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2003年  第18卷  第6期

显示方式:
研究论文
非等间距相关系数AR(p)序列预测方法
马小兵, 傅惠民
2003, 18(6): 713-716.
摘要:
针对非等间距时间序列预测中存在误差较大的问题,本文建立了非等间距相关系数AR(p)序列预测方法,详细讨论了非等间距相关系数AR(1)序列和AR(2)序列的预测公式和误差估计。大量计算表明,本文方法与通过插值将非等间距序列变换为等间距序列进行预测的传统方法相比,具有更高的预测精度。
涡轴发动机动力涡轮转子动力特性研究
邓旺群, 高德平
2003, 18(6): 717-722.
摘要:
应用有限元方法建立了某新型涡轴发动机动力涡轮转子动力特性的计算模型,对转子在不同情况下的动力特性——临界转速、振型和不平衡响应分别进行了系统的计算分析,得到了转子的前5阶临界转速、前5阶主振型和前两阶不平衡响应曲线,并计算了平衡卡箍对转子动力特性的影响。试验表明:计算模型能真实反映转子的动力特性。研究结果为转子的后续高速动平衡试验提供了参考和依据。
组合压气机振动故障分析研究
杨治国, 梅庆, 欧园霞, 陈运西, 徐长庚
2003, 18(6): 723-726.
摘要:
组合压气机试验件台架试验时振动较大,转子无法达到额定转速。本文从试验及转子系统临界转速、振型出发,通过分析计算,确定产生故障的原因,提出改进措施,并排除故障。
操作相关的发动机载荷谱模型与仿真研究
宋迎东, 孙志刚
2003, 18(6): 727-731.
摘要:
以某型歼击机发动机重心法向过载谱为例,进行统计分析,建立了与操作相关的航空发动机载荷谱的数学模型,并验证了模型的合理性。研究表明:一个操作相关的发动机载荷谱可以用泊松随机过程描述,由持续时间分布和到达时间间隔分布以及载荷持续时间累积频次曲线和载荷穿级计数次数累积频次曲线等四个因素完全确定,其中持续时间和到达时间间隔均服从指数分布。在保证上述四个方面等效的基础上,提出了操作相关的载荷谱仿真方法,并对该发动机的重心法向过载谱进行了仿真,结果表明与实测载荷谱吻合较好,仿真方法可行。
DD6单晶合金的高温低周疲劳机制
李影, 苏彬
2003, 18(6): 732-736.
摘要:
本文研究了两种高温条件下三种多滑移取向的镍基单晶合金DD6的高温低周疲劳机制。结果表明,DD6合金低周疲劳裂纹以不同的机制在试样表面及亚表面上萌生,萌生位置与试验过程中的塑性应变幅及温度有关。对于[001]取向,760℃和980℃温度条件的裂纹扩展面分别为沿{111}面的结晶学断裂面以及非结晶学断裂面。撕裂棱、裂纹前端微裂纹的桥接等因素是阻滞主裂纹扩展的主要机制。
齿轮时变系统对扭矩激励的响应
张锁怀, 沈允文, 董海军, 刘梦军
2003, 18(6): 737-743.
摘要:
在考虑齿轮时变啮合刚度、啮合阻尼和输入、输出扭矩波动的情况下,建立了具有周期性时变系数的齿轮系统线性动力学方程,用A算符方法(AOM)求出了该动力学系统的近似解析解。根据计算结果,A算符方法(AOM)克服了谐波平衡法的缺点,能够得到系统响应的所有频率成分,计算精度更高;与数值法相比,可取较大步长,省时间,效率高;系统受到内部或外部激励时,响应中含有同频、倍频、差频及和频成分。
高重合度弧齿锥齿轮的性能分析与实验研究
邓效忠, 方宗德, 魏冰阳, 杨宏斌
2003, 18(6): 744-748.
摘要:
从提高弧齿锥齿轮的强度和降低噪声出发,借助于TCA和LTCA等计算机仿真方法,通过增大接触路径的倾斜度,提出了高重合度弧齿锥齿轮的设计方法。这种齿轮传动误差波动小,齿面载荷分布合理,啮合性能优良。通过切齿、齿根应力测试、噪声测量等对比实验,验证了高重合度弧齿锥齿轮设计方法的可行性,证明了这种齿轮在动态性能与强度性能方面均有优越之处。
航空发动机飞行任务剖面统计规律研究
程礼, 冯伟, 陈卫
2003, 18(6): 749-752.
