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2006年  第21卷  第3期

显示方式:
研究论文
跨声速双级轴流压气机对周向进气总压畸变的响应特性分析
吴虎, 贾海军, 黄健
2006, 21(3): 437-441.
摘要:
基于所建立的总压畸变矩阵传递模型,对周向总压畸变下某型跨声速双级轴流压气机容畸变特性进行了详细的数值分析,揭示出了多级环境下轴流压气机对进气畸变的衰减/增益变化规律,这对理解增强多级轴流压气机抗压力畸变能力机理,提高多级轴流压气机性能和扩大其稳定工作范围意义明显。
低耗散TVD格式及叶轮机内低马赫数流动模拟
李雪松, 徐建中
2006, 21(3): 442-447.
摘要:
推导了条件化预处理矩阵在守恒变量下的形式,以及三维任意曲线坐标系下的相应的系统特征值与特征矩阵。根据预处理技术修正了任意曲线坐标下的Harten-TVD格式,得到低耗散TVD格式,并讨论了抑制了压力速度失耦的方法。分别使用修正后低耗散格式与未修正的格式,对高负荷低压涡轮叶栅T106内低速流动:进口马赫数分别为0.1,0.01和0.001,进行数值模拟。计算表明,未修正格式不能得到有意义的结果,而修正后的低耗散格式,即使在极低的马赫数流动下,也工作良好。同时可以注意到:对于无粘流动,三种进口马赫数条件下,流场内等压线分布几乎是一致的。
向心涡轮内部流动数值模拟分析
冯涛, 周颖, 邹正平, 李维, 丁水汀, 徐国强
2006, 21(3): 448-454.
摘要:
利用三维数值模拟方法对向心涡轮内部流动进行数值模拟,分析了岛型导叶的气动特点、通道中的二次流动和各个涡系的发展以及不同叶尖间隙对流动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一定范围内岛型导叶对气流角变化不敏感;在靠近动叶进口处二次流动比较明显,流动比较复杂,而通道中各个涡系的演化发展都集中在靠近动叶吸力面一侧;随着的罩壳半径的减小,动叶叶尖处间隙流动逐渐增强;适量的间隙流动有利于改善通道顶部区域流动。
环形扩压叶栅流动非定常控制方法的PIV研究
弓志强, 陆亚钧, 葛敬东
2006, 21(3): 455-460.
摘要:
利用合成射流发生器对于一台环形扩压叶栅进行了流动主动控制的探索,发现适当的非定常激励方式可以使得环形叶栅的总压损失明显减小。同时利用二维粒子图像测速仪(ParticleImageVelocimetry,简称PIV)测量了扩压叶片绕流流场。获得了不同攻角下,在不同的激励频率和激励强度下,流场结构的变化。结果表明非定常激励可以使叶片绕流流场结构发生明显变化。在合适的非定常激励下,扩压叶片的叶背分离流动得到明显抑制,尾迹漩涡的强度和尾迹宽度均明显减小,流线分布比无非定常激励时更加平滑。实验结果能够与环形叶栅时均总压损失的变化相吻合。对于这一非定常控制方法的作用机理也进行了初步的分析。
进口畸变条件下轴流压气机转子内流的PIV研究
李茂义, 陆亚钧, 弓志强, 袁巍
2006, 21(3): 461-466.
摘要:
用50%堵塞比的插板畸变屏模拟低速轴流压气机进口流场畸变,用PIV(粒子图像速度场仪,ParticleImageVelocimetry)技术测量均匀和畸变进气条件下压气机转子叶片通道内的流场结构。实验表明,进气畸变条件下压气机流场在转子叶片通道内不同的周向位置会产生四种不同的流动结构状态,同时,进气畸变大大增加了漩涡扰动、流动亏损和转子叶排气流分离的强度,这样必然会对压气机的性能产生很大的影响。实验也验证了经典平行压气机理论的缺陷。
将缘线匹配应用于最大化三维时序效益
季路成, 闫朝, 陈江
2006, 21(3): 467-473.
摘要:
针对“二维时序效益大于三维时序”疑惑,提出将缘线匹配技术应用于最大化三维时序效益的一般方法。在此基础上,根据先前时序研究积累的经验认识,进一步给出并着重讨论了最大化三维时序效益的简化方法。以Aachen1.5级亚声轴流涡轮为例展示了该方法的实际过程和效果。结果表明,缘线匹配指导下,可以用较小的计算资源使最大化三维时序效益规程化,并且改进效果可观。
涡轮叶片尾缘开缝喷气的数值模拟和试验研究
王掩刚, 刘波, 姜健, 陈云永
2006, 21(3): 474-479.
