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1997年  第12卷  第1期

显示方式:
研究论文
均匀来流下声控机翼分离流动机理研究
钟芳源, 董国平, 居鸿宾
1997, 12(1): 1-5,103.
摘要:
介绍均匀来流下声控机翼流动的试验装置、低速大攻角下的声控效果、特征参数的影响,以及附面层中流动参数的变化。文章清楚地展示出声控机翼分离流动的机理。
直升机模型桨叶颤振试验研究
夏品奇, 徐桂祺
1997, 12(1): 6-8,103.
摘要:
提出了直升机模型桨叶颤振试验技术及试验方法。通过激桨叶的扭转频率、测桨叶的挥舞响应,试验得到了桨叶颤振裕度与旋翼转速、桨叶弦向有效重心位置及桨叶扭转刚度之间的关系,即桨叶颤振裕度随旋翼转速的提高而降低;在相同转速下,桨叶扭转刚度越低或桨叶弦向有效重心位置越后。
轴流风扇旋转失速时的流场测量与分析
葛宁
1997, 12(1): 9-12,103-104.
摘要:
针对渐近型旋转失速在一轴流风扇上进行了一些测量工作,包括失速时的激光平均流场测量和热丝动态测量两大类。激光平均流场研究表明失速团主要活动在风扇转子前缘,而转子叶片通道中的流场则主要表现为叶尖间隙流的横向堵塞流动。
轴流压气机三维气动稳定性及主动控制模型
曹人靖, 周盛
1997, 12(1): 13-16,104.
摘要:
给出了考虑压气机径向扰动对失速影响的轴流压气机三维气动稳定性模型。计算结果表明压气机的失速特性与压气机基元叶栅特性密切相关。在轴流压气机三维气动稳定性模型的基础上,给出了考虑轴流压气机三维效应的主动控制模型及其传递函数。
轴流压气机失速初始扰动形式的实验研究
李军, 徐纲, 朱俊强, 刘志伟
1997, 12(1): 17-20,104.
摘要:
对一单级轴流压气机的旋转失速发展过程进行了实验研究。应用SFC分析方法识别出失速的初始扰动有旋转波和小失速团两种形式,并且发现,压气机结构型式对失速的初始扰动形式有很大的影响。单级压气机与弧立转子相比,其失速初始扰动形式更为明显地表现为旋转波扰动。
弯掠动叶叶尖径向间隙对气动──声学性能的影响
蔡娜, 李地, 钟芳源
1997, 12(1): 21-25,105.
摘要:
采用了两种修正叶尖径向间隙的方法:一种是利用实验结果减小径向动叶叶尖径向间隙,使之与弯掠动叶相同,弯掠动叶气动效率提高3%-4%,气动噪声降低2-3dB(A),稳定工作范围扩大20%以上;另一种是利用修正公式(增大弯掠动叶径向间隙)计算弯掠动叶气动-声学性能。
波形环式弹性支座刚度的测试与数值模拟
刘方杰, 刘荣强, 戴兴建
1997, 12(1): 26-28,105.
摘要:
进行了波形环式弹性支座刚度数值模拟研究,推导了波形环支承刚度与其离散弧段刚度之间的关联式,建立了环弧段刚度分析模型,用有限元分析程序“APOLANS”计算了环弧段的载荷-位移场静力问题。与原有分析方法相比,精度有显着的提高,相当接近测试刚度,起到了理论分析与测试数据相互校验的作用,并为波形环式弹性支座刚度设计提供了可靠的理论依据。
转子热弯曲振动试验研究
胡壁刚, 任平珍, 冯国权
1997, 12(1): 29-32,105.
摘要:
模仿某型发动机涡轮转子,研制了悬臂式热弯曲振动试验器,进行了热弯曲温度场测量、热弯曲变形试验、热弯曲振动响应试验,试验结果与采用传递矩阵法计算热弯曲振动响应相比较,理论值与实验值吻合较好。
热冲击条件下高热叶片的热疲劳对比试验方案研究
彭志勇, 吕文林
1997, 12(1): 33-36,106.
摘要:
针对涡轮叶片的热冲击疲劳寿命实验,提出了一种新的对比实验方案和措施:将实验叶片和参照叶片组合在同一组试验叶栅上,并且在试验过程中定期对调两种叶片的安装位置。按照这一方法完成了一组相似材料的涡轮导向器叶片的对比试验。实验结果显示两种叶片表现出了几乎相同的热冲击疲劳寿命特性,并且裂纹的形态、分布区域以及生长历程也完全符合热疲劳裂纹的理论规律。
柔性结构振动控制的多尺度特征结构配置
贺尔铭, 陈新海
1997, 12(1): 37-39,106.
