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2008年  第23卷  第2期

首届试验仿真与数据挖掘测试与分析会议(624)
高压燃气涡轮径向内冷叶片气热耦合的数值分析
董平, 黄洪雁, 冯国泰
2008, 23(2): 201-207.
摘要:
采用气热耦合方法对采用径向内冷方式的MarkⅡ型跨声速高压燃气涡轮金属导叶进行数值模拟,通过分析叶片通道内的传热和流动过程发现叶片表面附面层内流动非常复杂,包含层流流动、转捩和湍流流动状态,所以只有使用转捩模型计算的叶片附面层内流动与实际情况相符,叶片壁面温度和换热系数分布与实验结果吻合的较好,使用其他湍流模型由于不能准确描述附面层内流动而使得计算结果误差相对较大,但是所有的湍流模型都能很好的模拟附面层以外流动.
液体圆柱射流破碎过程的实验
万云霞, 黄勇, 朱英
2008, 23(2): 208-214.
摘要:
采用高速摄像仪对圆柱射流的表面剥离现象和射流破碎长度进行了实验,在低速射流下,分析了Rayleigh模式下主液滴和卫星液滴形成过程及运动规律.随着射流速度的增大,射流表面开始出现了表面剥离小液滴.并发现存在一个临界雷诺数,当超过临界雷诺数时,射流表面出现表面剥离现象.通过对射流中表面剥离现象的实验和分析,给出了两种射流破碎长度随雷诺数变化规律和破碎长度拟合关系式.
气动参数对前缘气膜冷却效率影响的实验
李广超, 朱惠人, 廖乃冰, 许都纯
2008, 23(2): 215-220.
摘要:
针对叶片前缘结构特点,建立了前缘气膜冷却实验台,实验模型由带气膜孔的半圆柱面和平板组成.密度比为1和1.5,动量比变化范围为0.5~4,湍流度为0.4%和8%.结果表明,随着动量比的增加,冷却效率减小.在低动量比下,湍流度的提高使径向平均冷却效率降低.随着动量比的增加,湍流度对径向平均冷却效率的影响减弱.低动量比下,密度比的增加使径向平均冷却效率减小;高动量比下,密度比的增加使径向平均冷却效率增大.
模化比对直升机用红外抑制器红外辐射特性的影响
单勇, 张靖周
2008, 23(2): 221-226.
摘要:
对波瓣喷管一弯曲混合管构成的直升机用红外抑制器壁面和尾焰的红外辐射特性进行了一系列的数值研究,旨在将三维流场数值计算、壁温计算与红外辐射计算结合起来综合分析抑制器红外辐射特性,与相关实验数据的对比验证表明计算结果与实验结果仅相差15%左右,且红外辐射强度空问分布规律一致;通过对不同缩比模型的数值计算,揭示了模化比对壁面及尾焰的红外辐射特性的影响规律:(1)几何相似的红外抑制器在主流入口速度、温度相同时,壁面红外辐射强度与几何模化比的2次方成正比;(2)尾焰红外辐射强度与几何模化比的2.32次方成正比.
绕流圆柱的自由表面磁流体流动实验
韩东, 黄护林, 张炎, 李辉
2008, 23(2): 227-231.
摘要:
利用PIV(Particle image velocimetry)光学测量系统,在雷诺数分别为7 767和11 60时,实验研究了磁场对绕流圆柱的自由表面流动的影响.实验研究结果表明,磁场使边界层内的无量纲平均速度分布偏离对数分布,尾迹变窄变短,分离点向后移;当雷诺数增加到11 60时,在相同磁场强度作用下,磁场的影响减弱,从而使边界层内的无量纲平均速度分布偏离对数分布的程度减小.
光电池测光器在爆震波测量中的应用
张彭岗, 何小民, 张靖周
2008, 23(2): 232-236.
摘要:
爆震管内火焰的结构非常复杂且传播速度快,需要高精度、高响应时间的测试工具.本文在单爆震试验中采用光电池测光器和离子探针测量燃烧波.研究中以高频响压力传感器为参考依据,通过测量同一截面上压力传感器、光电池测光器和离子探针之间的触发顺序,以及光电池测光器与离子探针信号的持续时间,来验证光电池测光器在爆震波测量中的可行性与精度.结果表明:光电池测光器比离子探针更适合测量爆震管内火焰传播速度.
过热蒸汽射流冷却叶片热耦合数值模拟
董瑜, 郑洪涛, 谭智勇, 穆勇, 李智明
2008, 23(2): 237-243.
