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2022年  第37卷  第8期

燃烧、传热、传质
基于共轭传热的单边膨胀后体温度场计算分析
李虹杨, 王霄, 孙超
2022, 37(8): 1569-1578. doi: 10.13224/j.cnki.jasp.20210346
摘要:

基于共轭传热数值计算方法,对某高隐身无人机(UAV)单边膨胀后体喷流作用下的壁面温度分布进行研究,利用薄壁型网格解决了面积大且厚度薄的蒙皮、侧板结构导致的网格量过大的问题,构建精度较高的计算模型,并完成相关计算分析,主要结论如下:传统的单一流体计算虽然可以得到相似的温度分布,但得到的温度值偏高,最大可相差50 K以上;共轭传热计算可以得到更为符合实际的结果,并且可以得到结构内部温度梯度的分布,为热应力分析及结构设计提供指导;对比相同流动条件下不同金属材料的影响,某耐高温合金的壁面温度极值比金属钢高约30 K,且其上、下壁面的温差更大,梯度更高,两材料纵向肋板位置温度梯度极值分别为120 K/cm和65 K/cm。

真实气体效应对等离子体鞘套及电磁参数的影响
李俊红, 吕俊明, 苗文博, 程晓丽
2022, 37(8): 1579-1586. doi: 10.13224/j.cnki.jasp.20210124
摘要:

针对高速飞行器高超声速飞行环境,建立了热化学非平衡流动数值模拟技术,并对计算方法的可靠性进行了验证,接着开展了真实气体效应对飞行器等离子体鞘套及其电磁参数的影响规律分析。结果表明:飞行器物面中心线等离子体密度峰值与飞行试验符合良好;对于碰撞频率,沿滞止流线,双温模型以及Park反应模型对等离子体碰撞频率的影响趋势是一致的;对于相对介电常数,除激波附近,流场其他区域的实部接近1,激波附近小于1,虚部沿滞止流线逐渐升高;双温模型以及Park反应模型对相对介电常数实部和虚部的影响趋势是一致的。

圆弧型指尖密封迟滞特性的数学计算方法
杜春华, 张延超, 董书娜, 崔亚辉, 吉洪湖
2022, 37(8): 1587-1596. doi: 10.13224/j.cnki.jasp.20210126
摘要:

为了预测指尖密封迟滞特性,提出了用能够直观反映指尖密封迟滞特性的最小迟滞量来表征指尖密封的迟滞,建立了指尖密封最小迟滞量计算的数学模型,确定了模型中的修正系数,并进行了试验验证,采用修正后的计算模型研究并获得了结构和工况参数对指尖密封迟滞的影响规律。研究结果表明:采用修正后的模型进行考虑迟滞效应的泄漏特性数值计算与试验结果误差最大为7.64%,最小迟滞量的计算模型合理可靠;指尖密封结构参数对其最小迟滞量影响程度从小到大依次为:指梁型线圆、指梁间隙、指梁根圆、指梁顶圆、指梁基圆、周向角、指尖片厚度。研究结果为进一步开展迟滞对指尖密封泄漏特性影响和指尖密封结构优化设计的研究提供了依据和理论基础。

涡轮机匣热辐射⁃对流耦合换热特性数值计算与实验测试
陈皓, 李嘉伟, 史航, 汪彤, 宋方舟, 王天壹, 刘向雷
2022, 37(8): 1597-1606. doi: 10.13224/j.cnki.jasp.20210529
摘要:

开展了整环机匣的热辐射⁃对流耦合计算,获得了综合传热系数拟合关系式,并进行了实验测试验证。研究发现:封闭腔内,热辐射的存在大幅强化了壁面换热,辐射热流占总换热量比值可达90%以上。在3层机匣结构中,当发射率在0.3~0.8变化时,机匣沿径向方向上的温度梯度减小,主流区域的对流换热得到加强,半封闭区域对流强度降低。发射率为0.8时,外机匣流体侧壁面的辐射热流占总换热量的33.3%。

不同气量分配下声激励对中心分级旋流火焰动力学的影响
魏为, 许全宏, 苏童, 韩啸, 杨思恒, 周宇晨
2022, 37(8): 1607-1619. doi: 10.13224/j.cnki.jasp.20210573
摘要:

采用高速摄像拍摄火焰化学自发光和本征正交分解(POD)法研究了多激励频率下中心分级旋流分层火焰的宏观结构和动力学特性。结果表明:随着气量分配比的增加,火焰宏观结构逐渐沿径向方向扩张,火焰分层现象变得更加明显。激励频率的变化对火焰宏观结构的影响较小。POD分析结果表明:外激频率为200 Hz时火焰脉动最明显。随着主燃级气量占比的增加,释热脉动在激励的作用下沿轴向方向减弱,在径向上出现极值交替且振荡变强。

基于煤油的旋转爆轰发动机流场数值模拟
杨帆, 王宇辉, 李世全, 张国庆
2022, 37(8): 1620-1632. doi: 10.13224/j.cnki.jasp.20210339
摘要:

为了深入研究气液两相旋转爆轰发动机的流场结构,建立了非定常两相爆轰的Eulerian⁃Lagrangian模型,使用SST(shear⁃stress transport) k⁃ω模型,采用一步反应机理的化学反应模型,进行了煤油/空气非预混的二维数值模拟。结果表明,采用30 μm粒径的液滴颗粒,在来流总温1 000 K的空气流中,液滴经历雾化破碎、蒸发、混合过程,在当量比0.70~1.15范围,形成稳定单个旋转爆轰波;煤油液滴被爆轰波扫过后未完全燃烧,部分煤油组分混杂在高温产物中沿下游排出;在燃烧室入口处,爆轰波前形成的空气三角形区域面积大于液滴颗粒三角形区域。

火箭发动机
水下超声速过膨胀燃气射流的流场特性
张春, 郁伟, 王宝寿
2022, 37(8): 1633-1642. doi: 10.13224/j.cnki.jasp.20210370
摘要:

为研究水下超声速过膨胀燃气射流的流场特性,在压力水筒中开展了大扩张比锥形喷管的固体火箭发动机水下点火实验,并基于雷诺时均Navier⁃Stokes(RANS)方法和流体体积(VOF)模型进行数值求解,分析了过膨胀燃气射流与水介质的相互作用过程。研究表明:超声速过膨胀燃气建立射流通道后,射流核心区长度随喷管落压比的减少而减少;射流核心区剧烈振荡,表现为高频的膨胀和收缩,振荡频率随喷管落压比的减小而增加,范围为100~200 Hz;射流边界不断振荡,并伴随波系结构变化,当过膨胀程度较大时,激波进入喷管使其发生流动分离现象,流动分离点周期性往复移动;分离区内压力脉动没有显著的特征频率,主要集中在100~600 Hz的宽频带,锥形喷管水下流动分离的简易判据为喷管出口压力不低于环境背压的0.44倍。

导弹从发射箱热发射过程的数值分析
梁晓扬, 苏逸飞, 乐贵高
2022, 37(8): 1643-1653. doi: 10.13224/j.cnki.jasp.20210308
摘要:

采用三维可压缩雷诺平均Navier⁃Stokes方程和k⁃ε湍流模型,研究了导弹出箱过程中,弹体姿态偏转后弹底周围环境及发射箱内的流场特性。首先,以超声速欠膨胀射流撞击平板实验为算例,对数值方法的有效性进行验证。其次,分别对导弹在约束期和半约束期箱内流动特性展开研究。研究表明:喷管尾流在发射箱内会形成强烈的引射效应。同时,在弹底会出现明显的回流区域,使导弹出箱时受到额外的阻力。考虑偏转后,发射装置受到的冲击载荷增大2倍以上,发射箱壁面受到的压力增加40%。而且,在半约束期,箱内的流场分布不再对称,会使得导弹受到额外的不平衡力矩。

液体火箭发动机汽蚀建模与低入口压力起动过程仿真
陈一丹, 陈宏玉, 刘亚洲
2022, 37(8): 1654-1663. doi: 10.13224/j.cnki.jasp.20210232
摘要:

针对液体火箭发动机氧化剂泵的汽蚀过程,使用入口NPSH(net positive suction head)代替入口压力作为汽蚀发生的判据和入口质量流量的计算方法,并通过模型与试验结果的对比发现以扬程下降1.25%作为断裂汽蚀发生点的模型具有良好的精度。后续开展发动机低于额定入口压力的起动仿真,结果表明:62%及以上额定压力能够正常起动;45%及以下额定压力起动失败,原因是燃气发生器温度过高。主要存在0.4~0.6 s,0.4~0.85 s和0.4~1.2 s三个时间段的严重汽蚀,分别对应氧主阀打开、主涡轮转速的快速爬升和燃气发生器参数波动。氧化剂主泵汽蚀主要影响燃气发生器和推力室,次要影响燃料供应路组件,轻微影响主涡轮。