摘要:
对复杂柔性结构系统提出了一种多尺度特征结构配置方法,以实现结构振动的多尺度主动控制。通过反馈控制力改变结构的振动模态,使系统中不同敏感性部件的受扰振动以不同的速度趋于稳定,使敏感(关键)部件的振动能量快速迁移从而保证系统高精度的性能要求,同时使非敏感(非关键)部件的振动降低到允许范围。
整体压气机转子结构优化设计
雷先华, 江和甫, 王旅生
1997, 12(1): 40-42,106.
摘要:
以航空发动机整体压气机转子优化设计分析为工程背景,建立整体压气机转子的优化模型,选择重量最轻为目标函数,进行轴对称热弹塑性有限元分析,采用设计尺寸、局部应力、局部低循环疲劳寿命、轮盘破裂转速等约束函数,同时还在形状描述方式、自动分网、灵敏度分析、后处理接口等方面作了大量研究工作,在此基础上研制了整体压气机转子优化设计程序,并应用到实际压气机转子和涡轮盘优化设计,在满足强度和寿命要求的同时。
具有SFD及锥齿轮啮合的多转子系统稳态不平衡响应研究
任平珍, 杨海燕
1997, 12(1): 43-45,107.
摘要:
研究具有锥齿轮啮合条件下,多转子-支承系统的动力响应;研究挤压油膜阻尼器对锥齿轮传动系统减振的有效性;导出计及锥齿轮啮合力的弯扭耦合传递矩阵,建立了计算包括主动轮、从动轮并带有畸形结构的多转子轴系不平衡响应的通用程序。
用于粘性可压缩流动数值计算的SIMPLE方法
张谋进, 黄灿明, Pomfret M.J.
1997, 12(1): 46-50,107.
摘要:
对SIMPLE方法加以推广,使之适用于可压缩粘性流动的数值计算。采用非交错网格技术,推出三维任意曲线坐标系下可压缩形式SIMPLE方法的计算方程。对亚音速、跨音速及超音速等5个流场进行了数值计算并与有关文献及实验数据进行比较。
扇形和圆形气膜冷却孔的流动和传热实验比较
徐红洲, 刘松龄, 许都纯
1997, 12(1): 51-55,107.
摘要:
首次对流向倾角α为60°、锥顶角γ分别为15°和30°的扇形气膜冷却喷孔射流下游的流动和传热进行了详细的实验研究,并与相同实验条件下圆孔射流的情形进行了比较,结果发现了扇形孔优越的气膜冷却性能和其下游速度边界层等值线的3种基本形态。
液体射流在强化超音速燃烧中的应用
胡欲立, 刘敬华, 凌文辉, 刘陵
1997, 12(1): 56-60,108.
摘要:
研究了在燃烧室入口马赫数为2的超音速燃烧中,液体射流所产生的振荡激波对强化超音速燃烧的作用。经过一维分析,证明了在离燃料喷嘴适当位置上喷射液体,所产生的振荡激波能强化超音速燃烧,提高燃烧效率。
燃烧时滞对小推力高室压动力系统响应特性的影响
沈赤兵, 吕志信, 陈启智
1997, 12(1): 61-65,108.
摘要:
对小推力高压燃烧室动力系统各部件建立了数学模型,并对此系统进行了数值计算,分析了燃烧时滞对此系统的影响。计算结果表明,在燃烧时滞较大时,高室压动力系统响应较慢,发动机性能参数的超调量较大,达到稳态所需的时间较长,轨控发动机与姿控发动机共用同一个供应系统,姿控发动机受燃烧时滞的影响更大。
离散孔板冷却效率及其换热规律的研究
李锋, 张青藩, 何家德, 王民升, 刘坤
1997, 12(1): 66-70,108-109.
摘要:
对离散孔平板试件的气膜冷却效率进行了大量的实验研究,分析了离散孔板的几何参数及来流的气动参数对孔板气膜冷却效率的影响,用热平衡法建立了离散孔平板气膜冷却对流换热模型,在试验中对6种不同开孔结构的平板试件进行了测量,并用最小二乘法拟合出了相应的关系式及关系曲线。
某小型发动机环形回流燃烧室流场的数值计算
李概奇, 赖寿昌, 严传俊
1997, 12(1): 71-74,109.