摘要:
在对射流冷却平板模型和射流冷却凹板模型数值模拟的基础上,设计了射流冲击冷却式蒸汽冷却叶片,并对其进行了热耦合数值模拟.通过改变平板和凹板的进口雷诺数,射流孔与靶板间距和凹板曲率,对靶板的冷却传热进行了对比研究,得到传热量与各个参数的变化规律.然后根据上面得到的变化规律设计出射流冲击冷却式蒸汽冷却叶片,应用ANSYS CFX 10.0数值程序,对冲击冷却的流动和传热过程进行了三维热耦合数值模拟,得到叶片表面温度和对流换热系数分布.
导弹蒙皮红外辐射特性的数值计算与分析
单勇, 张靖周, 郭荣伟
2008, 23(2): 251-255.
摘要:
采用逆向蒙特卡罗(RMC)计算方法,在给定的飞行状态下分别计算出亚声速与超声速导弹蒙皮辐射源在不同方位角的2~μm、8~14 μm波段红外光谱辐射强度及强度场分布.结果表明:对亚声速导弹,相对于8~14 μm,其2~μm的辐射可忽略不计;对超声速导弹,相对于2~μm,其8~14 μm的辐射只有0%左右,但其绝对值较大而不可忽略不计.导弹的红外辐射在0°~90°探测位置内增加,在90°~180°内减小.大气对低空亚声速导弹辐射衰减作用强,对高空超声速导弹辐射衰减作用弱.超声速导弹的最大辐射强度是亚声速的18倍.
大飞机动力
刚度随机失谐叶盘结构概率模态特性分析
王建军, 姚建尧, 李其汉
2008, 23(2): 256-262.
摘要:
基于典型叶盘结构的集中参数模型和Monte Carlo数值计算,分析了刚度随机失谐叶盘结构的概率固有特性.给出了叶盘结构的扇区两自由度集中参数模型,计算并说明了其基本频率结构特性,根据叶盘结构模态振动物理背景,提出了一个定量表征模态振型局部化程度的指标一模态局部化因子,分别计算了不同随机刚度失谐叶盘结构固有频率和模态振型局部化的统计特性,讨论了失谐因素的影响规律等.研究表明,叶片和耦合刚度的失谐影响的频率区间有着明显的不同,并在其影响频段内模态局部化因子会出现"突变"的现象.
椭圆轴承-转子系统的稳定性与分岔
王立刚, 曹登庆, 王晋麟, 黄文虎, 崔颖
2008, 23(2): 263-269.
摘要:
针对200 MW汽轮发电机组轴系,建立了椭圆轴承-转子系统的动力学模型和椭圆轴承油膜力非线性模型.利用固定界面模态综合法将608个自由度的非线性动力学系统降至30个自由度,然后采用Rouge-Kutta法对降维后的模型进行数值求解,得到随转速变化的频响曲线、分岔图和三维谱图,并据此分析系统的稳定性.利用转速变化的频响曲线,分析了偏心距、润滑剂黏度系数和轴承长径比等参数对系统动力特性的影响.数值结果表明:椭圆轴承-转子系统的稳定性区域要大于圆轴承-转子系统的稳定性区域.
等离子涂层热疲劳失效模式及失效机理研究
魏洪亮, 杨晓光, 齐红宇, 韩增祥
2008, 23(2): 270-275.
摘要:
开展了等离子涂层构件热疲劳实验研究,对失效过程及失效模式进行考察,分析了对失效起主导作用的应力分量.针对陶瓷层材料引入粘塑性本构模型,对涂层的热疲劳进行数值模拟研究.分析表明,氧化层厚度为2 μm时,陶瓷层波峰位置容易萌生Ⅰ型横向裂纹,界面中部偏上位置容易萌生Ⅱ型横向裂纹;氧化层厚度为8 μm时,陶瓷层内部法向应力主导横向裂纹的扩展;不同厚度的氧化层内部将形成较高的应变能密度.给出了等离子涂层内部裂纹形成过程及机理.
DZ125光滑试样与小孔构件低循环/保载疲劳寿命建模
周天朋, 杨晓光, 石多奇, 候贵仓, 丛佩红
2008, 23(2): 276-280.
摘要:
依据定向结晶合金DZ125光滑试样的低循环/保载疲劳试验寿命数据,提出一种预测定向结晶合金低循环/保载疲劳寿命的模型.此寿命模型可以同时考虑材料的晶向、平均应力、应变范围、应变比、最大应力对寿命的影响.接着研究DZ125合金光滑试样低循环/保载疲劳寿命与小孔构件低循环/保载疲劳寿命的关系,提出一种从光滑试样低循环/保载疲劳寿命数据预测小孔构件低循环/保载疲劳寿命的方法.应用本文提出的寿命模型,预测DZ125带小孔构件的低循环/保载疲劳寿命,并将预测寿命与小孔构件试验寿命对比,误差在2倍分散带左右.