摘要:
以某涡轮叶栅为研究对象,采用试验和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方式研究了涡轮叶片尾缘不同喷气形式对叶栅性能的影响。应用一维源项喷气模型,结合涡轮叶栅流场数值模拟,得到了不同喷气形式下涡轮叶栅流场细节。计算与试验结果显示:两种开缝形式下,喷气比例对叶片表面参数以及出口气流角影响不大,但能量损失系数随着喷气比例的增大出现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对开缝时,喷气引入吹除了附着在叶片尾缘的漩涡,并增强了尾迹与主流的掺混过程;半开缝时,喷气的引入仅吹除了附着在开缝处的漩涡,对于尾缘处流场影响不大。
跨声压气机动叶周向弯曲的数值优化设计
伊卫林, 黄鸿雁, 韩万金
2006, 21(3): 480-484.
摘要:
开发了求解雷诺平均N-S方程的三维流场模拟程序及数值优化程序,对流场求解程序进行了实验验证,并对跨声压气机动叶积叠线周向弯曲进行优化设计。优化结果表明压气机动叶弯曲可以有效地改变流场内的三维激波结构,削弱尾迹损失。绝热效率提高约0.59%。并且改善了压气机变工况性能。
轴流压气机气动扩稳一类新措施的实验探索
李志平, 李秋实, 袁巍, 陆亚钧, 蒋华兵
2006, 21(3): 485-491.
摘要:
采用外部绕流激励的方法研究非定常绕流对压气机气动稳定性的影响规律,并在此基础上探索了该措施的工程应用前景。通过模型实验验证了利用压气机内叶排间绕流的非定常耦合作用,优化匹配其周向气动布局方案,可有效的提升压气机稳定工作裕度,并改善其气动稳定性。结果表明:当绕流撞击强度达到某一阈值,并且当非定常绕流频率与非定常旋涡脱落特征频率发生耦合时,可较大幅度的提高压气机稳定工作裕度,其相对值可提高约22.1%。这一结论在压气机不同的折合转速工作状态下仍然得到了验证。
基于模糊理论的轴流式压气机防喘控制器设计
高永, 李本威, 向锦武
2006, 21(3): 492-496.
摘要:
为实现轴流式压气机喘振现象的主动控制,通过对压气机过渡态工作的模拟,分析了各可调参数变化对其工作特性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提出采用模糊控制技术对压气机喘振现象实施主动控制,设计了基于模糊控制集合理论的防喘控制器,并进行了计算机仿真。仿真结果验证了模糊控制器的有效性。
模型加力室大涡模拟的并行计算
邵茂敏, 颜应文, 刘勇, 赵坚行
2006, 21(3): 497-501.
摘要:
采用基于MPI(消息传递库)的并行算法,在贴体网格下对带V形槽稳定器模型加力燃烧室紊流化学反应流场进行数值模拟,湍流模型采用k方程亚网格尺度模型,燃烧模型采用亚网格EBU模型,采用热通量辐射模型估算辐射通量。在程序设计中,采用动态内存分配、分区算法和多点重合交错网格系统,并行计算的结果与单机运行结果的对比表明计算结果是正确的,可以明显的提高运算效率,是解决复杂燃烧流动大规模数值模拟的有效手段。
稳定器流动、燃烧实验及冷态大涡模拟研究
王方, 许春晓, 王家骅, 范育新, 韩启祥
2006, 21(3): 502-506.
摘要:
蒸发式V型稳定器是一种适用于加力式涡扇发动机加力燃烧室的外涵稳定器,本文在冷态实验中测量其流阻,同时在热态实验中测量其工作范围,并用大涡模拟对其冷态流场进行了三维全尺寸非稳态的数值模拟。分析表明,多处的回流区的组织有利于增加稳定器的稳定工作范围。
离心力场下多孔介质中热驱动换热的实验
夏婕, 常海萍
2006, 21(3): 507-511.
摘要:
以涡轮叶片新型超级冷却技术的研究为背景,在具有冷却通道的新型冷却结构中加入多孔介质,用实验的方法,模拟了离心力场下该新型冷却结构的热驱动换热现象,并与无多孔介质的情况进行了比较。实验结果表明:随着旋转速度、热流密度和冷气进口速度的增大,装有多孔介质的新型冷却结构的热驱动换热能力逐渐增强。同时实验研究发现,加入多孔介质后该新型冷却结构比未加多孔介质时具有更好的换热效果。
旋转对光滑U形通道内换热的影响研究
刘传凯, 陶智, 丁水汀, 徐国强, 邓宏武
2006, 21(3): 512-517.
