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2011年  第26卷  第6期

气动热力学与总体设计
马赫数4~7的高超侧压式进气道气动设计与性能
金志光, 张堃元, 刘媛
2011, 26(6): 1201-1208.
摘要:
对巡航马赫数为7、转级马赫数为4的宽范围侧压式进气道进行了设计,讨论了主要设计参数的选取原则,给出了一种曲面压缩的高性能侧压式进气道设计方案,并利用数值仿真手段对其流场结构及性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所设计的侧压式进气道在马赫数Ma=4时的流量系数达到0.753,最大正攻角可达6°以上.Ma=6时,流量系数达到0.945,隔离段出口总压恢复系数为0.504.Ma=7时,总压恢复系数为0.388;随攻角增加,进气道捕获流量几乎线性增加,流场畸变有所减小,但总压恢复系数加速下降;随侧滑角增加,总压恢复系数下降剧烈,流量系数变化不大.研究还发现,进气道下游的三维隔离段其上下壁面压差导致隔离段底部形成“对涡”流动,显著加大了流场畸变,这是各类三维隔离段的典型流动特征.
不同湍流模型对旋涡流动的数值模拟
冯喜平, 赵胜海, 李进贤, 曹琪
2011, 26(6): 1209-1214.
摘要:
针对某型旋流器,基于Navier-Stokes方程,湍流模型分别选择renormalization group(RNG) k-ε 模型和Reynolds stress model(RSM)模型,采用计算流体动力学方法对旋流器内部旋流流场进行数值模拟,通过对计算结果的分析以及与试验结果的比较,进行了旋涡流动数值模拟中湍流模型的适应性研究.研究表明:由于RNG k-ε 模型建立于Boussinesq涡旋黏性假设基础上,无法考虑涡旋黏性的各向异性,也无法描述湍流能量转化为平均运动能量的传递过程,因此涡旋流动模拟结果与试验结果差别较大;而RSM模型能够克服上述问题,涡旋流动模拟结果与试验结果较为接近,模拟结果能反映出旋流的基本特征.RSM模型适用于旋涡流场的数值计算.
“回收/调节”方法在混合LES/RANS模拟方法中的应用
陈逖, 刘卫东, 范晓樯, 孙明波
2011, 26(6): 1215-1222.
摘要:
采用一种混合大涡模拟/雷诺平均Navier-Stokes(LES/RANS)模拟方法结合三阶加权基本无振荡(WENO)格式对马赫数为2.88的压缩斜坡流动进行了数值模拟,并采用“回收/调节”方法生成入口湍流脉动边界条件.当采用固定入口边界条件时,湍流边界层会缺乏合理的湍流能量,使之抵抗逆压梯度的能力减弱,会严重高估分离区的大小;而当采用“回收/调节”方法时,可以在10倍来流边界层厚度的距离内激励起湍流大尺度结构,计算得到的流场能够再现激波/湍流边界层干扰流场的非定常特性,时间及展向平均壁面压力和试验值吻合较好.
单边膨胀喷管试验和数值模拟
谭杰, 金捷, 杜刚, 徐惊雷
2011, 26(6): 1223-1230.
摘要:
在落压比为4~60范围内,对两种不同膨胀型面的高速二元单边膨胀喷管模型试验件(SERN 1和SERN 2)进行了试验研究,获得了壁面静压分布和纹影照片.用三维数值计算得到了喷管性能参数,丰富了流场信息.试验和数值模拟结果表明:下腹板出口气流处于深度过膨胀状态时,喷管内部激波/边界层相互干扰并存在4~5道斜激波,而且SERN 1和SERN 2内部分别出现了自由激波分离和受限激波分离,这使得上膨胀面压力分布和喷管总体性能差别较大.两个模型在设计点附近总体性能差别较小,在设计点轴向推力系数可达0.96,推力矢量角约为9°;在低落比范围内,喷管性能变化较大而且两者差别明显;总体上来说,SERN 2性能优于SERN 1.
