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2009年  第24卷  第5期

首届试验仿真与数据挖掘测试与分析会议(624)
多斜孔壁冷却方式小孔内对流换热的数值模拟
许全宏, 李涛, 薛航, 林宇震
2009, 24(5): 957-962.
摘要:
采用数值计算的方法研究了多斜孔壁冷却方式小孔内对流换热的特性.数值分析采用了只考虑流体区域对流换热和考虑流体与固体间流固耦合传热共两种方法.计算结果表明:流固耦合传热法更能反映小孔内实际的换热特性;小孔进口处的Nu数最大,且随着孔内雷诺数的变化,孔进口区对孔内换热的影响也不同.
超燃燃烧室流场计算方法比较分析
王成鹏, 杨永阳, 刘晨, 王江峰, 程克明, 伍贻兆
2009, 24(5): 963-969.
摘要:
采用准一维流动模型、轴对称方程、三维数值模拟方法结合13组分、32反应氢燃料反应机理计算了"等直段+扩张段"燃烧室内超声速燃烧问题.结果表明准一维流动模型与三维数值模拟方法的计算结果反应了主要气动参数变化规律;除预燃激波串区域外,计算数据与试验数据吻合良好;准一维流动模型计算快速、适应性强;三维数值模拟方法给出了详细流场细节,所需计算时间长.针对两种模型特点,在超燃燃烧室设计过程中应有机结合协同工作.
基于熵产最小曲线型散热器参数优化设计
周建辉, 杨春信
2009, 24(5): 970-979.
摘要:
基于参数化设计和模拟方法,采用VB开发了放射状散热器参数化设计模拟软件,可自动生成高质量的六面体网格和进行数值计算.利用该软件快速对风扇散热器组件的结构参数进行性能分析和讨论,加深了对风扇散热器组件各主要参数在散热器整体性能中影响程度的认识.采用并行计算流体力学方法,基于组合优化策略以熵产最小为目标函数对多参数结构风扇散热器组件进行优化,曲线型散热器优化结果比初步设计方案的性能提高了7%.
连续爆轰发动机的二维数值模拟研究
邵业涛, 王健平
2009, 24(5): 980-986.
摘要:
介绍了连续爆轰发动机(Continuous detonation engine,简称CDE)的物理模型及爆轰波传播的物理机理,并对CDE流场的波结构进行了分析.使用两步化学反应模型对简化的CDE模型做了二维数值模拟研究.计算了圆柱面展开二维平面的多个爆轰循环过程.模拟结果较好地匹配了相关CDE实验所获得的流场结构.数值计算结果使我们可以更加透彻地理解CDE各方面的参数,对于CDE的进一步研究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侧喷挡板式雾化喷油杆喷雾特性实验
柳杨, 马文杰, 李瑞明, 邢菲, 杨茂林
2009, 24(5): 987-993.
摘要:
发展了一种新型侧喷挡板式雾化喷油杆,使用Malvern激光粒度仪,对其在横向气流中所形成的雾场进行测量,获得其雾化特性参数.分析了初始雾化过程和雾场结构,初步研究了油压、气流速度以及喷油杆几何结构对喷雾特性的影响.研究结果对于该型喷油雾化方式的应用研究以及数值计算有着重要的意义.
微小通道流动换热特性分析及其结构优化
王梦, 吴宏, 徐国强, 陶智, 刘庆东
2009, 24(5): 994-999.
摘要:
就一组不同水力直径的矩形微小直通道进行了实验研究,并通过经验证的数值方法进行了大量CFD计算,得到了通道内流体努塞尔数和阻力系数随雷诺数变化的规律.结果表明,在所研究微小尺度范围内通道内流动的转捩雷诺数提前到1 200~1300之间,以大量数值模拟结果为样本点经过多元线形回归建立了所研究范围内微小通道流体换热与流动特性的准则关系式,并基于遗传算法,对矩形微小通道的几何结构进行了优化,为工程应用提供了依据.
双向扩张型孔射流角度对气膜冷却特性影响的实验
李广超, 朱惠人, 樊慧明
2009, 24(5): 1000-1005.