转子进动分析的4个定理
廖明夫, 汪玉, 谭大力
2008, 23(2): 281-285.
摘要:
建立4个关于转子进动的定理.定理1为转子进动圆的面积定理;定理2为转子进动圆的周长定理;定理3和4则描述了转子上的作用力及其所作的功与转子进动的关系.应用上述定理,对不平衡力、阻尼力和反对称交叉刚度产生的弹性力所做的功进行了分析.所得结论与经典理论一致.但发现,ωy<Ω<ωx时,由于|r-|>r+|,反对称交叉刚度产生的弹性力做负功,W<0.这种情况下,反对称交叉刚度为镇定因素,有利于抑制反进动失稳.
复合材料单钉接头损伤失效试验
王丹勇, 温卫东
2008, 23(2): 286-292.
摘要:
对104件层合板接头静载力学性能及疲劳特性进行了试验研究,其中考虑了三种不同铺层、九种不同几何尺寸及两种拧紧力矩工况对其力学性能的影响.使用渗透剂增强的X射线图象技术对静载荷分级加载和疲劳载荷分时加载下试样损伤扩展及累积过程进行了无损检测,探讨了复合材料层合板接头实际损伤失效形式及破坏规律.
一种识别单盘柔性转子不平衡的新方法
黄金平, 任兴民
2008, 23(2): 293-298.
摘要:
基于柔性转子瞬态响应和反向传播神经网络理论,提出了一种识别单盘柔性转子不平衡的新方法.通过转子的理论模型建立识别转子不平衡方位角的BP神经网络,在此基础上只需两次加速启动过程就可完成对转子不平衡的识别.首先通过BP神经网络和第一次启动过程的瞬态响应数据,识别出转子不平衡的方位角;然后再通过一次加试重启动过程,利用瞬态挠度的幅值与不平衡大小之间的线性关系,识别出不平衡的大小.实验结果证明了该方法的有效性.
采用流固耦合方法的整级叶片鸟撞击数值模拟
蒋向华, 王延荣
2008, 23(2): 299-304.
摘要:
利用MSC.DYTRAN软件建立了鸟撞航空发动机叶片转子级瞬态动力学有限元模型,采用流固耦合算法,模拟受气动和离心载荷作用并稳定旋转的发动机转子叶片,遭受不同鸟体撞击的瞬态响应过程.计算结果表明:鸟体撞击会使叶片产生巨大的瞬时冲击应力;鸟体速度、密度和尺寸的增加,将迅速增加叶片的冲击应力峰值,当叶片硬化和变形能力达到充分发展后,冲击应力峰值的增加速度会变慢;同时,叶片材料静态硬化模量的增加也会提高冲击应力峰值,而静态屈服强度的增加则会减小冲击峰的作用时间.最后还进一步模拟了鸟撞使叶片发生失效破坏的过程.
火箭发动机
喷嘴对供应系统到燃烧室压力振荡传递幅频特性的影响
杨立军, 富庆飞
2008, 23(2): 305-310.
摘要:
从理论上分析了压力振荡由供应系统到燃烧室通过喷嘴的传递过程,推导了振荡传递过程的传递函数.讨论带有各种喷嘴的燃烧室的动态特性,对供应系统、燃烧室压强、喷嘴种类及喷嘴结构尺寸对供应系统压力振荡引起燃烧室压力振荡的影响进行了计算,得到了喷嘴在传递过程中的影响规律.
准一维可压缩瞬变管流的有限体积模型(Ⅰ)流场的有限体积模型
陈阳, 高芳, 张振鹏, 蔡国飙
2008, 23(2): 311-316.
摘要:
针对现有流体系统一维动力学模型缺乏统一的理论推导过程和能够涵盖众多模型的基本方程组的现象,从适用于连续介质控制体的欧拉型积分形式的流动守恒方程出发,经过合理模化推导得到了可压缩变截面管流准一维瞬变流动积分形式和微分形式的守恒方程.通过保留能量方程中的变体积项考虑了由于控制体体积的改变所输出的膨胀功.通过对守恒方程在空间交错网格上的有限体积离散建立了一种计算准一维可压缩变截面管流瞬变流场的有限体积模型,该模型可考虑变体积、变物性、轴向热传导、重力场影响,一方面,在深化和阐明了有限元状态变量模型体系的理论基础的同时,拓宽了其对瞬变流动的适用范围,另一方面,结合阀芯节流模型,从此模型出发可推导出管路系统常见元件的流场模型.