摘要:
采用某型教练机发动机的实测飞行数据,以飞行剖面转速循环中的主循环为当量疲劳损伤特征,进行了飞行任务剖面统计规律的研究,重点研究不同飞行员操作所造成的损伤差异。研究表明:由于飞行员驾驶水平的不同,相同飞行任务对发动机造成的低循环疲劳损伤呈正态分布,但不同飞行任务正态分布的统计参数是不同的,这种差异不会因为飞行员操作水平不同而显著改变。
航空燃气涡轮发动机气路故障诊断现状与展望
郝英, 孙健国, 白杰
2003, 18(6): 753-760.
摘要:
燃气涡轮发动机在航空、地面和舰船上有着广泛的应用,对其进行性能评估和故障诊断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本文对发动机气路诊断的发展以及当前的主要气路诊断方法如故障方程法,基于非线性模型的诊断方法,基于人工智能等方法进行了综述,最后对航空发动机气路诊断的发展进行了展望。
椭圆型条件矩封闭模型在湍流扩散火焰中的应用
刘涛, 张堪, 孟鹍, 方韧
2003, 18(6): 761-767.
摘要:
使用考虑分子扩散与湍流扩散的椭圆型CMC模型对钝体绕流扩散火焰进行了数值模拟计算,计算的工况包括CH4/H2、CO/H2和CH3OH等燃料在空气中的燃烧。在数值计算中使用了k-ε双方程湍流模型和SIMPLE算法,并将计算结果与实验数据进行了对比,讨论了计算结果与实验数据之间偏差产生的原因,还分析了条件平均变量的空间变化。结果表明,条件平均温度、OH、CO和NO等组分的质量分数的计算结果与实验数据有着很好的一致性,说明椭圆型CMC模型是一种能有效地预测湍流非预混火焰中组分浓度和温度的计算方法。
双级风扇三维粘性非定常流动的数值解
刘前智
2003, 18(6): 768-771.
摘要:
针对一台双级跨音速轴流风扇动静叶片排相互干扰的三维非定常流动,进行了N-S方程的数值求解。首先计算风扇定常流场,以定常流收敛结果为起始场计算非定常流动。计算结果表明,非定常流动对各叶片排进口气流角有较大的影响,其中静叶的变化大于动叶,与定常流结果相比,非定常的瞬态攻角增大的量大于减少的量,最多时增大近10°左右。静子叶片受到的非定常气动力变化幅度也大于转子叶片,叶片排所处的轴向位置不同,非定常流动的影响会有较大的差别。
旋翼下洗气流对红外抑制器性能的影响研究
王先炜, 黄勇, 路玉霞
2003, 18(6): 772-776.
摘要:
利用地面模拟试验件实验研究了直升机旋翼下洗气流对红外抑制器气动及红外隐身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旋翼下洗气流对红外抑制器的气动性能、特征温度、红外辐射等都有明显的影响。旋翼下洗气流速度的增加,将造成红外抑制器的引射系数降低,出口气流温度升高,出口气流温度分布均匀度增加,并使整流罩及外套特征温度迅速增加。存在一个最佳旋翼下洗气流速度,使储物仓特征温度最低。最终,使得在模拟悬停状态下,考虑和不考虑旋翼下洗气流相比,3~5μm的平均红外辐射强度大约增加35%。
航空燃气涡轮发动机起动性能分析
朴英
2003, 18(6): 777-782.
摘要:
快速、可靠的起动能力是航空燃气涡轮发动机的最重要的特性之一,影响其起动的因素多而复杂,而航空燃气涡轮发动机宽广的工作范围又给起动控制系统的设计带来了困难。本文根据某型航空燃气涡轮发动机起动试验过程中的情况,通过数字仿真和试验数据,综合分析了影响起动性能的各种因素。
某型涡扇发动机进口温度畸变的稳定性评定试验技术研究
张天飞, 叶巍, 陆德雨, 赵晓斌, 王进
2003, 18(6): 783-787.
摘要:
介绍了温度畸变发生器的组成及工作原理。通过开展某型涡扇发动机与温度畸变发生器的联合畸变试验,确定了发动机各工作状态下的临界热扰动值,获得了该型发动机的温度畸变敏感系数,建立了适用于工程实际的发动机温度畸变方法。试验证明,温度畸变发生器的建立是成功的,是全面开展发动机稳定性评定的有力工具,对我国制定航空发动机进口温度畸变规范有重要意义。
总压总温组合畸变对压气机稳定性影响的数值模拟研究
董金钟, 王苗苗
2003, 18(6): 788-793.