流管侧向微缝共振器的声学特性
戴习文, 景晓东, 孙晓峰
2011, 26(6): 1231-1236.
摘要:
为研究有流动管道侧向微缝共振器的声学特性,基于离散涡方法建立了一个理论模型.管道安装共振器处利用质量和动量守恒建立间断条件,再结合离散涡模型,计算出共振器的声阻抗和吸声系数.数值模拟表明微缝处流场主要取决于脱落涡层的卷起和拍动,这与流场显示实验结果一致,并验证了半经验模型中微缝剪切层的“盖子”假设.结果还表明共振器声阻主要由声压级和切向流速度决定,声抗由背腔深度和面板厚度及末端修正决定.
无轴承式旋翼桨叶固有振动特性分析
李学常, 李书
2011, 26(6): 1237-1243.
摘要:
利用传递矩阵法,研究了无轴承式旋翼桨叶的固有振动特性,计算出了套管根部固支约束和弹簧约束时旋翼振动的固有频率,并给出了套管根部变距/摆振耦合对固有频率的影响,同时也研究了不同的模型参数对固有频率的影响,最后给出了根部弹簧约束时的部分模态振型.结果表明,套管根部变距/摆振耦合对固有频率影响不大,总距角对各阶模态频率影响比较复杂,桨叶质心线到弹性轴线的距离只对高阶模态的频率略有影响.
二元引射喷管几何特征参数对推力及红外特性的影响
刘福城, 吉洪湖, 林兰之, 黄伟, 刘常春, 斯仁
2011, 26(6): 1244-1250.
摘要:
采用数值模拟的方法研究了二元引射喷管间距比变化和面积比变化对推力特性和3~5μm波段红外辐射特性的影响.排气系统的流场采用了商用软件计算,红外辐射特征采用了自主开发的软件(NUAA-IR)进行计算.结果表明:间距比变化和面积比变化对二元引射喷管的推力系数和引射流量比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在小方向角范围内,间距比和面积比的变化对宽边探测平面上的积分辐射强度影响较大,最大降幅为30%左右,而对窄边探测平面上的积分辐射强度影响较小;二元引射喷管相对于二元喷管的红外辐射特性最大降幅为50%左右.
大飞机动力
Integral inference method for da/dN-ΔK and P-da/dN-ΔK curves
FU Hui-min, WU Qiong
2011, 26(6): 1251-1256.
摘要:
The integral inference method for fatigue crack growth (FCG) curve was established based on the two-variance regression theory. The estimates of da/dN-ΔK curve and P-da/dN-ΔK curve with high confidence level and high survival probability were also given. FCG data scatter with stress intensity factor ranges in reality, which limits the group test method's application. The presented method analyzes FCG curve as an integration, thus it can exploit the lengthwise information among the FCG rates corresponding to different stress intensity factor ranges. Therefore, compared with group test method, the presented method can not only save specimens, but also have higher precision in the evaluations of da/dN-ΔK and P-da/dN-ΔK curves.
薄板孔边挤压强化对低循环疲劳寿命影响的试验
杨兴宇, 王逾涯, 董立伟, 孟祥明, 脱伟
2011, 26(6): 1257-1265.
摘要:
为提高某压气机封严篦齿盘均压孔的疲劳强度,根据均压孔的具体结构形式,设计了三种冷挤压强化方法:单侧多次挤压法、柱形头挤压法和T形头挤压法.用两种材料(不锈钢1Cr11Ni2W2MoV和镍基高温合金ЗП742)设计加工了低循环疲劳薄板有孔模拟件,用两种工艺强化薄板有孔模拟件,同时进行了室温和高温温度的低循环疲劳对比考核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对于薄板倒圆孔,T形头挤压工艺强化效果较好,可以有效提高薄板有孔模拟件的低循环疲劳寿命;在同样的强化工艺条件下,低循环疲劳载荷大小影响强化效果,载荷越小效果越明显.