摘要:
设计了气膜冷却实验台,测量了单排7个气膜孔的平均换热系数和冷却效率.气膜孔倾角为20°,45°和90°,孔间距P/d=3.动量比变化范围为1~4.重点研究主流零压力梯度下动量比和孔倾角对换热系数比和冷却效率影响.结果表明,动量比的增加使换热系数比和冷却效率都增加,随着倾角增加,动量比对冷却效率的影响减弱;倾角对换热系数比的影响非常复杂,倾角的增加使冷却效率减小.倾角20°的冷却效率明显高于倾角45°和90°的冷却效率.
共振型PDE谐振腔喷嘴匹配关系研究
姜日红, 武晓松, 王栋
2009, 24(5): 1006-1010.
摘要:
在数值模拟的基础上分析了两种不同形状的喷嘴:细长孔喷嘴(或称狭缝喷嘴)和环形喷嘴对于射流碰撞和激波形成以及聚焦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又以环形喷嘴为例,分析了喷嘴尺寸对于射流碰撞和激波形成聚焦的影响,得出环形喷嘴相对于细长孔喷嘴具有更好的聚焦效果,以及有效利用激波起爆爆震波的喷嘴与谐振腔的几何匹配关系.
离心力场下V型火焰稳定器火焰稳定性的研究
安帅, 林宇震, 张弛, 郭新华
2009, 24(5): 1011-1015.
摘要:
考察离心力场下V型火焰稳定器的火焰稳定性,通过弯曲管道模拟离心力场下的燃烧条件进行实验,利用数值模拟对冷态流场进行模拟作为辅助分析工具,并且和相同条件下直管内的燃烧特性进行比较.结果表明,由于弯曲管道和离心力场影响了火焰稳定器后的流场导致低速回流区产生畸变,回流量减小,离心力场下V型火焰稳定器火焰稳定性相比常重力场下较差.而贫油熄火极限随着离心力加速度系数G的增大而减小.
扰流柱几何参数对层板流阻和换热特性的影响
袁星, 吕东
2009, 24(5): 1016-1021.
摘要:
研究了扰流柱几何参数中填充比和直径比对于层板结构流阻和换热特性的影响,在进口流量和两侧换热条件相同情况下,对孔径、通道高度和开孔率相同,扰流柱均为圆柱形,出气孔均倾斜60°角,但扰流柱填充比和扰流柱直径比不一样的15种模型进行了流固耦合计算,得到了模型的流阻和换热特性.结果表明对于流阻而言,填充比的增加有利于层板模型流阻的减小和换热效率的提高;同时,在等填充比条件下,主扰流柱直径的增加有利于层板流阻的减小;当主、副扰流柱直径相同时,换热效果达到最佳.
气动热力学与总体设计
化学非平衡流动对超燃冲压发动机尾喷管性能的影响
王新月, 杨振鹏, 王彦青
2009, 24(5): 1022-1027.
摘要:
采用RNGk-ε湍流模型和有限体积方法数值求解有组分的守恒形式Navier-Stokes方程,针对设计的超声速燃烧冲压发动机单斜面膨胀喷管,采用氢氧七组元八反应模型,数值模拟不同高度、不同来流马赫数条件下的喷管流场和性能.计算结果表明,喷管内的进一步燃烧对燃烧室起到了一定的补燃作用,对喷管性能影响较大.化学非平衡状态下,喷管推力特性和升力特性显著提高.超燃冲压发动机尾喷管的性能研究,应考虑化学非平衡流动的影响.
某型涡扇发动机扰流板进气总压畸变研究
马燕荣, 马明明, 王小峰, 屈霁云, 王艳平
2009, 24(5): 1028-1034.
摘要:
在吊舱进口安装扰流板进行某型涡扇发动机进气总压畸变试验,得到了该型发动机若干状态下进气总压畸变的定量数据,研究了发动机进口总压分布的影响因素,讨论了发动机工况、扰流板相对深度对吊舱进气段总压恢复系数、发动机进口各畸变值的影响.同时基于试验数据结合计算流体力学(CFD)计算发动机进口稳态总压分布及畸变值,结果表明,计算与试验吻合较好.工作为该型发动机的扰流板空中畸变及逼喘试验及研究奠定了基础.