准一维可压缩瞬变管流的有限体积模型(Ⅱ)管壁温度场的有限体积模型
陈阳, 高芳, 张振鹏, 王海兴, 蔡国飙
2008, 23(2): 317-322.
摘要:
在流场模型的基础上,通过对圆柱坐标系下轴对称管道壁面划分的二维有限体积网格,建立了一种计算管壁瞬变传热的有限体积模型,可处理对流换热和辐射换热两种边界情况,可处理具有包覆层或真空夹层结构的变物性管壁传热.温度场模型是流场建模思想的自然延伸,对二者的组合运用即为所发展的可仿真准一维可压缩流管内瞬变流动的有限体积模型,一方面,在流场仿真的体系内发展了传热计算的部分并最终扩展成为统一的流动/传热仿真体系,另一方面,结合阀芯节流模型,从此模型出发可推导出管路系统常见元件的流场和温度场模型.对某发动机试验台液氧贮箱增压系统的建模与仿真表明,提出的模型体系具有很好的适用范围和良好的仿真精度.
低温推进剂贮箱增压系统分布参数数值仿真(Ⅰ)贮箱的有限体积模型
陈阳, 高芳, 张振鹏, 杨思锋
2008, 23(2): 323-328.
摘要:
从准一维可压缩瞬变管流的有限体积模型出发,通过数值拓展和集成建立了一种考虑流体与箱壁传热的低温推进剂贮箱分布参数模型.流场采用一维交错网格的有限体积模型,可考虑变物性、轴向热传导、重力场、壁面传热影响;壁面温度场采用圆柱坐标系下的轴对称二维有限体积模型,可处理对流换热和辐射换热两种边界情况,可处理具有包覆层或真空夹层结构的变物性管壁传热.模型全面考虑了贮箱内的分布参数效应,适用于贮箱增压计算领域.
低温推进剂贮箱增压系统分布参数数值仿真(Ⅱ)增压系统数值模型与仿真结果
陈阳, 张振鹏, 杨思锋, 瞿骞, 陈锋, 朱子环
2008, 23(2): 329-335.
摘要:
在所建立低温推进剂分布参数贮箱模型的基础上,采用液体火箭发动机试验台气路系统模块化建模与仿真软件,对某试验台液氧贮箱增压系统在发动机点火工作段的增压过程进行了仿真研究.仿真结果与试验结果以及经验公式计算结果获得了很好的一致,表明分布参数贮箱模型相对于集中参数模型更为准确全面地描述了低温贮箱内的流动和热分层现象,并表明有限体积模型体系及所开发的仿真软件具有广泛的适用范围和良好的仿真精度,在管路系统仿真领域具有工程应用价值和数值拓展潜力.
冷却环带喷注结构对煤油超临界液膜的影响研究
陈建华, 卢钢, 张贵田, 周立新, 孙宏明
2008, 23(2): 336-341.
摘要:
针对液氧/煤油补燃发动机液膜冷却过程,建立了超临界条件下的液膜冷却模型,分析了冷却环带喷注结构对局部流动和冷却效果的影响.在超临界条件下,煤油和周围燃气为同种流体,用同一组方程来描述其流动与传热过程,对3种典型冷却环喷注结构的流动进行了数值模拟.结果表明:冷却环带的出口角度、台阶结构和喷射角对局部流动和传热有显著影响,出口角度小于90°的台阶式结构可减小局部回流从而有利于推力室的热防护.
导弹助推器分离过程数值模拟研究
王力, 谷良贤
2008, 23(2): 342-346.
摘要:
应用了结构网格中的Chimera重叠网格技术和Favre平均三维N-S方程以获得流场解.采用k-ε湍流模型模拟气体的湍流粘性影响,计算中分别考虑空气和两种火箭发动机喷流等三种不同流动介质,采用时间相关边界模拟发动机拖尾段的非定常流动,最终求解带约束的六自由度弹道方程模拟了导弹助推器的分离脱落过程.并对发动机喷流对助推器分离的影响开展研究.所做工作可对于精确确定火箭助推器分离轨迹及姿态提供方法参考.
叶轮机械
射流襟翼-低压涡轮叶栅主动流动控制数值研究
罗华玲, 乔渭阳, 许开富
2008, 23(2): 347-354.