双向顺序耦合法求解动力响应的试验验证
张大义, 马艳红, 洪杰, 陈璐璐
2011, 26(6): 1266-1273.
摘要:
为验证双向顺序耦合法求解的可信性,设计并建立一套气流激振下叶片结构的动力响应试验系统.通过平板叶片振动响应的计算与试验对比分析,验证双向顺序耦合法适用于非共振状态以及共振状态的动力响应求解,数值仿真结果可以准确地反映振动响应的时域变化规律和频域特征.计算求得的振动位移和振动应力具有较好的计算精度,相对误差在40%以内,可以满足大多的工程计算需求.
多维传感器标定的支持向量机复合式方法
马迎坤, 张希农
2011, 26(6): 1274-1281.
摘要:
提出了多维传感器标定的支持向量机复合式标定方法,解决了多维传感器标定中的参数不确定性和耦合非线性因素.对一个多维传感器进行了支持向量机复合标定的仿真研究,将这一方法应用到六维力传感器测量系统的标定试验中.结果表明,与传统标定方法相比,支持向量机复合标定的方法在不增加数据样本的情况下,能够显著提高传感器标定的精度;同时也比纯支持向量机标定有更强的泛化能力,复合标定的模型还可以为传感器的设计提供依据.
航空发动机叶片-机匣碰摩过程的数值模拟
刘书国, 洪杰, 陈萌
2011, 26(6): 1282-1288.
摘要:
提出了基于隐式-显式相结合的积分方法对航空发动机叶片-机匣碰摩过程进行数值模拟,充分考虑了结构的低频线性稳态响应和碰摩引起的高频非线性瞬态响应.以某高压涡轮结构为例,仿真叶片-机匣碰摩的瞬态动力学过程,分析叶片的动力响应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叶片-机匣碰摩过程中将产生影响应力分布的应力波并在叶身传导,碰摩结束后叶片将以低阶固有模态频率进行振动衰减.
压气机转子叶片所受激励的相关性
方立成, 李舜酩, 杜建建, 陈茉莉
2011, 26(6): 1289-1294.
摘要:
为了分析复杂流场对叶片的作用,研究了压气机内三种非定常气动激振形式:上游叶片排尾迹、进气畸变和旋转失速的相关性.通过在单级低速轴流压气机试验台上获得的数据,采用自相关和互相关方法,研究三种激励的特性,分析激振信号的相关性机理.结果表明:多次自相关可以清晰地显示出信号的特征频率,有效地抑制干扰噪声;激励信号之间具有很强的相关性,且相关程度主要由偶数阶激励信号产生;两两激励信号之间的互相关频率成分幅值较低,低于各信号的自谱图在该处的幅值;而三个激励信号之间的相关程度较低,其相关性主要存在于偶数阶激励信号的前两阶.
弧形燕尾榫结构设计及形状优化
吕辉停, 郝艳华, 黄致建, 吴福仙
2011, 26(6): 1295-1300.
摘要:
为了设计弧形燕尾榫结构,对弧形燕尾型榫及叶片/榫头连接部位的三角过渡段进行研究,设计一种新的叶根型线.在上述工作基础上,建立了叶根型线与榫头顶面的尺寸约束关系,利用ANSYS软件建立叶片/榫头参数化模型,并开展榫头结构及叶根型线的优化设计,结果表明优化后的新结构叶背处的应力为827.11MPa,比原结构下降6.51%;新结构的叶片/榫头质量为0.86942kg,比原结构下降1.85%;新结构叶背喉部、叶盆喉部、叶身的应力分布比较均匀,三者之间应力梯度较小.综上所述,优化后的叶根型线结构比原叶片/榫头结构叶根型线结构更好.
首届试验仿真与数据挖掘测试与分析会议(624)
短周期风洞叶栅瞬态换热实验数据处理
朱惠人, 成文娟, 李红才
2011, 26(6): 1301-1309.