基于过程神经网络的航空发动机排气温度预测
丁刚, 徐敏强, 侯立国
2009, 24(5): 1035-1039.
摘要:
从泛函分析的角度出发,将航空发动机排气温度预测问题转换为一种泛函逼近问题.利用过程神经网络对任意连续泛函的逼近能力,提出了一种基于过程神经网络的航空发动机排气温度预测方法.为克服过程神经网络学习速度慢的问题,为其开发了一种基于正交基函数展开的Levenberg-Marquardt学习算法.将所提出的预测方法应用到某型航空发动机的排气温度预测中,取得了满意的结果.
基于湍流边界层时均速度分布的脊状表面减阻规律研究
胡海豹, 宋保维, 刘占一, 黄明明, 潘光
2009, 24(5): 1040-1047.
摘要:
通过对试验测得的脊状表面湍流边界层时均速度分布的分析,获得了脊状表面的减阻范围和基本规律.脊状表面理论零点及壁面摩擦速度的计算采用基于湍流边界层Spalding壁面律公式的最小二乘拟合方法;模型板摩擦阻力计算采用基于边界层动量积分方程的方法.研究表明:脊状结构使得湍流边界层粘性底层增厚,近壁面法向速度梯度降低,过渡层与对数律区上移;V型脊状结构的无量纲宽度s+介于6至18时具有减阻效果;当s+≈12时,减阻量最大,最大值约7.7%.
喉部结构对微喷管性能的影响
童军杰, 徐进良, 李玉秀, 岑继文
2009, 24(5): 1048-1054.
摘要:
以FLUENT6.1为工具,利用数值计算求解二维稳态可压缩N-S方程,模拟了喉部有无圆弧过渡以及不同的喉部曲率半径对扩张比为5.4的收缩-扩张微喷管x方向质量流速和总压力影响,进而研究了对微喷管的流量系数和推力效率影响.数值计算结果表明:喉部有无圆弧过渡以及不同的喉部曲率半径,将会影响微喷管出口处x方向的质量流速和总压力分布,随着微喷管喉部特征雷诺数的增大,相对应微喷管最大流量和推力的微喷管喉部曲率半径也相应增加.
纵列式直升机悬停飞行品质研究
李国知, 曹义华
2009, 24(5): 1055-1060.
摘要:
以适合于飞行品质评价的纵列式直升机非线性飞行动力学模型为基础,根据有人驾驶垂直/短距起落飞机军用品质规范(MIL-F-83300)以及军用旋翼飞行器驾驶品质要求(ADS-33E-PRF),对纵列式直升机悬停开环状态下的飞行品质进行了计算分析.按照两种规范的要求,对纵列式直升机的动态响应特性与带宽、操纵特性与姿态敏捷性、轴间耦合以及横向突风扰动影响进行了分析,最后给出了一些有意义的结论.
结合统计的模型辨识在发动机故障诊断中应用
朱大明, 朱之丽
2009, 24(5): 1061-1065.
摘要:
以一个双轴分排涡扇发动机为例,研究了数理统计和模型辨识组合方法诊断发动机双故障的可行性和效果.模型辨识法基于发动机性能仿真模型,在辨识的过程中利用了发动机平衡技术,考虑了模型的非线性.运用数理统计方法对辨识法得到的结果进行再处理,弥补了单纯以拟合程度为标准进行故障隔离的不足,定义和选择合适的故障指标,可以在多重故障模型下得到良好的故障隔离效果.
叶轮机械
涡轮非定常流数值计算方法研究
葛宁
2009, 24(5): 1066-1070.
摘要:
在实际叶片排几何模型不变的条件下,采用交接面周期性处理方法可大大缩小非定常流计算域,减小计算量,但该处理方法会给非定常流计算带来一些近似,通过某跨声速涡轮级三维粘流数值计算,分析和评估计算方法,结论是该方法不改变时间平均下的稳态性能参数,而且可用于多级涡轮非定常流计算.