液体火箭发动机再生冷却结构弹塑性分析
徐绍桐, 王长辉, 杨成骁
2022, 37(8): 1664-1673. doi: 10.13224/j.cnki.jasp.20210328
摘要:

为了分析推力室壁应力和变形分布情况,研究推力室失效位置和失效机理,建立了一种弹塑性有限元分析方法。建立推力室一维流动传热模型,为结构弹塑性分析提供输入。进一步建立推力室壁在温度和压强载荷下的二维弹塑性计算模型,分析了在预冷⁃工作⁃后冷⁃关机的工作循环下推力室壁的应力应变响应,比较了温度载荷和压强载荷的作用程度,并预估了推力室使用寿命。结果表明:推力室壁产生的弹塑性变形是由温度载荷和压强载荷共同作用所致,温度载荷起主导作用。推力室内壁冷却通道中心位置最先发生失效破坏,限制了推力室的使用寿命。从计算时间和准确性来说,该方法能够为再生冷却通道的优化设计和性能估算提供参考。

基于增量式孤立森林的液体火箭发动机异常检测方法
张万旋, 薛薇, 张楠
2022, 37(8): 1674-1682. doi: 10.13224/j.cnki.jasp.20220119
摘要:

为解决液体火箭发动机故障标签缺失条件下流数据无监督检测问题,以及满足不同发动机台次和不同工况的自适应检测需求,基于增量学习思想,提出了基于增量式孤立森林的异常检测算法。设计了多工况流数据检测条件下的在线更新策略、异常分数表达式,并通过更新停止策略避免故障数据对模型的污染。利用多台次试车数据对该模型进行验证,并与传统方法进行比较,结果表明,该算法能够对样本异常程度进行量化评价,能够有效检测早期缓变故障,其F1指标较原始孤立森林算法提高了43%,检测及时性优于红线算法和自适应阈值算法。

气动热力学与总体设计
阵列表面电弧激励控制激波附面层干扰机理
甘甜, 王琼
2022, 37(8): 1683-1691. doi: 10.13224/j.cnki.jasp.20210285
摘要:

为了获得阵列表面电弧控制激波/附面层干扰不稳定性机理,开展了高频激励和低频激励的实验研究。综合运用高速纹影、动态压力等先进测试手段和分析方法,揭示阵列电弧等离子体激励的热效应和涡效应特性。结合流动显示和壁面动态压力脉动,深度揭示了控制过程。更为关键的,因为高频激励模式下的激励器处于低功耗状态,这样可以提供稳定的控制效果。基于动态压力频谱分析,发现高频激励下低频不稳定性能量的占比降低12.2%。结合纹影显示,获得高频激励下的涡效应主导机制。

类X⁃47B无人机菱形编队气动干扰数值模拟
崔兴达, 张露, 刘钒, 马率, 肖中云, 余永刚
2022, 37(8): 1692-1702. doi: 10.13224/j.cnki.jasp.20210125
摘要:

设计了一种由4架类X⁃47B飞翼布局无人机(UAVs)组成的菱形编队。通过求解RANS方程的数值模拟方法,研究了菱形编队无人机气动干扰问题,详细分析了影响机理,定量给出了编队减阻效果。计算结果表明:头机气动性能基本保持不变。两侧僚机受上洗气流影响,其减阻效果明显。尾机主要受下洗气流影响,其阻力增大,对编队久航和远航不利。在重力配平条件下,两侧僚机飞行阻力的减小是由攻角减小和诱导阻力减小共同引起的。尾机在编队中飞行阻力的增大主要是攻角增大带来的阻力增加,诱导阻力增大仅带来了20%的阻力增量。从减小下洗气流对尾机的不利影响出发,对不同垂向间距的尾机升阻特性进行了研究,并参考雁群头鸟变换行为机制,给出了无人机菱形编队飞行建议。

高效弯掠对转桨扇流动特点与桨距调节规律
李治达, 陈翔翔, 吴涛, 董威
2022, 37(8): 1703-1713. doi: 10.13224/j.cnki.jasp.20210278
摘要:

采用数值计算的方法分析了高亚声速来流条件下弯掠对转桨扇的流动特点,开展了不同自由来流马赫数下的高效对转桨扇桨距调节规律的研究。研究表明:在弯掠桨扇的内部流场,从约30%相对叶高位置处开始形成明显激波结构,但当弯掠桨扇通道内峰值马赫数在1.2及以下时激波强度相对较弱,流动损失在可接受范围。由于桨距角对桨扇的推进效率影响显著,研究提出了可行有效的对转桨扇桨距调节方法,数值计算表明桨扇的推进效率均在75%以上。数值仿真预测的各马赫数下桨扇的推力值表明前叶推力对马赫数的变化更加敏感。