摘要:
对短周期风洞中叶栅瞬态换热实验的几种数据处理方法进行了研究,并确定了各方法的适用条件,对后续的实验具有指导意义.如果实验段流动建立稳态的时间同实验时间相比可以忽略,则传热系数可以按常数处理,否则应计算传热系数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在叶片导热满足一维半无限大假设的条件下,脉冲响应法具有高效、快速的特点;直接进行二维非稳态热分析的方法限制条件最少,可用来处理所有情况的换热实验数据和验证其他方法的准确性.
Effects of temperature distribution and level on heat transfer on a rotating free disk
ZHAO Xi, XU Guo-qiang, LUO Xiang
2011, 26(6): 1310-1320.
摘要:
In gas turbine engines, with the existence of the intense forced convection and significant buoyancy effects, temperature distribution and level on turbine or compressor disks affect the heat transfer characteristics strongly. In this paper, numerical simulations were performed to analyze these influences for a free disk, with the laminar and turbulent flow respectively. The influences of temperature distribution on the heat transfer were observed by using incompressible cooling air, and temperature profiles of nth order monomial and polynomial were assumed on the disk. The analysis revealed that the heat transfer for two flow states on the free disk is determined by the exponent n of the monomial profile when specifying the rotating Reynolds number; for an arbitrary polynomial profile, the local Nusselt number can be deduced from results of monomial profiles. To study the effects of temperature level on heat transfer singly, monomial profiles were used and the local Nusselt number of compressible and incompressible cooling air were compared.And both for two flow states, the following conclusions could be drawn: the relative difference of local Nusselt number is mainly controlled by nondimensional local temperature difference, and almost independent of the monomial's coefficient C, exponent n and the rotating Reynolds number. Subsequently, a correction method for heat transfer of the free disk is presented and verified computationally, with which the local Nusselt number, obtained with a uniform and low temperature profile, can be revised by arbitrary distribution and high temperature magnitude.
射流、旋流、出流共同作用下矩形通道换热特性
张宗卫, 朱惠人, 赵曙, 郭涛
2011, 26(6): 1321-1327.
摘要:
在放大模型上详细研究了不同雷诺数和出流比下涡轮叶片内冷通道中冲击靶面、出流面和冲击侧面的换热特性.采用热色液晶瞬态测量技术测量通道内部各个面的传热系数,得到以下结论:靶面直接受到射流的第一次冲击,射流形成旋流对出流面进行第二次冲刷,对冲击侧面进行第三次冲刷;靶面受到冲击孔射流的直接冲击,因此换热最强;冲击侧面只受到旋流、横流影响,因此换热最弱;冲击和旋流是通道各个面换热强化的主要原因;换热随雷诺数的增大而增强.出流比对各个面的换热分布及大小也有一定影响.
双涡/贫油驻涡燃烧室的贫油熄火特性试验
张韬, 宋双文, 樊未军, 张荣春
2011, 26(6): 1328-1333.
摘要:
对在燃烧室进口高速气流条件下工作的贫油双涡结构驻涡燃烧室,通过改变主流马赫数与温度和改变其凹腔几何尺寸进行贫油熄火性能试验.试验结果表明:①随着主流马赫数的增加,贫油熄火余气系数减小,主流速度是影响贫油熄火性能的最主要因素.②主流温度的升高对拓宽燃烧边界有利,但是在达到600K后,对贫油熄火余气系数的影响逐渐减弱.③双涡试验件后体进气量的增加可以使贫油熄火性能变差.④不同凹腔宽深比对贫油熄火余气系数的影响很大,综合各个试验件结果,深宽比为0.88的双涡试验件的贫油熄火性能最好.
中心进气转静盘腔的冷气流阻特性实验
李夫庆, 罗翔, 徐国强
2011, 26(6): 1334-1340.