轴流压气机非定常分离流动耦合控制实验
李志平, 李秋实, 袁巍, 陆亚钧, 吴玉林
2009, 24(5): 1071-1078.
摘要:
在一台单级低速轴流压气机试验台上,利用外部声激励,研究控制非定常流动分离的途径.重点考察了激励频率与压气机流场内典型的非定常特征频率的耦合关系以及激励强度、激励信号波形对轴流压气机非定常分离流动控制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激励频率和激励强度是分离流动控制中较为重要的两个参数,而激励信号波形的变化对分离流动控制也会产生一定影响(相对激励频率、幅值而言较弱).当激励频率为最优频率且幅值达到某一阈值之后,非定常流动分离能够得到有效推迟或抑制,压气机时均气动性能也会大幅度提升,其总压升特性相对值可提高约3.3%.
旋转冲压压缩转子三维进气流道数值研究
韩吉昂, 钟兢军, 严红明, 孙鹏, 于洋
2009, 24(5): 1079-1088.
摘要:
借鉴典型三维超声速进气道的设计方法,设计了一种旋转冲压压缩转子三维进气流道,并采用三维雷诺平均N-S方程和Spalart-Allmaras湍流模型对其流场进行了数值研究.计算结果表明:与三维超声速进气道中的平直激波系不同,三维进气流道中的激波为曲线激波;与二维进气流道中的激波系相比,三维进气流道中的激波系要相对模糊和复杂;转速和背压对三维进气流道的性能有较大影响.
具有前缘凹陷特征的气冷涡轮叶型研究
王凯, 王松涛, 王仲奇
2009, 24(5): 1089-1095.
摘要:
提出了一种具有前缘自锁涡的新型气冷涡轮叶型.对新叶型流场进行了跨声速情况下的详细数值研究.观察了由前缘冷气喷射所形成的冷气旋涡沿叶型表面的变化.将新叶型的冷却效率、能量损失、压力场等与传统气冷涡轮叶型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新气冷叶型能够把由前缘冷气喷射形成的冷气旋涡锁定在其凹陷部位.冷气与主流的掺混损失减小.因此,前缘冷气喷射孔的列数可以减少.相应地,冷气喷射量可以减少.
二次流与叶顶间隙损失的数值研究
石宝龙, 岂兴明, 矫津毅, 杨荣如
2009, 24(5): 1096-1100.
摘要:
叶顶间隙二次流在高压涡轮总损失中占据了较大比重.针对某型航空发动机的结构特点,研究了涡轮叶顶间隙结构对性能影响的机理.计算结果和实验数据吻合的较好.流场细节分析表明:在叶顶间隙流通面积相同情况下,台阶型、渐缩型间隙优于直线型,凸/凹型间隙效率最低;渐缩型间隙在叶片前半轴弦受到上通道涡的抑制,减少了叶顶间隙泄漏涡的强度和范围;凸型间隙在叶片前缘引起了流动分离,凹型间隙存在一高速区,增加了二次流损失.
端壁造型技术在亚声轴流压气机级中的应用
卢家玲, 楚武利, 胡书珍, 刘志伟
2009, 24(5): 1101-1107.
摘要:
为探索利用端壁造型技术来提高轴流压气机性能的可能性,以亚声轴流压气机试验级为对象,对端壁造型技术在压气机中的应用进行了研究.鉴于压气机的逆压工作环境,端壁设计结合了周向(非轴对称)和流向两个方向的造型,具体介绍了造型方法.对端壁造型后压气机级的数值模拟显示:端壁造型技术可以有效减小、消除静子角区分离,进而提高级的效率和压比.
透平级通流部分全设计变量多目标优化设计
陈志鹏, 袁新
2009, 24(5): 1108-1113.
摘要:
采用优化设计方法优化某轴流透平级通流部分造型,利用基于非均匀有理B样条(NURBS)曲线技术的参数化造型方法提取包括叶片和端壁造型的全设计变量,选取级效率最大化和动叶根部最高温度最小化进行多目标优化设计.引入基于并行子空间的组合优化策略,缩短了优化设计周期.优化设计后的透平级效率提高了0.664%,动叶根部最高温度下降达透平级内温度变化范围的1.5%.该工作表明该优化设计方法在透平级设计上具有重大应用价值.