摘要:
在通道进口雷诺数从6100~25100,旋转数从0~0.26的范围内,实验研究了旋转对光滑U形通道的换热特性的影响。通道长度与水力直径的比值为23,通道平均旋转半径与水力直径的比值为24。结果表明,静止状态下,通道局部努塞尔数随雷诺数增加而增加,但其沿程分布规律基本不变。旋转状态下,第一通道前后缘换热差异随旋转数的增加而增加,在第二通道中正好相反。旋转对第一通道中部转静努塞尔数比的影响最大,而弯道效应则主要影响转弯段及第二通道上游的换热。
变流向梯形通道内短扰流柱排的流量分配实验
张丽, 朱惠人, 刘松龄, 王学文, 许都纯
2006, 21(3): 518-522.
摘要:
为了深入了解涡轮叶片尾缘扰流柱区域的流动情况,对叶片内流工程计算程序进行验证,针对气流90°转弯全部从弦向流出的情况,通过实验测量了梯形通道短扰流柱排的端壁静压分布,以及各段弦向出流量沿叶片径向的变化。实验结果表明:(1)静压变化主要发生在弦向,尤其是在弦向出口附近静压变化剧烈,而沿径向静压变化不大。(2)在所研究的Re数范围内,靠近叶片根部和尖部的流量较大,而叶片中部的流量较小。(3)弦向出流量沿叶片径向的变化不超过30%。实验结果对涡轮叶片内部冷却计算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涡轮叶片尾缘复合通道中隔板结构对换热特性的影响
丁水汀, 刘丽艳, 李莉, 陶智, 徐国强
2006, 21(3): 523-527.
摘要:
采用热色液晶测温法,测量了涡轮叶片尾缘带隔板的复合通道的温度场。主要讨论了在通道其它结构均相同的条件下分别采用4种不同结构的隔板(2种孔径的矩形隔板与2种孔径的波形隔板),研究隔板中孔径大小对通道换热和流阻的影响。结果表明:矩形隔板中将矩形隔板上的孔由原来的1.8mm放大到2.5mm(即出流孔的总面积放大一倍)后提高了通道的换热,降低了流阻;波形隔板中将隔板由波谷孔径1.5mm、波峰孔径2.1mm分别放大到波谷孔径2.1mm、波峰孔径3.0mm后对换热没有提高;矩形隔板与波形隔板比较的情况下,波形隔板的换热均高于矩形隔板,而且流阻较低。
非均匀横流作用下冲击射流冷却的数值研究
谭蕾, 张靖周, 谭晓茗
2006, 21(3): 528-532.
摘要:
运用数值计算的方法对非均匀横流作用下冲击射流冷却的流动和传热过程进行了三维数值研究,揭示出射流冲击孔和横流孔相对排列方式、射流雷诺数和横流雷诺数相对大小、射流孔中心至横流孔出口截面距离等因素对冲击射流冷却流动传热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若保持总的冷却流量不变,当横流雷诺数与射流雷诺数之比等于或大于0.5后,有横流时的冲击射流冷却局部努塞尔数比无横流时有较为显著的下降;在非均匀的横流作用下,对于叉排和顺排方式,由于射流和横流的相互作用,壁面温度分布呈现出复杂的特征;射流孔和横流孔呈顺排布置时,峰值努塞尔数所对应的射流驻点区向下游偏移。
不同缝槽进气孔间距的纯气膜绝热温比试验研究
张弛, 许全宏, 林宇震
2006, 21(3): 533-537.
摘要:
通过传热试验法对不同缝槽进气孔间距的纯气膜冷却效率进行研究。研究所用气膜缝槽结构无收缩,进气孔与舌片垂直。试验中主流湍流强度在10%以上,测量气膜绝热壁温以确定其重要冷却效率描述参数——绝热温比。试验结果表明:缝槽进气孔间距对气膜冷却效率影响很大,减小进气孔间距,可以减小缝槽几何特征参数MIXN,明显提高气膜的绝热温比。
一种镍基单晶合金多轴低周疲劳损伤参量
丁智平, 陈吉平, 尹泽勇, 杨治国, 陈晓鸣
2006, 21(3): 538-544.
摘要:
用损伤应变能释放率作为热力学广义力描述正交各向异性材料的疲劳损伤过程,定义了含有3个弹性常数的镍基单晶应力三轴性因子,它不仅反映多轴载荷下的复杂应力状态,还显示正交各向异性材料偏轴受载时存在的正应力与剪应力的耦合效应,是对各向同性材料应力三轴性因子的拓展。用镍基单晶应力三轴性因子修正Mises应变范围作为疲劳损伤参量,引入损伤驱动力循环特征参数反映循环载荷的交变特性,提出了单晶合金低周疲劳损伤模型。利用DD3和CMSX-2单晶合金低周疲劳试验数据,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方法拟合疲劳损伤模型参数,试验所得数据都落在2倍和2.5倍偏差分布带内。
航空发动机主轴轴承滚道表面光饰强化处理
邓四二, 滕弘飞, 周彦伟, 马付建, 张志华
2006, 21(3): 545-549.