摘要:
采用实验的方法,对两种封严结构的中心进气转静系盘腔冷气流动阻力特性进行了研究.实验结果显示:阻力系数随间隙比和流量系数的增大而减小,随旋转雷诺数的增大而增大.在静止时,间隙比对阻力系数的影响要大于流量系数对它的影响;在旋转时,间隙比对阻力系数的影响要小于流量系数和旋转雷诺数对它的影响.
流动方式对航空煤油RP-3结焦的影响
吴瀚, 邓宏武, 徐国强, 琚印超, 孙纪宁
2011, 26(6): 1341-1345.
摘要:
实验研究了航空煤油RP-3在不同流动方式下的结焦分布情况.实验中采用恒定热流的方式将流经单通道不锈钢管中的溶解氧饱和的航空煤油由127℃加热到427℃,系统压力5MPa,质量通量780kg/(m2·s),并利用“称质法”获得煤油结焦数据.实验结果表明,不同流动方式下,结焦速率随着温度升高先增大后减小,存在峰值区域;虽然结焦速率峰值点出现对应的外壁温不同,但是结焦速率分布曲线相似,呈现单波峰形态;结焦总量大体相当;重力的影响体现在结交峰值位置的偏移上.
叶轮机械
某涡扇发动机考虑级间引气的二维数值模拟
金东海, 桂幸民
2011, 26(6): 1346-1351.
摘要:
针对采用S2流面流场模拟软件(AES-S2),对某涡扇发动机风扇、压气机(考虑级间引气)和整机进行地面0km及高空21km低雷诺数工况下转速特性的评估和流场分析.AES-S2数值仿真模型由带有黏性项的二维欧拉方程、燃烧模型和损失模型构成;采用任意曲线坐标系,可保证复杂几何边界的计算精度;采用隐式高阶精度Godunov求解格式,数值稳定性高,可自动捕捉激波.仿真结果表明:AES-S2计算稳定性好,收敛速度快;风扇和压气机的计算精度高于整机;整机二维计算满足工程精度需求,可为部件研制和整机部件匹配提供性能参数依据.
Numerical evaluation of tandem rotor for highly loaded transonic fan
ZHAO Bin, LIU Bao-jie
2011, 26(6): 1352-1361.
摘要:
Transonic tandem rotor was designed for highly loaded fan at a corrected tip speed of 381m/s and another conventional rotor was designed as a baseline to evaluate the loading superiority of tandem rotor with three-dimensional (3-D) numerical simulation. The aft blade solidity and its impact on total loading level were studied in depth. The result indicates that tandem rotor has potential to achieve higher loading level and attain favorable aerodynamic performance in a wide range of loading coefficient 0.55~0.68, comparing with the conventional rotor which produced a total pressure ratio of 2.0 and loading coefficient of 0.42.
非轴对称端壁下高负荷压气机叶栅二次流动分析
吴吉昌, 卢新根, 朱俊强
2011, 26(6): 1362-1369.
摘要:
探讨了高负荷压气机叶栅中应用非轴对称端壁的有效性.首先利用NUMECA/Design3D优化软件包来完成了对端壁的优化,然后推导并建立了高负荷压气机叶栅出口含全部掺混损失的二次流损失的计算方法,最后在设计攻角和非设计攻角下对轴对称端壁和非轴对称端壁结构的高负荷压气机叶栅内部及出口流场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在设计攻角和非设计攻角下采用非轴对称端壁均能改变端壁附近载荷分布、降低叶片通道的二次流动损失;在设计攻角下使叶栅周向质量平均总压损失减少约为9.4%,在非设计攻角(±3°)下分别减损7.7%和11.8%;当非轴对称端壁幅值为4%叶高时,二次流动损失最小.
叶轮式辅助心脏泵装置优化设计
杨晓琛, 张岩, 桂幸民
2011, 26(6): 1370-1376.