平流层飞艇三叶螺旋桨结构优化方法
尚玲玲, 王海峰, 口启慧, 刘坤澎
2022, 37(8): 1714-1723. doi: 10.13224/j.cnki.jasp.20210334
摘要:

为实现螺旋桨轻质量和高固有频率之间的权衡设计,发展了1种桨叶对称削层结构的分区优化方法。为拓宽其高效率的速度和高度范围,应采用变桨距技术,需要设计圆柱形桨叶根部。该桨叶与不同桨距角的桨毂组合装配,可实现人工变桨距,在地面试验中达到高空转速。该螺旋桨采用组合分体式桨毂布局、桨叶内部填充泡沫和碳纤维混合结构,基于NSGA⁃Ⅱ(non⁃dominated sorting genetic algorithm),完成了支座固支的桨叶铺层参数优化,得到桨叶质量和频率的Pareto解集,在±10%频率安全裕度外选取最优铺层方案,并与实物测试值对比,结果表明:桨叶质量相对误差2.09%;支座固支的单桨叶频率相对误差9.30%;桨毂固支的组合体频率相对误差2.76%,避开了工作转速共振区间,证明该结构优化方法是合理有效的。

反推力装置结构优化设计
高吴浩, 陈永琴, 苏三买, 谢荣璋
2022, 37(8): 1724-1731. doi: 10.13224/j.cnki.jasp.20210282
摘要:

根据叶栅式反推力装置结构及其工作原理,建立了反推力装置运动学与动力学数学模型,以此为基础,取反推力装置对作动系统的最大负载力极小化为目标函数,装置各运动机构满足几何关系为约束条件,建立反推力装置结构优化模型。通过反推力装置运动学及动力学仿真,并分析在不同结构参数下反推力装置运动学及动力学特性,验证了所建立模型的合理性与正确性。在Matlab环境下采用惩罚函数法对反推力装置进行结构优化设计,结果表明:优化后的反推力装置正向最大负载力下降了24.5%,负向最大负载力下降了16.3%,且各个机构运动不出现干涉,整个反推力装置可正常工作。论文建模方法与优化结果可为反推力装置结构设计提供参考。

叶轮机械
基于热电偶反串的温升效率测量不确定度分析
高杰, 向宏辉, 吴森林, 张军, 温珍荣
2022, 37(8): 1732-1739. doi: 10.13224/j.cnki.jasp.20210276
摘要:

针对轴流压气机气动性能试验中存在的低压比温升效率评估问题,构建了常规测温方法与反串测温方法测量的温升效率不确定度数学分析模型,并采用某单级压气机真实试验数据进行了两种测温方法不确定度的对比分析。结果表明:相比常规测温方法,反串测温方法不仅消除了热电偶冷端环境温度测量引入的不确定度,还大幅降低了进口温度测量引入的不确定度,使温升效率测量不确定度减小幅度在30%以上。

脉动背压离心压气机动态特性及稳定性
舒梦影, 杨名洋, 王兴宸, 邓康耀
2022, 37(8): 1740-1748. doi: 10.13224/j.cnki.jasp.20210058
摘要:

试验研究了脉动背压对离心压气机动态响应及喘振特性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脉动背压条件时压气机性能存在明显非定常特征,高频大幅脉动背压和陡峭的压比流量特性均可强化该非定常特征。基于试验结果,提出了脉动背压压气机非定常性能与脉冲特性及运行工况的关联模型。脉动背压导致压气机喘振边界左移,稳定运行范围最高拓宽12.3%。压气机向小流量工况趋近时,脉动背压引起的流场振荡减弱,但喘振所致的流场振荡逐步强化,致使流场振荡强度呈V型变化特征,表明了脉动背压与压气机气动稳定性之间存在耦合关系。研究探明了脉动背压条件对压气机动态响应和喘振特性的影响规律,对帮助真实运行环境压气机设计理论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后排转子直径对对转螺旋桨气动和声学特性的影响
崔盼望, 仝帆, 冯和英, 陈正武, 王大庆
2022, 37(8): 1749-1760. doi: 10.13224/j.cnki.jasp.20220179
摘要:

基于非线性谐波法和声类比模型,研究了不同后排转子直径对对转螺旋桨气动特性和噪声的影响规律。首先,利用单排螺旋桨风洞试验结果验证了数值计算方法的可靠性。随后,以某型对转螺旋桨为研究对象,研究了6种具有不同后排转子直径的对转螺旋桨模型。研究发现,对转螺旋桨后排转子直径“裁剪”会降低后排螺旋桨的拉力系数和功率系数,但对效率的影响不明显。随着后排转子直径的减小,前排转子的叶片通过频率下的噪声几乎没有变化,但高阶噪声变化幅度较大。后排转子减小0.25倍直径,后排转子的叶片通过频率下的噪声降低约为9 dB。后排转子直径“裁剪”不仅可以降低后排转子噪声,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降低前排转子的噪声。通过叶片“裁剪”,对转螺旋桨气动噪声降低5~6 dB。对转螺旋桨后排转子直径的减小,减弱了对转螺旋桨叶尖涡干涉和尾迹干涉,并减弱了前后排桨叶的势流场干涉,进而降低了对转螺旋桨的噪声辐射。

结构、强度、振动
面向可靠性设计的发动机材料超高周疲劳强度估计方法
陈新, 何玉怀, 许巍, 孙成奇
2022, 37(8): 1761-1770. doi: 10.13224/j.cnki.jasp.20220183
摘要:

提出了一种面向可靠性设计的四参数随机疲劳极限模型,可针对小样本数据实现超高周疲劳(VHCF)应力⁃寿命(S⁃N)曲线处理。通过对航空用钛合金常规样本数超高周疲劳数据的拟合分析和对比验证了模型的准确性。同时,以某型航空发动机压气机叶片用TC17钛合金为研究对象,分别对室温(RT)和400 ℃小样本超高周疲劳数据进行了处理,得到了典型置信度和可靠度条件下的超高周疲劳强度估计值。结果表明:本文提出的四参数随机疲劳极限模型,能够通过少量的长寿命区试验数据获得材料超高周范围内发动机设计所需的疲劳强度估计值;相较于常用的升降法,基于本模型进行试验安排可大幅降低68%的试验量,为发动机材料的超高周疲劳强度评价提供方法支持。

民机襟翼交联机构吸能元件的吸能特性
高煜翔, 陆建国, 方俊伟, 周晓宸, 席博伟
2022, 37(8): 1771-1779. doi: 10.13224/j.cnki.jasp.20210320
摘要:

采用有限元分析与冲击试验相结合的方式对膨胀管与波纹管的吸能特性进行探究:通过数值仿真分析对吸能元件的试验过程进行初步掌握,同时根据冲击试验结果对试验设计的不合理之处进行修正;然后开展两种吸能元件的动态冲击试验,探究其吸能特性,最终比较分析有限元仿真分析与落锤冲击试验的试验结果,选择效果理想的吸能元件应用到襟翼交联机构上。结果表明:无论是从吸能行程、吸能稳定性还是吸能结构的设计考虑,波纹管都是最适合应用到交联机构中的吸能元件,该吸能元件比吸能大,吸能过程平缓稳定,吸收能量之后只有塑性形变但结构不发生破坏,同时吸能行程短,吸能结构简单,便于安装拆卸。

动力传输
高温环境下角接触球轴承磨损寿命分析
牛荣军, 韩争杰, 王玉飞, 李鸿亮, 邓四二
2022, 37(8): 1780-1792. doi: 10.13224/j.cnki.jasp.20210466
摘要:

针对高温环境下轴承材料性质和润滑状态变化,造成轴承磨损加剧,过早丧失精度的问题。首先开展高温环境下轴承用材料的摩擦磨损试验,获取材料的磨损系数。在此基础上,考虑温度、润滑、轴承材料属性等对轴承磨损性能的影响,建立高温角接触球轴承磨损模型,通过数值求解探讨工况参数和结构参数等对轴承磨损性能的影响,并评估轴承的磨损寿命。结果表明:对于高温轴承材料无磁合金GH05,在高温300 ℃摩擦状态下平均磨损系数为2.5×10⁃7 mm2/N;随着载荷、转速、温度的增加,轴承内、外滚道的磨损率均不断增大,其中内圈磨损率大于外圈,内圈磨损特性决定着轴承的磨损寿命;载荷和转速是决定轴承磨损寿命的主要因素,轴承主结构参数对磨损寿命具有重要影响,通过结构优化可提高轴承磨损寿命。