摘要:
表面改性处理技术是一种提高航空发动机主轴轴承疲劳寿命的有效途径。在表面改性处理理论分析基础上,提出一种新的航空发动机主轴轴承滚道表面强化处理技术(即光饰强化处理)并研制了相应的光饰强化专用设备——离心强化机,试验结果表明:该技术可以有效地提高航空发动机主轴轴承滚道表面硬度,改善滚道表面粗糙度,并在滚道接触表层产生残余压应力,显著地提高航空发动机主轴轴承疲劳寿命和降低疲劳寿命离散性。
盘型磁流变流体阻尼器悬臂转子系统响应时间测试
祝长生
2006, 21(3): 550-555.
摘要:
在不同的磁流变流体、激励方式、转子转速以及磁场强度情况下系统地测量了盘型磁流变流体阻尼器悬臂转子系统的响应时间。结果发现转子系统的响应时间由初始响应时间、快速响应时间和慢变响应时间3部分组成。转子系统的初始响应时间一般小于100ms,快速响应时间一般在50~400ms的范围内,两者均不可能为几个毫秒。初始响应时间及快速响应时间不仅与磁场强度、磁流变流体的组分和转子转速有关,而且还与激励方式有关。突加电流过程中的响应时间比去掉电流过程中的响应时间短。无论是在突加电流还是在去掉电流的过程中,都存在着一个由磁化或去磁过程引起的初始滞后时间。
悬臂柔性转子动力特性及高速动平衡试验
邓旺群, 高德平
2006, 21(3): 556-562.
摘要:
试验研究了装不同弹性支承和金属橡胶阻尼器(组合支承)的火箭发动机氧涡轮泵转子的动力特性,并对装优选出的组合支承的转子进行了高速动平衡及重复性考核试验。结果表明:悬臂柔性转子的动力特性可以通过支承的优化组合而得到改善,单面平衡技术大幅度减小了转子的动挠度和弹支的动应力,分解和重新装配所带来的装配不平衡不会实质性的影响转子原有的平衡状态。
高速柔性转子动力特性分析与试验研究
邬国凡, 陈国智, 涂孟罴
2006, 21(3): 563-568.
摘要:
某燃气发生器转子工作转速超过第一阶弯曲临界转速,对该高速转子的动力特性和平衡平面的灵敏度进行了计算和分析。根据计算对该转子支承形式进行了调整,并用模拟转子进行了动力特性试验,计算和试验结果表明合适的支承形式和减振措施,可使该转子顺利通过弯曲临界转速,在工作转速下平稳运行。
有大预紧效应的多叶径向箔片轴承的分析
耿海鹏, 戚社苗, 虞烈
2006, 21(3): 569-574.
摘要:
针对有大预紧效应多叶径向箔片轴承的结构特点,通过引入辅助分析部件建立箔片轴承的非线性接触有限元仿真模型。在分析过程中通过改变作为刚性体的辅助部件和作为柔性体轴承部件之间的几何位置来模拟大预紧多叶箔片径向轴承的装配过程并最终求得箔片轴承中接触应力应变。将处理轴承间隙压力分布的控制方程-雷诺方程和非线性的接触求解过程耦合起来迭代求解,第一次对有大预紧效应的多叶箔片径向轴承进行了完全气弹耦合数值分析。
基于EMD和SVM的滚动轴承故障诊断方法
程军圣, 于德介, 杨宇
2006, 21(3): 575-580.
摘要:
将支持向量机(SupportVectorMachine,简称SVM)、经验模态分解(EmpiricalModeDecomposition,简称EMD)方法和AR(Auto-Regressive,简称AR)模型相结合应用于滚动轴承故障诊断中。该方法首先对滚动轴承振动信号进行经验模态分解,将其分解为多个内禀模态函数(IntrinsicModeFunction,简称IMF)之和,然后对每一个IMF分量建立AR模型,最后提取模型的自回归参数和残差的方差作为故障特征向量,并以此作为SVM分类器的输入参数来区分滚动轴承的工作状态和故障类型。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在小样本情况下仍能准确、有效地对滚动轴承的工作状态和故障类型进行分类,从而实现了滚动轴承故障诊断的自动化。
面向FADEC系统BIT验证的综合故障注入器研究
秦海波, 张天宏, 孙健国
2006, 21(3): 581-587.