摘要:
叶轮式血液泵LAP-Ⅰ采用了航空叶轮机械中使用的设计思想方法,该装置是针对亚洲患者的临床应用而设计.综合航空叶轮机械技术和医学需求,采用整体转子和悬臂静子结构设计,并对其串列叶栅静子结构做了进一步的优化改进,得到叶轮式血液泵LAP-Ⅱ.计算流体动力学(CFD)模拟结果表明,血泵LAP-Ⅱ的压升性能达到医学需求,泵体内流动状况顺畅.最大比较剪切应力(S)值得到明显降低,流线显示血液通过泵体的最长时间得到减小,抗溶血应用性能得到提高.
自动控制
基于流量法的齿轮传动涡扇发动机动态建模
童万军, 唐世建
2011, 26(6): 1377-1383.
摘要:
从热力学、气体动力学和发动机基本原理出发,对基于流量法的齿轮传动涡扇发动机动态性能建模技术展开了研究,并推导出了基于流量法的齿轮传动涡扇发动机动态数学模型的求解方程组.基于该模型方程组,利用C++面向对象编程语言,建立起了某齿轮传动涡扇发动机的动态模型.该发动机动态模型与著名的商业化发动机性能计算软件Gasturb 10进行的比对显示:该模型的运算结果与Gasturb 10的运算结果具有良好的一致性,最大误差不大于1.5%.证明了基于流量法的齿轮传动涡扇发动机动态数学模型求解方程组的正确性和适用性.
某型无人直升机活塞式电喷发动机转速控制设计及试验
曾国贵, 廖智麟, 阚兆成
2011, 26(6): 1384-1388.
摘要:
针对某型无人直升机活塞式电喷发动机的特性,结合无人直升机不同阶段对旋翼转速的要求,采用转速前馈与反馈比例控制模式对地面暖车转速进行控制.采用了转速前馈、负载前馈、转速变参与反馈PID(比例、积分、微分)控制结合的控制模式实现慢车转速到额定转速的有效过渡.额定工作转速的控制采用了转速前馈、负载前馈、自动配平、转速差前馈与反馈PID控制相结合的复合型控制策略,以保证发动机在额定工作状态下转速波动误差尽量减小,实现无人直升机动力关键部分的控制.通过地面试车台发动机开车试验表明,所采用的复合型控制策略能有效实现发动机恒转速控制.
基于混合灵敏度的航空发动机切换控制系统设计
刘晓锋
2011, 26(6): 1389-1395.
摘要:
针对航空发动机工作安全边界,提出了一种基于切换控制的航空发动机控制系统设计方法.给出了切换控制策略的设计思路及切换稳定性的条件.给出基于混合灵敏度的航空发动机多回路切换鲁棒控制器设计方法,并构造了线性矩阵不等式.通过基于计算得到的控制器参数仿真表明,采用该切换方式相比于Min/Max切换方式消除了积分饱和在切换中延迟影响,提高发动机的动态响应能力及鲁棒性,同时可以保证切换的稳定性.
基于UIO的航空发动机控制系统传感器故障诊断
覃道亮, 何皑, 孔祥兴, 王曦
2011, 26(6): 1396-1404.
摘要:
研究了航空发动机控制系统传感器鲁棒故障检测与隔离问题,提出了一种克服不同干扰对控制系统诊断性能影响的方法.应用未知输入观测器(unknown input observer,简称UIO)理论来解耦航空发动机动态系统干扰,并针对控制系统传感器设计一族UIO,提取出一系列的传感器残差特征数据,通过分析残差队列的幅值特性,实现航空发动机控制系统传感器故障诊断.在高斯白噪声、模型工作点变化和非高斯噪声三类干扰下的数字仿真结果表明,不管何种干扰,UIO诊断方法均能检测和隔离出传感器故障,在诊断鲁棒性方面,要优于Kalman滤波器诊断算法.
火箭发动机
固体火箭发动机不稳定燃烧研究进展
王宁飞, 张峤, 李军伟, 苏万兴
2011, 26(6): 1405-1414.
