, 8(2): 165-168,205-206.
摘要:
涡轮叶片内的冲击换热多取近距离散冲击换热(冲击距与喷孔直径之比Zn/dn<3,喷孔中心距与喷孔直径之比Cn/dn<3)。由于在叶片前缘有气膜出流孔,因而对叶片内前缘冲击换热做大面积平均实用意义较小。所以本实验旨在总结近距冲击下驻点连线及驻点附近小面积的换热规律并得出新的经验公式,这具有较大的实用意义。
用有限元法解稳态蠕变问题的新途径
穆霞英, 王吉伟
1993, 8(2): 169-172,206.
摘要:
本文给出直接求解稳态蠕变应力解的有限元方法,针对不同材料特性,提出了初应变率法与广义切线刚度法。并写出计算公式与步骤,研制了分析程序。有算例说明本方法的优越性。
利用飞行试验数据对发动机参数估计的研究
樊思齐, 荣向军, 李树人, 辛晓文
1993, 8(2): 177-178,206-207.
摘要:
本文研究利用不同飞行状态下测量的发动机变量估计涡轮进口温度和压气机出口压力。参数估计法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法。根据变量选择的综合最优原则,从6个测量变量中选择了回归方程的自变量,建立仅包含3个发动机测量变量的回归模型,参数估计结果证明模型的估计精度是满意的。本文还介绍了利用专用设备在线录取发动机变量的数据处理方法。
对转涡轮特有叶型自动设计程序
蔡睿贤, 何咏梅, 魏星禄
1993, 8(2): 179-183,207.
摘要:
我国轻型燃气轮机的研究与发展
王祖浒, 李怀悌
1993, 8(2): 184-186,207.
摘要:
重点介绍近十年来在我国航空发动机基础上衍生的轻型燃气轮机的发展情况。在开展预研及应用研究工作中包括满足工业、海上用户对燃气轮机性能的特殊需要、适应不同的环境、提高燃机成套装置的自动控制水平及燃用各种替代燃料等。提高我国轻型燃气轮机及其成套装置的可靠性、运行率是当前用户最关心的课题。
高温吸声结构的声学性能研究
刘伟, 汤道敏
1993, 8(2): 187-190,207.
摘要:
本文从分析温度对多孔材料的性能影响入手,对燃气轮机排气装置中常用的有限厚度吸声层在高温及存在温度梯度时的声学性能进行了理论分析,并通过高温试验验证,证明理论分析与实际是一致的。
利用“蒸汽注入”技术提高国产燃机性能
钱研生, 李怀悌
1993, 8(2): 191-194,208.
摘要:
以WZ-5发动机燃气发生器作为试验机,进行了“蒸汽注入”试验。本文对试验机的选择、改装、试验参数的确定以及试验方案作了较详细叙述。试验结果表明:在注入蒸汽量3.6t/h的情况下,WZ-5发动机功率可提高40%,热效率可提高25%,发动机出口温度场没有变坏。
涡轴五燃气轮机燃用半水煤气的试验研究
周康成
1993, 8(2): 195-198,208.
摘要:
介绍了涡轴五燃气轮机燃用半水煤气(热值为8900kJ/Nm3)的燃气发生器的整机运转性能试验。分析了燃气轮机燃用低热值的气体燃料后对起动点火、起动加速、燃气温度场分布和整机性能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燃气轮机燃用半水煤气后,它的点火可靠性、燃烧稳定性及燃气温度场分布品质均能适应燃气轮机的要求,与原燃油燃机相比较,有的性能参数还略胜一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