摘要:
针对PAK-B低压涡轮叶型,基于耦合了Langtry-Menter转捩模型的Menter's SSTk两方程模型,数值研究了不同流动状态下射流襟翼的流动控制机理.计算结果表明,射流襟翼能够有效控制PAK-B叶型失速流动状态下的损失,当射流流量百分数为2%,能量损失系数较无射流襟翼控制状态时下降40%;同时,气流转折角增大5%;影响并使主流进口质量流量减小10%,对于叶型未失速流动,控制不一定有效.结果还表明,射流襟翼能够推迟相邻叶型吸力面边界层转捩,从而延迟分离流动再附.
进气畸变对低速轴流压气机失速特性的影响
蒋华兵, 陆亚钧, 袁巍, 李秋实, 侯安平
2008, 23(2): 355-360.
摘要:
利用插板扰流器模拟压气机进口畸变流场,并深入分析了此畸变流场对某单级低速轴流压气机的旋转失速特性的影响.通过对压气机性能瞬时响应、失速扰动信号的发展和失速扰动信号的频谱特性的分析,探讨了进气总压畸变对压气机失速形式、失速强度、失速频率的影响.在畸变区形成的失速扰动将经历形成、发展、衰减甚至消失这一发展过程,只有当阻尼不足以阻止失速扰动的发展和周向传播时,压气机才会进入旋转失速状态,从而影响了压气机失速特性.
驻室式处理机匣——内部流动及扩稳机理的数值研究
蒋永松, 王咏梅, 杜辉, 郭捷
2008, 23(2): 361-366.
摘要:
通过定常模拟的方法,研究了驻室式处理机匣对高负荷、高马赫数孤立转子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相同的处理机匣结构在不同的转速下取得的效果存在较大差异,在设计转速时,处理机匣并没有使风扇转子的失速裕度得到改善,并且效率下降约2.8%;在非设计转速时,处理机匣扩稳作用得到充分体现,转子稳定性得到较大程度的加强,并且没有导致转子性能的下降.通过对处理机匣内部流场的详细分析,揭示了驻室式处理机匣的扩稳机理.
轴流压气机叶尖片削全工况特性分析
邵卫卫, 季路成, 黄伟光
2008, 23(2): 367-373.
摘要:
以ROTOR3转子为例,采用数值模拟方法对叶尖压力面片削深度(沿叶片切向)及高度(沿叶片展高方向)进行参数化研究.计算得到60%,80%,90%及100%设计转速工况下的全工况特性曲线,并对100%设计转速工况作了详细的内部流场分析.包括原型在内10种模型计算结果表明:在0~50%片削深度和82%~100%展高内片削使ROTOR3转子堵塞流量、总压比、绝热效率略有提高,失速裕度略有下降,但影响并不十分显著.
气动热力学与总体设计
大型飞机辅助动力装置与微型涡轮发动机技术特点对比
黄国平, 梁德旺, 何志强
2008, 23(2): 383-388.
摘要:
对比分析了这两类动力系统的总体设计和部件技术特点,总结了两者的相似性和不同.分析结果显示:用于150~200座大型飞机的辅助动力装置与推力400 N左右的微型涡轮发动机具有相当的功率;两类动力系统主要部件的设计和制造都具有相似性,微型涡轮发动机的部件性能指标更高,而辅助动力装置通过略保守的设计来获得高可靠性、经济性和长寿命.最后,提出了在已有MTE技术基础上开展APU研制的技术路线.
一种定几何混压式二元进气道的再起动特性研究
谢旅荣, 郭荣伟
2008, 23(2): 389-395.
摘要:
针对一种设计飞行马赫数范围为2.25~4.0的定几何混压式二元超声速进气道由于反压引起的不起动开展了再起动特性风洞实验研究.根据实验结果和二维非定常数值仿真结果分析表明:在Ma=2.51和3.01下进气道性能在进锥/退锥实验中规律一致;按照Ma=2.25的起动面积收缩比确定的喉道面积,使进气道在来流Ma≥2.51时具有自起动能力;而在稳定亚临界状态下具有高的总压恢复系数及形成类似于外压式的气动通道是进气道无回路迟滞现象的主要原因.
自动控制
航空发动机控制系统传感器FDIA系统仿真
陈毅, 黄金泉, 张鹏
2008, 23(2): 396-400.
摘要:
基于卡尔曼滤波器组,建立了航空发动机控制系统传感器故障诊断系统,实现了对单个传感器故障的检测、隔离与重构(FDIA),确保了发动机控制系统即使在传感器故障发生的情况下,依然能安全可靠地工作.同时利用Simulink建立一个通用的发动机传感器故障诊断仿真平台,在此仿真平台上,对故障的诊断进行仿真验证,并分析了测量噪声对故障诊断系统性能的影响,为发动机在线传感器故障诊断系统的实现提供理论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