摘要:
采用数值模拟方法对某小型发动机回流燃烧室流场进行了计算和分析,用双方程k-ε模型描述紊流特性,用二步化学反应模型模拟化学反应,并对复杂的边界条件进行了特殊处理。计算结果表明火焰筒主燃区形成了强烈的单涡回流,沿圆周方向主燃区速度场比较相似;在油雾场和速度场之间有较好的匹配,燃烧室有较好的性能。
液体火箭发动机有无隔板的热态解数值模拟
赵文涛, 聂万胜, 庄逢辰
1997, 12(1): 75-78,109.
摘要:
用数值方法模拟了液体火箭发动机燃烧室内有无隔板两种情况的热态解。气相控制方程用欧拉坐标系下的Navier-Stokes方程组描述,液相控制方程在Lagrangian坐标系下进行描述。
模糊超体神经网络及其在火箭发动机故障分离中的应用
黄敏超, 吴建军, 陈启智
1997, 12(1): 79-82,109-110.
摘要:
提出了一种用模糊集表示火箭发动机故障模式的神经网络二次分离器,模糊集是由模糊超体聚集形成的集合体,模糊超体在一次分离中表现为由半径和球心确定的n维超球,在二次分离中是一个由夹角、球心和方向矢量确定的部分超球。神经网络二次分离学习算法与一次学习算法相比,提高了训练样本的分离精度,增强了神经网络对故障的敏感性。
用积分降阶法计算涡轮盘蠕变可靠性
李全通, 柴卫东, 吕文林
1997, 12(1): 83-85,110.
摘要:
在利用曲面拟合方法获得功能函数的基础上,借鉴搜索逼近法的思路在功能函数曲面上确定计算点。
用整体传递矩阵法进行复杂转子机匣系统的应变能分析
任光明, 朱梓根, 李其汉
1997, 12(1): 86-88,110.
摘要:
提出了一种新的计算转子机匣系统动力特性的方法-整体传递矩阵法,并在此计算方法的基础上进行了系统应变能的计算和分析。整体传递矩阵法对于解决多转子(或机匣)相互耦合系统的问题有其独特的优点。通过分析系统应变能的分布情况可知转子的振动特性,从而确定如何采取减振措施。
航空发动机飞行载荷谱的预测
宋迎东
1997, 12(1): 89-91,111.
摘要:
提出了基于飞机的设计飞行任务剖面、飞行力学及发动机原理的发动机飞行载荷的预测方法,即首先将飞机的设计飞行任务剖面通过飞行力学的基本原理转化为发动机的推力(或油门)剖面,然后通过发动机性能计算获得发动机的其它工作状态参数,从而获得发动机的飞行载荷谱。
气孔率及渗油量对陶瓷蒸发腔火焰稳定性的影响
孙惠贤, 杜声同, 马雪松, 刘曙东, 陈炳录, 唐明, 吴二平
1997, 12(1): 92-94,111.
摘要:
在模型加力燃烧室上,对不同气孔率及不同渗油量时陶瓷蒸发腔稳定器的火焰稳定性进行了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在主供油和主供油+渗油的情况下,有一个比较适宜的气孔率,此时,贫油熄火边界最宽。在仅渗油的情况下,气孔率大的陶瓷稳定器熄火边界宽。
加权变系数的瞬态导热有限元法
杨汇涛, 韩振兴
1997, 12(1): 95-97,111.
摘要:
研究了两点时间差分格式的瞬态导热温度场有限元法数值解的稳定性和振荡现象,推导出消除振荡的方法:将时间差分格式的加权系数σ与时间步长△t分别和温度振荡联系起来,得出变σ和变△t的函数关系式。
航空发动机加力过渡过程数控研究
张辉, 陶涛, 张加桢
1997, 12(1): 98-100,112.
摘要:
研究航空发动机接通加力过程中的控制问题,即研究在接通加力过程中,如何协调好加力供油量与尾喷口面积之间的变化关系,使得这一过程尽量不影响主发动机的工作状态。
某型涡扇发动机试车台计算机数采及自动试车系统设计
樊丁, 李元业, 杨生发, 陈怀民, 李润之
1997, 12(1): 101-102,112.
摘要:
介绍了所研制的航空发动机生产、维修交付试车台的试车数据计算机采集及闭环自动程序试车系统的总体结构,系统所达到的主要技术指标及功能。对测、控系统的双层微机结构,试车台闭环自动试车采用的控制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