摘要:
本文对不同进口总压、总温组合畸变对压气机稳定性的影响进行了数值研究。计算模型以一维时间相关的气体欧拉方程组为基础,计及了压气机系统加功、气体抽吸和加热过程,并在计算中改进平行压气机理论的进出口假设,对一种双涵道压气机进行了三种周向总温、总压畸变组合形式的计算,给出了组合畸变情况下压气机稳定边界的变化。结果表明,在三种组合方式中,总压、总温畸变区域完全重合时压气机的稳定裕度损失最大,反之最小,部分区域重合时稳定边界介于前两者之间,且同时具有前两种情况的部分特征。
锥形液膜空间稳定性分析
岳明, 杨茂林
2003, 18(6): 794-798.
摘要:
对离心喷嘴喷出的锥形液膜做了空间不稳定性分析,导出了锥形液膜的色散方程,并对色散方程进行了数值求解和分析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在液膜表面存在着对称扰动波和反对称扰动波。对于对称扰动波,液膜半锥角的增大使得液膜的不稳定范围和波增长率缩小,并且将扰动波的主波向长波的方向移动。而反对称扰动波既有类似于对称扰动波的变化规律,又有其自身的特点。仅考虑液膜曲率半径的变化时,半锥角的增大使得波增长率的减小趋缓。而同时考虑曲率半径和液膜形状的变化时,液膜的波增长率出现了两个局部峰值。这两个峰值分别对应长短不同的两个波长,并且短波的稳定范围和增长率均远小于长波。这说明锥形液膜的破碎受到两种长短不同的扰动波的共同影响,且在短波的影响下液膜更易破碎。
离心式喷嘴雾化参数的计算
杨建辉, 樊未军, 杨茂林
2003, 18(6): 799-802.
摘要:
根据液膜破碎的线性稳定性分析的结果及离心式喷嘴锥形液膜破碎长度的经验公式,由离心式喷嘴的结构参数和简化的流动模型,计算确定锥形液膜破碎厚度hb,进而计算索太尔平均直径SMD。计算结果与实验及有关经验关系式计算的结果相符合。本文所提出的计算方法可用于离心式喷嘴雾化参数的预估。
模型燃烧室低频不稳定燃烧的初步探讨
赵震, 郭志辉, 黄勇, 刘刚
2003, 18(6): 803-807.
摘要:
对模型燃烧室在贫油预混条件下产生的燃烧不稳定性的特性进行了初步研究。实验研究了当量比、预混气的喷射速度和燃烧室出口面积对不稳定燃烧的频率和幅值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在很宽的油气比和速度范围内,出现了燃烧不稳定现象,但振荡的主频集中在200~235Hz之间;随着预混气喷射速度的增加,燃烧不稳定发生的频率和幅值都增加;随着燃烧室出口面积的减小,不稳定燃烧发生的振荡幅值增加而频率却减小,表明不稳定模态发生了变化。
带U型槽射流缝隙式稳定器燃烧性能的试验研究
郑殿峰, 张会强, 林文漪, 王家骅
2003, 18(6): 808-812.
摘要:
对提出的带U型槽射流缝隙式稳定器(简称U型)进行了热态燃烧性能的试验研究,并与V型和双V型稳定器进行了对比。燃烧试验表明:在特定供油方式下,V型和U型稳定器的点火性能好,双V型最差;U型稳定器的燃烧效率最高,双V型次之,V型最差。这些结果说明了本文提出的U型稳定器能够很好地改进双V型稳定器在上游用雾化槽供油时点火困难和火焰稳定性差的不足,兼具蒸发式稳定器和双V型稳定器的优点。冷态流场测量结果表明:U型稳定器在稳焰槽内的流动具有三元结构,在稳定器下游形成较双V型稳定器更强的回流区和低速区,从而使其具有较双V型稳定器更好的点火性能和火焰稳定性。
发动机滑油散热系统性能研究
杨春信, 张丽娜, 郭晖
2003, 18(6): 813-818.