摘要:
为了评价航空发动机数字电子控制器机内自测试检测能力,提出了一种面向全权限数字电子控制(FADEC)系统机内自测试(BIT)验证的综合故障注入器的设计思想。综合故障注入器采用ARM处理器作为核心控制器;基于数模混合电路,分别通过后驱动技术和电压求和技术实现对数字电路节点和模拟电路节点的故障注入;针对各种传感器和执行机构的电气特征,设计了具有良好逼真度的接口模拟电路,从而与电子控制器(EEC)构成FADEC系统运行环境。通过对具有BIT功能的电子控制器原理样机的故障注入实验,证明该综合故障注入器作为航空发动机FADEC系统BIT设计和应用研究的工具是非常有效的。
一种航空发动机相似多变量控制方法
杨刚, 姚华
2006, 21(3): 588-594.
摘要:
推导了航空发动机线性二次型调节器(LQR)方法相似化公式,分析并指出了存在的问题:(1)在高空低马赫数时,系统响应速度太慢,无法满足快速性要求;(2)在低空高马赫数时,控制增益太高,这一方面可能导致执行机构饱和,另一方面会使控制器在噪声、滞后等干扰情况下性能变坏。本文对相似LQR控制进行了改进,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上述问题。本文还证明了改进的相似LQR控制的稳定性,并将其推广至增广LQR方法。
中值滤波方法在燃气涡轮传感器数据校正中的应用研究
唐雅娟, 程谋森
2006, 21(3): 595-600.
摘要:
分析了发动机测量信号滤波需求,设计了针对传感器数据校正的中值滤波器和快速算法,给出了模拟发动机故障和变工况试验情况下的传感器输出,给出了滤波比较研究结果。数值实验和实际应用于涡轮试验测量数据滤波的结果表明,中值滤波器对于脉冲噪声可以完全剔除,对随机噪声也具有较好的抑制效果,并能够较好保持信号中的陡峭边沿等趋势成份。
涡扇发动机多回路切换系统稳定性分析
刘晓锋, 隋岩峰, 何保成, 于达仁
2006, 21(3): 601-605.
摘要:
研究了典型的涡扇发动机控制系统(通常包含转速控制、加减速控制与温度保护控制等功能)的稳定性问题,研究表明这是一类特殊的多回路切换控制系统,论文推导了其稳定性的充分条件:涡扇发动机多回路控制系统在各单个回路稳定并且控制回路连续切换条件下是稳定系统。
多滤波器并联方式解决直升机动力传动链扭振耦合
李胜泉, 杨征山, 孙健国
2006, 21(3): 606-609.
摘要:
为了解决直升机动力传动链扭振系统与动力控制系统的耦合不稳定性问题,提出了一种采用多个陷波滤波器并联组合、根据发动机不同的工作模态选择不同滤波器实现扭振滤波的方法。对陷波滤波器进行了改进,使得引入控制系统通频带的附加相移减小,降低了对系统控制性能的影响。通过直升机联合试验,验证了该方法是有效的。
环境压力大偏差条件下拉瓦尔喷管发动机高空推力的确定
刘志友, 侯敏杰, 龚小琦
2006, 21(3): 610-614.
摘要:
简析了拉瓦尔喷管发动机高空模拟试验的特殊性,提出了大模拟偏差条件下确定和修正拉瓦尔喷管发动机推力的方法。试验结果表明,在保证推力不确定度优于1.0%的条件下,拉瓦尔喷管发动机高空模拟试验的模拟偏差容限约为14%。当设备能力限制或其他特殊原因而采用环境压力大模拟偏差技术时,可以采用本研究的推力系数确定方法确定发动机的推力。
基于AHP的液体火箭发动机地面试验监测参数的选取方法研究
杨雪, 张振鹏, 杨思锋
2006, 21(3): 615-620.
摘要:
确定监测参数是液体火箭发动机地面试验监控系统的一个重要而基础的问题。从某液体火箭发动机地面试验稳态参数的统计特性和常见故障出发,通过分析地面试验测量参数的故障敏感性、故障关联性、测点传感器的可用性和参数相关性(或传感器冗余),建立具有方案层、准则层和目标层的层次模型,运用层次分析法(AHP)对发动机地面试验的测量参数进行评价、比较和优化,确定了用于监测液体火箭发动机地面试验的监测参数。经过发动机的地面故障试验数据和故障仿真数据的检验,所确定的监测参数集较好地反映了发动机状态的变化,说明所选用的方法合理、可行,解决了长期以来,依靠领域专家定性确定监测参数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