轴流风机的进口径向畸变研究
乔清华, 钟芳源, 杨波
2009, 24(5): 1114-1121.
摘要:
对轴流风机的进口速度畸变情况进行了分析,利用改进的双激盘理论通过进口速度分布的改变来分析进口畸变对于性能的影响,并且将模型的计算结果与实际的实验结果相比较,得到一种合理的速度分布.
三级轴流压气机变工况条件下导叶/静叶和转速联动的调节规律
宫伟, 张宏武, 聂超群
2009, 24(5): 1122-1128.
摘要:
运用三维粘性流体分析技术,通过改变导叶和静叶角度的方式,对压气机在设计转速和非设计工况下的流动损失和失速裕度进行了分析,目的是研究在导叶和多级静叶安装角匹配时,压气机效率和稳定变化的趋势和特征,结果表明:导叶/静叶联调与压气机转速的变化有一定的对应关系,这一规律的探索,为实际运行的自适应调节方案设计提供了基本准则.
基于Gurney襟翼的低压涡轮叶栅流动控制实验
张军胜, 乔渭阳, 孙大伟
2009, 24(5): 1129-1135.
摘要:
研究了在PAK-B低压涡轮叶片压力面尾缘加装不同Gurney襟翼在不同流动状态下对流动的控制影响.结果表明,Gurney襟翼能够有效减小PAK-B叶型失速流动状态下的损失.在进口Re=23 000,Ma=0.021,FSTI=1%状态下,加装高度为1%弦长的圆形襟翼后总压损失系数减小29%左右,气流转折角增大3.12%左右,同时影响使主流流量减少5%左右;该襟翼使吸力面边界层分离及重附的位置延后,使尾迹区减小,从而减少流动损失.
基于抛物线外推的压气机低转速特性研究
王宇, 刘建勋, 李应红, 郑铁军
2009, 24(5): 1136-1142.
摘要:
针对在建立起动过程数学模型时发动机部件低转速特性难以获取的问题,提出了基于抛物线外推的压气机低转速特性获取方法.给出了两种型号发动机的压气机外推实例,结合发动机部件低转速特性外推的合理性判据可知,所提方法具有较好的准确性和通用性.
大飞机动力
基于领域专家知识的发动机模糊可靠性分配方法
古莹奎, 黄开启
2009, 24(5): 1143-1149.
摘要:
提出了一种基于多领域专家知识的发动机模糊可靠性分配方法,以降低决策者主观偏好以及分配过程中模糊和不确定因素对分配结果的影响.基于对影响发动机可靠性因素的分析,建立了发动机模糊可靠性分配的数学模型,并以三角模糊数代替常规层次分析法中的标度,提出了一种模糊评判矩阵方法来确定影响可靠性因素的权重.在可靠性分配过程中,充分考虑多领域专家的意见和产品开发过程的风险性.以应用实例对提出方法的有效可行性进行了验证.
直升机主桨叶的鸟撞有限元数值模拟
温海涛, 关玉璞, 高德平
2009, 24(5): 1150-1157.
摘要:
以某型直升机主桨叶为例,使用瞬态动力学分析软件(MSC.Dytran),采用先进的任意拉格朗日-欧拉(ALE)流固耦合算法,进行鸟撞过程的数值模拟.模拟结果表明:撞击过程中的最大应力达到199MPa,没有超出桨叶材料的屈服极限.研究结果为桨叶的抗鸟撞损伤设计提供了参考.
带凸肩叶片非线性振动响应分析
史亚杰, 单颖春, 朱梓根
2009, 24(5): 1158-1165.