摘要:
针对某型发动机滑油散热系统中换热器对环境散热量较大的情况,提出了实用的滑油换热器散热特性计算模型,推导了发动机的滑油吸热准则式,从而建立起一整套发动机滑油散热系统的性能计算的新方法。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推导了换热器在实际运行状况下的NTU计算式。通过某型发动机的试验数据进行了校验,表明本文方法可以满足一般工程计算的要求,而且具有通用性,为计算滑油散热系统的性能和预测恶劣环境下滑油系统的散热能力提供了理论依据。
空间站太阳能蓄热/吸热器轻量化研究
崔海亭, 袁修干, 邢玉明
2003, 18(6): 819-823.
摘要:
为了降低太阳能热动力发电系统中关键部件吸热器的质量,在NASA2kW吸热器样机的基础上建立了吸热器的物理和传热过程及流阻的数学模型,编制了吸热器传热及质量计算的数值模拟程序,分析了结构参数和特性参数对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一定的设计要求下,合理的选取工质传热管的直径和数目、能量转换单元的转速、压缩机入口温度和回热器回热度等参数,可以明显降低吸热器质量的影响,为吸热器的设计提供了理论依据。
低泄漏高寿命刷式封严的数值计算
谢晓俊, 康宁
2003, 18(6): 824-826.
摘要:
通过空气动力学计算方法探索新型低泄漏高寿命三层片式刷式封严结构。利用商用计算流体力学软件STAR-CD,用定常可压缩N-S方程对刷封进行三维流动模拟,计算不同压差下的泄漏情况。以泄漏量作为评价指标,确定新型刷式封严结构的密封特性并对其进行改进。计算结果表明:随着进出口压差的增大,泄漏量增大;改进的封严刷环结构泄漏性能优于简单的片式刷封结构;"70度模型"的泄漏性能略好于"75度模型",说明增加层与层间的夹角可以达到减少泄漏量的效果。
高负荷跨音压气机叶尖间隙流动的数值分析与比较
敬荣强, 李泯江, 桂幸民
2003, 18(6): 827-831.
摘要:
利用自行开发的叶轮机三维数值模拟软件对高负荷跨音压气机ATS-2转子进行了带叶尖间隙的三维流动数值模拟,并与实验的结果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数值模拟得到的流场结构与实验结果一致。对粘性与无粘结果的比较显示,由泄漏流所产生的激波后阻塞区是由激波-漏流干扰所致,粘性的作用将削弱其面积和强度。随叶尖间隙增大,激波后阻塞区的径向和轴向尺度增大,压比、效率和流量下降。
微型涡喷发动机顶层设计研究
黄国平, 温泉, 李博, 梁德旺
2003, 18(6): 832-838.
摘要:
对微型涡轮喷气发动机的顶层设计问题进行了研究。首先分析了发动机尺寸对性能的影响,揭示了微型发动机推重比具有与尺寸成反比提高的潜力。基于各相关学科近期能达到的技术水平,选择了微型发动机尺寸并提出了初步设计方案。对微型涡喷发动机的压比、燃烧室出口温度和各部件效率等设计参数进行了单变量和双变量分析,得到了这些参数对推力、耗油率等性能的影响规律。提出了一个能简便准确地判断微型发动机顶层设计方案是否能产生推力的判别准则,并得出了高、中、低性能的三种气动热力参数顶层设计方案。
航空发动机试车台附加阻力修正方法
郭昕, 刘涛, 文刚
2003, 18(6): 839-844.
摘要:
附加阻力(进气冲量阻力和外部冲量阻力)是航空发动机试车台架推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准确地确定附加阻力对提高发动机试车台推力测量的准确性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对发动机总推力和试车台的对比标定进行了介绍,对发动机在露天试车台、室内地面台和高空台上附加阻力的确定方法和修正方法进行了详细地研究,给出了高空台与高空台、高空台与地面台的对比标定试验结果。
神经网络在发动机自适应建模中的应用研究
王信德, 孙健国, 李松林
2003, 18(6): 845-849.
摘要:
提出了一种新的基于神经网络的发动机自适应实时模型的建模方法。建模的思想是认为发动机的任何非额定工作都将导致其输出参数的变化,因而可以把这些参数偏离正常工作参数值的变化量,也就是输出偏离量,用来表征发动机的非额定工作情况。把它们作为增广的状态变量,设计卡尔曼滤波器对其进行最优估计,然后用这些输出偏离量的估计值,通过由BP神经网络训练出来的可测输出偏离量与未测输出偏离量的映射关系来校正机载发动机模型的计算输出,使之与真实发动机的输出一致,从而使实时机载模型获得对任何发动机非额定工况的自适应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