摘要:
对固体火箭发动机不稳定燃烧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和进展进行了详细综述.分别从物理概念、理论预估模型、实验研究、数值模拟等方面出发,论述了不稳定燃烧研究过程中的难点和一些经验教训.提出了应加强流场与声场能量交换、铝粉综合作用等机理的理论研究;开展分布燃烧、脉冲触发不稳定燃烧的实验研究;进一步开发稳定性预估软件等观点,为国内固体火箭发动机在该领域的研究提供参考.
凹腔型亚燃冲压发动机燃烧效率研究
谭建国, 黄国庆, 潘余, 王振国
2011, 26(6): 1415-1419.
摘要:
通过开展亚燃冲压发动机直连式试验,研究了不同来流条件、不同余气系数时的燃烧性能.结果表明:燃烧效率受来流温度的影响较小,但随着余气系数增加,燃烧效率降低.总体而言,凹腔型燃烧室具有0.9左右的燃烧效率,初步达到了亚燃冲压发动机的实用化要求.
固体火箭发动机塞式喷管数值模拟和热态试验
任军学, 刘宇, 廖云飞, 谢侃
2011, 26(6): 1420-1425.
摘要:
为了考察固体火箭发动机塞式喷管的性能,设计了一套单元内喷管数为16、面积比为25的环簇式固体塞式喷管和一对比用钟型喷管,采用数值模拟方法预估了其推力性能.对塞式喷管进行了地面热态试验,测定了其推力性能.结果表明,环簇式塞式喷管地面燃气流动现象和推力性能的数值模拟结果与试验结果吻合.塞式喷管在地面上的推力效率达92.6%,比同面积比和长度的钟型喷管高9.1%,具有明显的高度补偿效应;但高空效率比用钟型喷管效率降低5.8%.
气氢/气氧富燃预燃室设计与试验
李茂, 高玉闪, 陈泽, 金平, 蔡国飙
2011, 26(6): 1426-1430.
摘要:
为获得点火可靠、燃气温度均匀性较好的气氢/气氧全流量补燃循环发动机富燃预燃室,开展了其结构方案设计、燃烧流场仿真和试验研究.结构方案分别为同轴双剪切单喷嘴、同轴剪切多喷嘴和分区燃烧.仿真结果表明,同轴双剪切单喷嘴方案能使燃气温度在较短的预燃室长度内达到较好的均匀性.试验结果表明,同轴双剪切喷嘴方案具有良好的点火可靠性和燃气温度均匀性,并且能在较广的流量范围内维持良好的燃气均匀性.
动力传输
直升机传动系统疲劳定寿技术
康丽霞, 曹义华, 宁向荣
2011, 26(6): 1431-1435.
摘要:
通过对直升机传动系统关重件疲劳设计中各个工作项目的研究,论述了传动系统关重件疲劳设计方法,提出了一种传动系统齿轮疲劳评定的工作流程;通过对传动系统翻修间隔期(TBO)和外场放飞寿命的分析,提出了一种用于直升机传动系统全寿命期内的疲劳定寿技术,同时列出了定寿的基本内容和工作流程,对直升机传动系统的研制、使用、维护和定寿均有一定的理论指导和工程实践意义.
螺旋双曲面齿轮修形及啮合特性
苏进展, 方宗德, 王祖兵
2011, 26(6): 1436-1440.
摘要:
为了改善螺旋双曲面齿轮啮合特性,对小轮齿面进行修形设计.用抛物线齿廓的产形齿条展成修形插齿刀齿面,模拟插齿刀和被加工齿轮的啮合运动关系,建立齿轮齿面的数学模型;根据两齿面在啮合过程中连续相切条件,建立了考虑安装误差的轮齿接触分析(TCA)模型;齿轮副的啮合仿真结果表明,刀具齿廓抛物线修形可以获得中凸的抛物线传动误差,调整修形参数可改变传动误差幅值和对称性;轴交角的变化影响齿轮副的重合度、接触椭圆、安装误差敏感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