摘要:
基于时频转换的思想,提出了一套利用叶片自由模态求解带凸肩叶片非线性振动响应的方法.该方法消除了原来方法在时频转换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考虑了振动过程中接触刚度随正压力的变化,提高了计算效率和结果的准确性,计算结果与试验结果具有很好的一致性,完全能够满足叶片减振设计的工程需要.此外,还分析了自由模态阶数对计算结果的影响,发现当接触面接近自由时,需要少阶的叶片自由模态就能得到准确结果;而当接触面接近粘滞时,需要较多阶的模态才能得到准确响应.
航空发动机故障报告、分析和纠正措施系统模型的构建
林海英, 王井然
2009, 24(5): 1166-1170.
摘要:
针对航空发动机研制中的信息分散,不能及时纠正和管理的问题,提出构造有效的故障报告、分析和纠正措施系统平台和数据库集中管理的方法,利用该方法能够对发动机故障实施有计划、有组织、按程序地开展调查、分析和纠正的组织工作,保证故障原因分析的准确性和纠正措施的有效性,对故障实行闭环控制,彻底消除故障产生的原因,从而真正实现问题"归零",为发动机研制单位成功实现高效率、高水平、高起点、归零控制等质量目标提供保障.
微型涡喷发动机转子系统设计
陈巍, 杜发荣, 丁水汀, 李云清
2009, 24(5): 1171-1176.
摘要:
以某微型涡喷发动机为研究对象,研究并实践了微型涡喷发动机转子系统设计过程与方法.首先,介绍了发动机及转子系统结构,综述了转子系统设计原则.并从轴承选用、转子动力学特性、振动控制技术、转子动平衡和轴承失效形式等方面重点分析了转子系统的设计过程.课题研究内容为进一步提高国内微型涡喷发动机设计水平提供经验依据.
频域内振动路径的功率流传递度排序
赵群, 张义民, 赵晋芳
2009, 24(5): 1177-1181.
摘要:
基于振动的功率流理论和一般概率摄动法,研究了多源激励浮筏隔振系统频域内振动传递路径的功率流传递概率的度量问题,提出了频域内振动传递路径系统的功率流传递度的新概念和方法,在考虑工程中的不确定因素以后,在频域内清晰地描述了振动传递路径系统的功率流传递度.
火箭发动机
由喷嘴连接的燃烧室到供应系统压力振荡传递过程研究
杨立军, 富庆飞
2009, 24(5): 1182-1186.
摘要:
为了研究在压力振荡由液体火箭发动机燃烧室传递到供应系统的过程中喷嘴所起的作用,从理论上分析了压力振荡由燃烧室到供应系统通过喷嘴的传递过程,推导了振荡传递过程的传递函数.讨论带有各种喷嘴的供应系统的动态特性,对供应系统管路长度、燃烧室压强、喷嘴种类、喷嘴压降及喷嘴结构尺寸对燃烧室压力振荡引起供应系统压力振荡的影响进行了计算,得到了喷嘴以及工况参数在传递过程中的影响规律.
液氧/煤油补燃发动机低频频率特性研究
李斌, 杜大华, 张贵田, 张继桐
2009, 24(5): 1187-1191.
摘要:
基于模块化层次化的建模技术,建立液氧/煤油补燃发动机的线性小扰动频率特性仿真模型.在建模过程中,重点考虑了绝热流动假设和熵波影响下的气路模型.依据交流流体网络理论,运用传递函数法分析了该型发动机的低频频率特性,为研究液体火箭的纵向耦合振动(POGO)及发动机动力学提供帮助.
小功率电弧加热发动机试验参数测试和精度分析
张莘艾, 汤海滨, 刘畅, 张振鹏, 马彬, 刘宇
2009, 24(5): 1192-1196.
摘要:
建立了一套适用于小功率电弧加热发动机地面试验的计算机数据采集测试系统,叙述了发动机地面试验过程中各测量参数的测量原理、系统的软、硬件组成以及相关技术参数.对计算机数据采集测试系统各工作通道的测试精度进行了精度分析,给出典型的试验测试结果.分析结果表明,该套数据采集测试系统能准确测得小功率电弧加热发动机工作参数,解决了小功率电弧加热发动机地面试验参数测量过程中微小流量、微小推力测量的技术难题,反映出发动机地面试验状态,为深化展开发动机各项研究提供重要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